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吊銷營業執照訴訟主體資格及清算

時間:2022-08-01 05:38:00

導語:議吊銷營業執照訴訟主體資格及清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吊銷營業執照訴訟主體資格及清算

摘要依據清算前、清算中和清算后企業法人主體資格的變化,確定企業訴訟主體資格,有利于解決債權債務問題。

關鍵詞吊銷營業執照訴訟主體資格清算

一、清算組成立前企業法人訴訟主體資格

企業法人剛剛解散,還沒有來得及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這時如果產生債權債務糾紛,債權人意欲主張自己的權利,應以何人為訴訟主體呢?本文從兩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

(一)企業法人喪失營業執照后尚未清算的情形。

企業法人的經營資格與主體資格并不具有合一性,不因為營業執照的喪失而同時失去主體資格。企業法人在喪失營業執照后,開始清算前,其訴訟主體資格并未喪失,債權人可以企業法人為訴訟主體進行訴訟。若企業法人怠于履行清算義務,故意使得企業的財產貶值、流失、被非法侵占,以致企業財產無法償還債務,影響債權人實現合法權益,則應當有企業法人承擔責任,該企業法人的開辦人承擔連帶責任。豍

(二)企業法人在解散后或者喪失營業執照后惡意注銷的情形。

在實踐中,企業法人為了規避債務,在注銷登記時,利用各種欺騙手段證明其已完成清算義務并要求予以注銷,對于這些企業法人,我國法律法規中規定得也比較含糊。

筆者認為,債權人主張債權,應以企業法人的清算義務人為訴訟主體,這里的清算義務人可以是股東,可以是主管部門,也可以是投資者、開辦人或出資人。因為企業法人這時已經注銷,不再具有法人主體資格,而其清算人卻承擔著直接的清算責任,支配著企業法人的剩余財產,故應由其作為訴訟主體,這是比較合理的。

二、清算中清算人與企業法人訴訟主體關系

關于清算中企業法人的性質有以下幾種學說:

1、人格消滅說。這種學說認為企業法人解散后,其主體資格也隨之消滅,企業法人的剩余財產由其股東支配,所以企業法人不再具有人格。

2、清算法人說。持此觀點的人認為企業法人在解散后,其主體地位也喪失,這與人格說一致,可是企業法人遺留下來的財產的歸屬問題卻不同于人格消滅說,清算法人說認為這些遺留財產應為無主財產,應依照法律規定設立一個新的法人,主管清算,這種法人僅限于享有對企業法人的債權債務進行清算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3、擬制存續說。此說認為企業法人在解散后喪失主體資格,企業法人不得從事經營活動,但法律擬制企業法人在清算范圍內享有權利能力,只要企業法人未完成清算,企業法人的這種權利能力就是存在的。

4、同一人格說。這種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企業的清算人與原企業的主體地位是一致的,只是在權利能力大小上有所不同,清算人不享有經營權,不能從事生產活動,但在清算上可享有同原企業法人同一的權利能力,也就是說企業法人的權利能力,或者說主體地位轉移給了清算人。豎

筆者認為,同一人格說更為合理。這種觀點承認了企業法人在清算期間是繼續存在的,清算組織只是企業法人的一個代表機構,擁有同企業法人同一的權利能力。綜上所述,企業法人在清算中仍然具有民事主體資格,仍可作為當事人進行訴訟,承擔民事責任,在訴訟中,應將企業法人列為訴訟主體,將清算組織的負責人列為訴訟代表人。

三、清算后企業法人訴訟主體資格

在司法實踐中,清算結束有時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債權債務關系,仍然會出現一些在清算中由于清算組過失或者故意沒有予以清算的事項,而企業法人已經完成清算,可能也已失去主體資格,在這種情況下應列誰為訴訟當事人成為了比較棘手的問題,而在我國現有法律中,并未對此進行詳細規定。

(一)問題出現的原因。

1、企業法人的清算人過失疏漏。企業法人解散后或被吊銷營業執照后,成立清算組,我國法律規定了清算組的權利和義務,但即使清算組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清算,也難免有所疏漏,遺漏了某些債務,所以會造成清算完結后依然出現新的債權債務糾紛問題。

2、企業法人的清算人惡意侵權。清算人惡意侵權是指企業法人喪失營業執照后,在清算過程中,清算人私吞或私分企業財產,或以其他侵害債權人權利的手段對債權人造成侵權損害的行為。最常見的就是清算人私自分得企業剩余財產,不予以完全清算的情形。清算完結后甚至注銷完畢后,債權人才發現清算人的侵權行為。

(二)如何確定訴訟主體。

對于清算完結后發生債權債務糾紛的情形,我國法律也未作明確規定。但筆者認為,應由清算人作為訴訟主體承擔民事責任。具體原因如下:

1、這是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原則的要求。在清算中,作為清算主體,享有對企業的財產進行支配的權利,自然應當履行對企業的財產進行合理分配的義務。而在清算完結后,如果又發生債權債務糾紛,說明清算人并未履行其合理分配財產的義務,或者說,并未完全履行。基于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理論,由此造成的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當由享有權利的清算人承擔,由其擔任訴訟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繼續進行清算,以平衡各方利益。

2、這是我國《民法》關于不當得利應當返還規定的要求。清算人分得企業清算完的剩余財產的前提是該企業法人已對所有的債權人清償完畢,而清算完結后又出現新的債務時,說明清算人尚未清償完畢,所以其分得的剩余財產也就失去了其合法的依據,從而構成了我國《民法》中所規定的不當得利,根據法律規定,不當得利應予以返還,所以清算人應將不當得利返還給企業,以完成清算。

綜上所述,清算完結后,產生新的債權債務關系時,應以進行清算的清算主體,即清算人為訴訟主體,由其承擔民事責任。當然,這種民事責任的承擔僅以其分得的企業剩余財產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