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就業理性途徑研究
時間:2022-11-09 05:45:00
導語:學生就業理性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地方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途徑需要拓展。因此,保障地方大學生能夠充分就業,提高就業率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及新形勢下地方大學生充分就業的策略,旨在為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就業質量作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就業形勢;途徑;充分就業
1引言
地方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巨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受到傳統就業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新形勢下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本文通過分析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為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提供一些幫助。
2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巨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0年高校畢業生有630萬人,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2010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700多萬人,而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比2010年還超過30萬人,達到660萬人。由此可見,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由于傳統的就業觀念,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十分困難。《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顯示大多數半年前處于失業狀態的畢業生還在繼續求職,8個本科專業及7個高職專業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本科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最多的是法學、英語、會計學、電子信息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相關專業,而高職畢業生失業率最多的是商務英語、計算機應用、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因此,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
3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及分析
目前,地方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主要表現為重城市、輕農村,重就業、輕創業;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嚴重等方面。
3.1重城市、輕農村,重就業、輕創業
許多高校畢業生受到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在擇業時重城市、輕農村,重就業、輕創業。偏遠落后的西部山區、經濟不發達地區以及其他落后地區人才缺乏,是大學生不愿工作的地方。但是由于激烈的競爭壓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強調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成為畢業生就業的首選之地,1.2%的2009屆大學畢業生進行了自主創業。本科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的大多數是藝術設計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其他專業進行自主創業的人少之又少。
3.2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
現在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普遍過高,就業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顯著。很多地方大學生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自己進行準確的定位,在擇業時過于強調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自身競爭力的提高。工資待遇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地域偏僻的地方人才匱乏,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域的發展。
首先,地方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嚴重影響了其就業率。2006年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過高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專業對口的要求、對行業的要求等(費小平)。《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指出2009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及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普遍都下降,其銷售及營銷等核心知識急需改善,動畫等本科專業及臨床醫學等高職專業都被列入2010年中國大學生“紅牌”專業。
3.3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嚴重
新形勢下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嚴重。許多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過差,不能適合企業的需求。在擇業時過于追求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地方大學生不僅缺乏實踐經驗,而且其綜合能力、自身素質及知識水平都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從而影響了其應聘的成功率。大學生往往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缺乏實踐經驗,不能滿足工作單位的要求。其次,地方大學生往往忽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就業的穩定性較差,從而降低了工作單位對大學生的信任程度。
4新形勢下地方大學生充分就業的策略
為保證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社會競爭力,提高其就業率。學生本身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
4.1轉變傳統就業觀念
傳統的就業觀念重城市、輕農村,重就業、輕創業,嚴重影響了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因此,大學生應該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調整其心態。在初次就業時,大學生應該調整好心態,不能期望太高()。
地方大學生在擇業時不能僅僅偏愛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待遇好的地方,而歧視西部地區等偏遠落后的地方。只要能充分發揮自我價值、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作就應該予以考慮。大學生應該明白只要能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貢獻,任何工作崗位都應該被平等對待,不能持歧視的態度對待任何工作、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等。
4.2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以保證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學校應該注重調整學生的心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社會競爭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及就業單位的資料等。此外,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應該注重就業指導的連貫性及時效性()。
社會應建立地方大學生的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管理及監督,加強其就業的指導力度及效度,以保證其充分就業。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與學生自身的觀念問題、社會原因及學校對培養目標的宣傳教育引導不無關系()。
4.3增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其社會競爭力
當前,大學生應該增強其綜合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社會競爭力。學校應加強對地方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型人才。
除書本知識要牢固掌握之外,地方大學生應注重自己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經驗的積累。學生本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及社會競爭力。學校要創造更多的實踐活動及機會,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習活動,引導學生發展社會關系,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培訓,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而增強其就業的競爭力。
5結論
就業是一種積極的社會保障形式,充分的就業能夠保障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為維護社會的和諧,保證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當前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其綜合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在擇業時重城市、輕農村,重就業、輕創業,導致了大學生不能充分就業。
為保證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社會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提高其社會競爭力及綜合能力等。
- 上一篇:安全教育培訓中心年度工作報告
- 下一篇:黨員教育培訓年終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