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現代人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文明建設
時間:2022-04-29 05:32:00
導語:詮釋現代人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文明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和整個封建文化衰落,傳統道德文化漸見式微和衰敗,而新道德的建構尚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現代中國人生活在新舊道德的歷史嬗變期,陷入無法避免的道德困境。21世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具有內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體。他們不僅要有現代知識技能,而且要有現代生活方式,現代道德心態和人格理想。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建設與現代文化目標相一致的道德文明。
關鍵詞:道德道德文化時代精神價值目標
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道德基礎的國家,在近代以前,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經濟、政治、教育、文學、藝術、哲學乃至宗教,無不打上道德的印記。然而,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和整個封建文化的衰落,傳統道德文化也漸見式微和衰敗。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道德文化在中國發生了整體性危機。傳統的道德哲學受到了人們的懷疑與否定,不再能為人們提供普遍有效的價值意義和道德信念;傳統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準則的挑戰;在幾千年漫長歲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褻瀆。傳統道德律令不僅難以成為人們行為“合法性”的根據,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問題。
傳統倫理的蛻變與現代倫理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充滿矛盾的過程。“五四”時代人們提出的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歷史任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一方面,舊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會隨著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的變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層的道德秩序、道德規范發生了變化,而深深積淀在中國人深層心理結構中的“道德無意識”(道德心態和習慣)卻很難一時改變。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構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是因為新道德賴以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不會被歷史現成地“給予”,它需要經過現代化過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現代道德和倫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來,也應像傳統道德那樣,不僅要建立顯性的道德關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滲透到人們的深層心理結構中,內化為隱性的道德心態、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實質在于:一方面傳統道德文化和倫理規范已經解體,另一方面,現代道德體系和倫理原則尚未完整地建構起來;傳統倫理已經無力給中國人提供終極的價值意義。現代中國人生活在新舊道德的歷史嬗變期,承受著新舊道德的沖突,陷入無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這種困境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其一,道德價值上的困境。道德價值即道德主體對自身行為合理性、正義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們對高尚的道德行為、優秀的道德品質、崇高的道德理想所產生的“敬意”,對卑下的行為、庸俗的品質、低級的趣味所產生的“恥感”。在道德價值整合度較高的社會中,人們對何者為榮,何者為辱;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為潔,何者為污;何者為美,何者為丑;何者為高尚,何者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人們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數人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道德原則的判斷。而在道德轉型的過渡時代,人們受雙重標準或多元標準的影響,似乎無論那一種標準都有一定的“合法性”。這種情境使當今道德評價變得模棱兩可,流蕩失據。人們在道德評價上不再相信有一個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標準,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其二,道德選擇上的困境。在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的社會評價系統下,任何一種活動,一種現象,都會因價值標準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評價。而評價失范必然導致道德選擇迷惘。任何一種選擇,都可獲得一種價值觀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種價值標準的肯定或贊揚,同時又會受到另一種價值標準的否定和譏評。這種選擇矛盾沖突在今天滲透到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人們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們的職業選擇、婚姻選擇、人際關系選擇、行為方式選擇、理想人格選擇,總難以找到一種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選擇失衡使人們普遍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喪失信心和誠心。文化和道德選擇仿佛成為錢鐘書筆下的那座“圍城”,里面的人想爬出來,外面的人想擠進。
建設中國道德文化的倫理精神,必須牢固把握現代價值目標,服務于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建設中國的現代道德文化,必須對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加以認真的清理和批判繼承。取傳統精華而用之,棄傳統糟粕而廢之。在重建現代倫理精神的今天,我們應該把反省傳統的著眼點放在繼承與弘揚這一方面。在現代價值理想的導引下,讓傳統美德為現代生活服務,這同樣是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必須做出的選擇之一。
建設現代中國的道德文化與倫理精神,還需要建設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改造和適應著環境,環境也影響和改造著人。人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風尚和理想選擇。因此,我們重建現代中國的道德文化,離不開優化我們的社會環境,使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教育環境盡可能成為中國養成良好道德風尚的外因。只要商品經濟日益繁榮有序,民主法制日益嚴整完備,社會教育日益發達合理,我們就一定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倫理精神,與此同時,我們將逐步擺脫困惑和迷失,走出道德困境。
- 上一篇:深究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 下一篇:談論程控交換機的維護與管理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