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核不擴散機制為何如此受傷
時間:2022-08-01 05:31:00
導語:略論核不擴散機制為何如此受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核心的核不擴散機制自誕生以來,經過幾十年發展,一方面它對抑制核武器擴散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國際社會對該機制的認知程度也日益提升;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它又不斷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傷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核不擴散機制本身存在缺陷,需要不斷發展與完善;另一方面,與美蘇在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有重要關系。
關鍵詞核不擴散機制核軍備控制談判核大國
一、美蘇在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主要是隨著美蘇核軍備控制談判的進行而不斷向前推進的,因此通過分析美蘇在核軍備控制談判過程中所處的歷史背景,所追求的戰略目標便可清晰地看出美蘇在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當然這也是核不擴散機制為何“如此受傷”的根源所在。
(一)試探性交鋒階段(1945-1949年)
這一時期,美國獨家壟斷著核武器,蘇聯力圖打破美國的核壟斷。美蘇雖尚未開始正式的核軍控談判,但在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的范圍內進行了第一次交鋒。雙方爭論的焦點是:第一,關于禁止和銷毀原子武器的問題。第二,關于核查問題。美國要求對各國原子能的研究進行有損國家主權的核查,蘇聯則反對美國以國際監督為借口侵犯其他國家的主權。第三,關于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原子能管制問題上是否擁有否決權的問題。由于美蘇對以上問題的觀點尖銳對立,會談毫無進展,蘇聯1949年初退出原子能委員會。同年8月,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①。
(二)爭取核均勢階段(1950-1959年)
這一時期,美蘇的核軍控談判仍然在聯合國裁軍委員會內進行,美國力求通過核軍控談判維持美蘇核力量的不平衡關系,蘇聯則企圖通過核軍控談判來削弱美國的核優勢。雙方爭論的焦點:第一,關于全面徹底裁軍問題。蘇聯于1955年5月10日提出一項分兩階段裁減常規軍備和先禁止試驗、使用,再徹底銷毀核武器的新裁軍方案。美國在拒絕了此方案之后,提出了一項建立在“肯定會被蘇聯拒絕”基礎上的“開放天空”的建議。第二,關于禁止和試驗的問題。從1954年到1956年蘇聯四次提出禁止核試驗的建議。1956年夏,美國表示愿意進行禁止核試驗談判,但要求對禁止核試驗進行國際監督。蘇聯表示不同意,要求“立即無條件停止核試驗”美蘇兩國當時都主要從宣傳的角度提出建議以獲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而實際上誰都不想真正停止核試驗。在這種情況下,美蘇不可能就核軍控問題達成任何協議。
(三)部分核軍控階段(1959-1969)
50年代末起,美蘇都開始準備和部署洲際導彈,從而都具備了對另一方國土進行核攻擊的能力,雙方在核武器問題上相互威懾、互為人質的關系逐漸形成。美國此時開始改變它那不可一世的核訛詐態度,以“靈活反應”戰略取代“大規模報復”戰略。這一時期國際關系中還出現了三個新的變化因素。第一,中蘇關系開始迅速惡化。其次,美蘇關系有所緩和。第三,美蘇在防止中國等國成為核國家等問題上找到了某些共同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1963年7月25日美、蘇、英三國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核不擴散機制的核心組成部分《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終于也在1965年第22局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通過,美蘇于《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開放簽字的當日簽署了該條約②。
(四)限制核武器數量的階段(1969年-8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美蘇在戰略核武器方面已形成大體上的均勢,雙方都具有在遭到對方核打擊后進行第二次打擊的能力。與此同時,國際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戰略性變化:首先,美國在侵略印度支那的戰爭中泥足深陷。其次,中蘇關系徹底破裂。最后,中美關系開始改善。在這種背景下,美蘇核軍控談判取得了相當進展。在限制戰略核武器數量方面,1972年5月26日美蘇簽署了《美蘇關于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為減少美蘇間爆發核戰爭的危險,美蘇于1971年9月30日簽署了《美蘇關于減少爆發核戰爭危險的措施的協議》和1973年6月22日簽署了《美蘇關于核戰爭協議》;在限制核試驗方面,1974年美蘇簽署了《美蘇限制地下核試驗條約》和1976年5月28日簽署了《美蘇和平利用地下核爆炸條約》;
在制定核軍備競賽規則方面,1971年2月11日美、蘇、英三國簽署了《海床條約》。
(五)減少核武器數量階段(80年代中期-1991年)
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美蘇核軍控談判陷入了停滯的狀態,8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關系中出現了一些新因素:首先,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其次,美蘇力量出現不利于蘇聯的態勢。再次,美蘇戰略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后,美蘇軍備競賽的重點已轉向發展高技術常規武器和提高核武器質量。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以來美蘇核裁軍談判取得了較大的進展。1987年12月8日,美蘇簽署了《中導條約》。1991年7月31日,美蘇又正式簽署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隨著美蘇核軍控談判的不斷推進和各條約的簽訂,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一步步建立起來,世界核態勢一度趨于緩和。但好景不長,1998年5月印巴相繼試爆核武器,之后這兩個南亞次大陸的宿敵就陷入核威懾和核對抗的惡性循環之中。③接踵而來的伊朗、朝鮮核問題更是使國際核局勢蒙上了一層陰影,加上美國核霸權行徑對核不擴散機制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得核不擴散機制遭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傷害”。通過對核不擴散機制建立過程的了解,不難發現核不擴散機制的命運與核大國意志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乍一看,美蘇在核不擴散機制建立的過程中扮演了積極推動者的角色,然而,同時又是核不擴散機制粗暴的破壞者。1999年9月,美國國會參議院拒絕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給全球核不擴散前景造成了重大消極影響。2001年12月13日,美國政府宣布單方面退出美蘇于1972年簽署的《關于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破壞了美俄之間戰略穩定的基石。④而核大國對核不擴散機制更為嚴重和隱蔽的“傷害”,就是對核不擴散機制的縱向破壞。核不擴散機制包括橫向不擴散和縱向不擴散,前者指防止核武器從有核國家向無核國家擴散,后者指防止核國家不斷發展自身核武技術,更新核武設備。80年代中后期起,某些核大國一方面著力提高現有核武器系統的質量,另一方面積極研制開發新一代核武器系統,從而對核不擴散機制的縱向不擴散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什么核大國在核不擴散機制建立的過程中會扮演如此沖突的雙重角色呢?我想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探討一下他們建立此體制的戰略意志。
二、淺析美蘇建立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戰略意志
美蘇推動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建立的戰略意志是多方面的:緩和雙方的軍事對抗,在美蘇間建立一種穩定的戰略關系,降低爆發核戰爭的風險;限制和削弱對方,保護和加強自己;制定核軍備競賽的規則,減輕經濟負擔;限制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保持美蘇的核壟斷和核優勢地位;改善自身形象,爭取國際輿論上的主動權。在核軍控問題上,美蘇既爭奪又勾結。一方面,他們不遺余力地爭奪核優勢;另一方面,美蘇為了維護雙方在軍事實力、技術方面對其他國家的壟斷和優勢地位,不得不在爭奪中尋求妥協,在對抗中尋求合作,在競賽中制定規則,以使他們的核軍備競賽在不危及各自安全的情況下“穩定”地進行。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冷戰時期的核軍備控制,實際上不過是對核軍備競賽的控制。還應該重點指出的是,美蘇核軍控的一條主要規律是:只有對美蘇都有利的核軍控協議,才能為雙方所接受。美蘇核軍控談判所簽署的一系列條約與協議,一方面客觀上維護了世界核均勢,有利于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更是體現了美蘇兩大國的國家意志。比如說,《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在防止核不擴散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美蘇簽訂此條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阻止其他國家掌握核武器,維護自己的核優勢,以便對其他國家進行核威懾與核訛詐;《中導條約》規定要銷毀美蘇兩國的中短程導彈,這有利于美蘇淘汰落后過時的核武器,以便節省經費轉用于新的軍備競賽;蘇聯解體之前,關于禁止核試驗問題的談判進行過多次,但未取得什么進展。冷戰結束后,俄羅斯不再是美國直接和現實的威脅,另一方面,從技術上來說,美國已經通過1000多次的核試驗積累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先進的核技術,停止核試驗對美國來說不會有多大影響,但卻可以“凍結”對其它國家的核優勢。俄羅斯基本上也基于以上的考慮,從而改變了對核試驗的態度。在這種背景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1996年9月最終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可見,這一系列條約與協議只不過是那些核大國用來對外推行其核戰略,維護其國家利益的工具,需要時就加以利用,不需要時可以粗暴的破壞或將之拋棄。他們主導了核軍控談判,推動了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他們利用這一體制來限制世界其他國家的核力量發展,建立和維持自己的核優勢,以核優勢為后盾獲取國家戰略利益,進而對其它國家進行核威懾與核訛詐,這也迫使其他一些國家傾其國力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既然某些核大國可以憑借自己的核優勢對其他國家進行核威懾與核訛詐,那為什么其他國家就不能發展自己的核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安全呢?伊朗國家安全最高委員會秘書長拉里賈尼不無諷刺地指出:向日本投原子彈的人沒有資格阻止我們擁有核技術。就是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核不擴散機制在緩慢發展的同時,不斷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傷害”。
三、結語
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人類就一直致力于通過建立各種地區性和世界性的機制來阻止人類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然而,就整個國際關系史來看,國際社會一直都處于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之中,各國更多的依賴自助體系求得生存與發展,基于這一現實存在而產生的,且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國際關系理論,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這種理論強調沖突與戰爭,認為國家是追逐利益與權力的,它顯現人、國家與國際社會中陰暗不理想的一面。以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為現實基礎,以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為指導思想而建立起來的各種世界機制與體系終將淪為某些國家謀取“私利”的工具。當然,承載著世界人民美好愿望而艱難建立起來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也無法逃脫這一宿命。然而,我們決不能因此就否認各種國際機制與國際體系的存在意義,更不能放棄對建立美好世界秩序的追求。人類社會現存的各種世界秩序雖然不盡完美,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人類成長與進步的標志。所以,我們沒有理由為核不擴散機制遭受的“傷害”而感到失望與悲觀。誠然,實現核不擴散機制的終極目標要經歷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但世界無核化仍然是值得全世界人民期待和為之付出共同努力的。
- 上一篇: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報告范例5則
- 下一篇:需求層次下中國外匯儲備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