老年人養老意愿及影響綜述

時間:2022-02-10 05:01:00

導語:老年人養老意愿及影響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年人養老意愿及影響綜述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對上海市老年人進行養老意愿問卷調查。結果當將來的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轉變為嚴重不能自理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發生顯著變化,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從41.7%上升到49.4%。年齡、居住方式和健康狀況對老人的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影響(P<0.05)。結論隨著生活自理能力的弱化,老年人機構養老的意愿增強。

【關鍵詞】養老意愿;城市老年人;上海

在人口老齡化和家庭核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養老服務供求矛盾凸顯。為了更好地整合和配置養老服務資源以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了解城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是首要前提。養老意愿是指人們對養老這個行為所持有的看法及態度〔1〕。養老意愿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其養老意愿呈現出較大差異。以往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其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影響〔2~4〕,但絕大多數研究設計往往分析的是同一時點上具有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群的養老意愿差異,那么對于同一老年人群而言,其養老意愿是否會隨著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弱化而發生變化?當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向嚴重不能自理轉變時,影響老年人養老意愿的因素是否會有不同?這是現有研究未涉及的方面。基于此,本文利用調查數據,在預設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嚴重不能自理兩種情形下,對上海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對2007年末實際居住在上海市長風街道的戶籍老人進行入戶調查,調查在家中居住的老人313位,在養老機構居住的老人90位,共回收有效問卷40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

1.2研究方法

調查問卷中預設“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嚴重不能自理”兩種情況,讓被調查者根據其養老意愿分別作答,“養老意愿”操作化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情況。運用二項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老年人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模型的因變量為養老意愿,“居家養老”被賦值為1,“機構養老”被賦值為0。自變量主要從老年人的人口特征、經濟特征、健康特征和居住特征中篩選,在人口特征方面主要選取了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和受教育程度4個變量,在經濟特征方面選取了經濟狀況自評變量,在健康特征方面選取了健康狀況自評、患病種類數兩個變量,在居住特征方面選取了居住方式變量。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中二項Logistic回歸向后篩選策略(Backward:Conditional

),建立最優回歸方程。

2結果

2.1老年人養老意愿的變化

在兩種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預期下,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具有顯著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08,P=0.028)。當將來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轉變為嚴重不能自理時,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從41.7%上升到49.4%,而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從58.3%下降到50.6%。見表1。表1二項Logistic回歸老年人特征變量的統計描述及其與因變量的交互分析.

2.2老年人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預期下,對老年人養老意愿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是性別、年齡、居住方式、健康狀況自評和經濟狀況自評。女性老人與男性老人相比,更傾向于機構養老〔Exp(B)=0.449,P<0.05〕;年齡越高者越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1.090,P<0.001〕;與獨居老人相比,僅與配偶同住老人〔Exp(B)=3.221,P<0.05〕或與家人同住老人〔Exp(B)=4.947,P<0.001〕更傾向于居家養老;與健康狀況自評較好老人相比,健康狀況自評較差老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3.350,P<0.05〕;與經濟狀況自評較好老人相比,經濟狀況自評一般老人〔Exp(B)=0.334,P<0.01〕或經濟狀況自評較差老人〔Exp(B)=0.268,P<0.05〕更傾向于機構養老。在生活嚴重不能自理的預期下,對老年人養老意愿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是年齡、受教育程度、居住方式和健康狀況自評。年齡越高者越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1.047,P<0.05〕;受教育程度越高老人越傾向于機構養老〔Exp(B)=0.242,P<0.01〕;與獨居老人相比,與家人同住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2.615,P<0.05〕;與

健康狀況自評較好老人相比,健康狀況自評較差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3.063,P<0.05〕。見表2。表2城市老年人養老意愿的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略)

3討論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嚴重不能自理能力的預期下,不同年齡、居住方式和健康狀況自評老人的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差異。從年齡考察,年齡越高老人越傾向于居家養老,這可能是因為高齡老人受傳統養老觀念影響較深,認為老年生活能夠得到家人的照顧是生活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希望能夠在家中頤養天年;從居住狀況考察,僅與配偶同住或與家人同住老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這是因為同住的生活模式能夠使老人獲得來自配偶或家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其機構養老的意愿就相對較弱;從健康狀況自評考察,健康狀況自評較差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這可能是因為健康狀況往往與經濟狀況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貧,負擔不起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所以傾向于居家養老。

當生活自理能力預期由部分不能自理轉變為嚴重不能自理時,不同性別、經濟狀況自評老人的養老意愿并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而不同受教育程度老人的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越高老人越傾向于機構養老,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較高老人更易接受有別于傳統的養老方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與其職業和收入高度相關,較好的職業和收入使他們擁有較強的經濟能力,進入老年后能夠負擔得起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對子女的依賴程度小。www.gwyoo

據統計,2007年7月上海市老年護理服務需求量為61.38萬人〔5〕,而老年護理醫院與養老機構提供的護理服務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大量的護理需求需要依托于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和家庭的非正規照護服務來得以滿足。而在目前家庭照護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是彌補家庭照護功能弱化的有效措施。居家養老服務與機構養老服務相比,既可以讓老年人在不用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情況下得到社會化的照護服務,又為社會和家庭節省了一大筆開支,符合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意愿。政府在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時,應關注社區為老服務資源的整合,努力探索靈活性、針對性更強的服務方式,進一步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本研究說明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自理能力弱化后的照護問題,這就對養老機構的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上海市在建設新增養老床位時,不僅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要積極引導和幫助養老機構提高護理水平和護理能力,重視護理員隊伍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照護需求。本研究發現,公辦養老機構合理的價格和較好的服務是吸引老人入住的最重要原因。民辦養老機構與公辦養老機構相比,在價格和服務質量方面顯然存在差距,而且在發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從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們終將成為行業中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龍書芹,風笑天.城市居民的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對江蘇四城市老年生活狀況的調查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7;(1):988.

2初煒,胡冬梅,宋桂榮,等.老年人群養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2):8378.

3陸杰華,白銘文,柳玉芝.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為例〔J〕.人口學刊.2008;(1):357.

4鄧穎,李寧秀,劉朝杰,等.老年人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3;(6):7312.

5施永興.上海市老年護理意愿服務現狀與政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