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管理與新型農村建設透析
時間:2022-05-11 08:27:00
導語:農村社會管理與新型農村建設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新時期,農村社區建設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打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構建城鄉社區一體化管理體制已是時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要以農村社區重建為平臺,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優化農村社會管理,以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和諧。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管理;社區治理;社區建設
一、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推動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
(一)新時期農村社會轉型不斷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自由流動性不斷加強,隨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及就業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樣性、選擇性、獨立性不斷加強。農民的思想更開放,生活也不再只是圍著自家幾畝田地轉,外出務工、創立農村企業的人急劇增多;衣食住行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再只是追求吃飽,還講究營養均衡;農民異質性的加強也使其對利益、公共產品及服務等需求趨于多元化。農民希望有更多的賺錢渠道,更好的水利、村級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的主體意識民主權利意識也日益增強,日益要求多渠道的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大家不僅追求經濟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官本位思想得到改變,越加要求選舉權、被選舉權的實現和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社會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組織也由此不斷增多,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文化性組織等。遷入城鎮的人增多,年輕的務工人員的大量流動,使得農村老齡化加劇等等。總之,轉型中的農村社會中,農民思想意識、生產方式以至于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多元化、多樣化的變化,這種深刻的社會變化必然要求得到農村社會管理的相應回應。
(二)現行農村社會管理機制滯后于農村社會的新變化
農民思想、行為的不斷解放,主體、民主意識的不斷加強。社會結構的分化。也加快了社會權力緒構的變化。村委會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建立,體現了自下而上的權力結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機制和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管理機制在農村基層社會的交匯。以村民自治為核心,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農民可以以村委會為制度平臺,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是,由于壓力型體制環境尚未改變,村民自治走向困境,以至于存在著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尚不普遍、參與渠道不夠暢通、農民多元化利益訴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等問題。
首先,從政府治理角度看,在壓力型體制下,農村鄉鎮政府處于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最后一級,它不僅有管理、促進轄區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任務,而且兼有上級下達的各種任務指標。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稅改等一些原因,政府財權上移,以使鄉鎮政府責大而權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鄉鎮政府為了應付上級繁多的任務指標,就很容易忽視對本轄區各項事業的建設,其為農民提供的公共產品及服務并不一定能真正滿足農民多元化利益訴求的需求。
其次,從村民自治角度看,村民自治體制是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搞活了農村社會管理。但是,由于村民委員會的成長過程始終還是受制于政府:它的合法性是由政府政策法律規定,其組織運行也往往受限于政府。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鄉鎮政府與村委會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但在現實中并不如此,“鄉村關系”突出地反映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很多時候都是隸屬的上下級關系。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也沒有明確規定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職責權限范圍,致使村民自治制度這一農民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平臺運行出現一定的偏差,農村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村民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農民急切要求建設更合理的社會管理體制。
二、建立新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加快農村社區建設
(一)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治理的載體
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是一個比自然村落、社隊村組體制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臺。它圍繞如何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注重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要求。由于一些原因,特別是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的影響,城鄉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城鄉差距日益增大,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滯后,社會矛盾突出,不和諧現象El益增多。而中國乃一個鄉土社會,農民是否安居樂業、農業是否健康發展、農村是否安定祥和會影響到我國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打破城鄉二元化管理體制,建設農村和城市社區一體化管理體制,有利于城鄉資源的整合。也有利于以農村社區建設為載體,促進各種資源向農村傾斜,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從而為構建和諧農村開辟道路、創造基礎條件。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即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農村基層的黨組織建設。可見,黨和政府對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如何推進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當前農村面臨的重要課題。
而農村社區重建為此提供了有效途徑。我們可以通過建設農村社區體制,為農民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民主表達、民主參與的制度平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支持農村建設的有效的外部機制,從而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可以說,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基礎工程和推進平臺。
(二)農村社區是建設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平臺
總的來說,中國農村社會長期處于行政化管理體制當中。“一生產大隊一生產隊”形式的行政化農村三級管理體制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改革而瓦解。
從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的頒布到如今,村民自治在農民實踐和國家法律制度共同推進下不斷成長,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也從“正社合一”的行政化管理體制發展到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半行政化管理體制。
從這個發展過程我們應該看到,以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村委會為組織平臺,農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中國農村社會管理民主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當今中國的農村治理呈現出了一種三元權威結構:中國共產黨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政府和村民組織,從當今突出的“兩委矛盾”(通常是指村黨委支部委員會和村委會之間因權力的分配和使用產生的矛盾)和“鄉村關系”(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關系)所反映出的現實情況來看,雖然存在著村委會過度自治化的情況,但絕大多數村委會是處于附屬行政化的傾向地位。可以說,村民自治走到了一個瓶頸時期。如何打破農村社會的這種治理困境,如何讓農村民主政治再次泛發出生機,如何才能優化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社區治理為此提供了一條可行性途徑。通過重建農村社區,進行組織重構,走一條多元主體組織化、制度化參與農村社區管理的道路,從而激發農民主體意識,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形成一種利于農村發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
三、建立新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建立多元合作治理體制
政治家把民間組織獨立從事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間組織與政府部門合作進行的公共管理活動稱作治理。治理理論認為,對公共事務的管理需要有不同合法性來源的權威組織相互認同、相互合作,協商管理。俞可平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可見,治理的實質在于建立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是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的還政于民的過程。¨治理理論對新興農村社區治理體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重要價值在于主張打破單中心的政府治理模式,構建政府、市場和社區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機制,指導建設多元主體相互認同合作的治理模式。
(一)分清職責,培育多元治理主體
1.明確黨與政府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指導地位。“在發展中國家,現代國家構建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人口多數的農民的吸納。誰能吸納農民,誰就能擁有國家穩定的基礎和國家發展的動力。”可是,傳統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已力不從心,我們必須明確黨和政府的任務在于指導各方面的發展,在于充分培育、調動、發揮好個人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努力追求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強調:“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監督和保障職能才應是社區黨支部的主要職責依據村民自治的有關法律規定,社區黨支部應該承擔監督村民自治的各項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規范,保障村民自治依法推進的職能。
行政部門獨立承擔的相應的行政性事務不應該轉嫁給村委會。也就是說,鄉鎮政府應該在理順自身職能的前提下,將少數必須的政府部門如稅收部門、公安部門、計生部門等下沉到社區,與村委會建立合作機制,而不是簡單地將這些事務轉嫁給社區組織。黨和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從各個層面上去努力,在層級行政體制下,不僅需要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更需要黨員、政府干部隊伍自身在體制內的努力和大膽創新。
2.以村委會、居民委員會為核心推進社區自治。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頒布,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制度被國家以法律形式確立,它規定,村民委員會屬于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自主管理農村公共事務。長期以來,村委會在推進民主自治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行政傾向讓村委會作用的發揮受限,村委會必須從與政府部門、黨組織的“糾纏不清”的關系中擺脫出來,主要負責社區內的公共事務。不斷自我優化運行機制,創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使之適應本社區的實際。
3.培育各種農村社區組織。現代治理理論強調,政府并不是國家惟一的權力中心,各種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只要其行使的權力得到公共的認可,就可能成為在各個不同層面上的權力中心。以治理與善治理為指導,有必要加強農村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培育。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以組織為依據,才能更好地整合農民多樣的利益訴求,才能更好地實現利益表達。所以,促進農民政治組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社會組織等的成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期,我們不僅應重視組織的成立,更應不斷完善組織的功能、運行方式,從而使農民利益表達得到更好的保障、政治參與渠道更暢通。
(二)推進農村社區治理制度化參與
本文認為,一種良好的社區管理體制必須明確權力主體職權和責任范圍,理順他們之間的關系,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組織重構,也在于各組織之間相互認同、合作協商機制的建構,實現組織制度化參與管理公共事務。
1.建立健全社區內各項規章制度。比如,社區自治章程、社區黨組織議事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社區居民公約、社區各類專項工作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證社區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規范社區居民的行為。
2.構建社區內的民主協商機制。政府要通過“社區外政府立法機構”強制性輸人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社區外政府指導機構”的強有力指導和協調,逐步建立社區內政府機構、社區自治組織、社區中介組織、村企、村民之間的民主協商機制,合作治理社區公共事務,有效滿足村民需求,從而構建社區內的民主協商機制。
3.信息公開,完善監督機制。在社區公開欄上定期公開社區相關信息,組織成立專門的監督委員會,采取設立黨員干部監督意見箱等具體措施來完善社區監督機制,形成各部門、組織、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的局面。
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各方面協調作戰的過程。一個好的管理體制機制,也需要有一個好的機制運行環境,需要有經濟建設、政治文化建設等的支持。只有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 上一篇:農村社會交換原因和目的探索
- 下一篇:運輸公司小結報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