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時間:2022-05-04 03:45:00

導語:小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摘要:文化是人類社會從蒙昧走向開化、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和條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有巨大促進作用,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戰略地位

文化是人類社會從蒙昧走向開化、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引領社會前進的思想先導。我們黨要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就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與先進文化密不可分。多次講過,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早在1991年10月,他在浙江考察時就指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么時候都必須做到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既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痹邳h的十五大報告中,他進一步指出:“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彼J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它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表現在它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和腐敗現象,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證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樣,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取決于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也取決于文化的發展。小康社會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為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劇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從我國文化發展的現狀來看,文化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面對這樣的形勢,努力建設先進文化,與努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都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到經濟、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有巨大促進作用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構成人類社會賴以存續與協調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狀況的反映,但這種反映決不是消極被動的。文化尤其是先進文化一旦被廣大群眾自覺接受和掌握,就會對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產生積極反作用。

實踐證明,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為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反過來,文化建設又為經濟政治建設提供支持和保證:一是保證經濟政治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二是為廣大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提供精神動力。“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經濟建設和其他事業就會全面興盛。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人心渙散,精神頹廢,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也難以搞好。”三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和條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達到新的水平。同時要看到,市場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經濟的發展、對黨風、社會風氣的好轉和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經濟的健康運行,除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以外,還必須有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等文化方面的調節,否則市場經濟就會遭到扭曲。

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市場和道德的“雙贏”和互進。

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任何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有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凝聚能力,以維護社會的協調與穩定。這種認同和凝聚能力主要來源于文化。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和智力支持;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準則,為改革和建設提供精神動力;能夠引導人們認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社會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人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2]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