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直播現場突發性事件

時間:2022-12-09 03:34:00

導語:透視直播現場突發性事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視直播現場突發性事件

[摘要]突發性事件現場直播體現著電視媒體新聞報道改革的力度,它是電視媒體綜合實力的體現,也代表著電視媒體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對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符合輿論與受眾的知情權,使謠言止于真相;現場直播激活了輿論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牽引受眾對直播對象未知的發展過程產生關切和懸念;現場直播搭建了互通與傳遞信息的平臺,信息公開透明。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和直接性,受眾享有充分的完善的網絡和相互交觸的機制,因而需要有應變緊急情況處理問題的能力,需要有對災難性事件報道的豐富經驗、嫻熟的操作技能和掌控能力。

[關鍵詞]突發性事件;現場直播;央視

一、突發性事件現場直播體現電視新聞報道改革的力度

突發性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的事情(事件),它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危及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事件;其外延可以包括戰爭爆發。對突發性事件現場直播既是電視媒體的綜合實力的彰顯,又代表了電視新聞的發展方向。

(一)現場直播是電視媒體綜合實力的體現

現場直播是最直接將當時發生事件傳播到受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雖然2001年的報道央視反應迅速時效性與2003年伊拉克戰爭相同,但由于沒有適量的報道規模和及時的現場報道,無法滿足受眾對事件持續信息的渴求,因而部分觀眾轉向境外臺,錯失了良好的宣傳時機。眾的新聞報道方式,讓受眾者看到一個事件真實可信的過程,這種方式集中了所有電視媒體新聞業務并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從主持人、編導、攝像、專題片、演播室串詞到節目形象包裝,從視頻、音頻、通訊、傳送、動力、微波、衛星線路再到光纖線路等等,所有環節都是現場直播的必要因素。由此可見,現場直播的實力,從表面看是電視媒體“人、力、財”的體現,實質上是其最終對新聞資源占有實力的全面體現。表1以央視一套《2003年伊拉克戰爭》和《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的報道規模比較為例。

伊拉克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現場實時實地直播報道的戰爭,全世界各國的媒體均盡其所能進行最及時、最詳盡的報道。中央電視臺的《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無論是在報道推出的時效性、報道持續的規模、報道品質的提升、直播節目的現場感,還是在電視高技術的運用、組織運作的流暢等多個方面,超過了以往的國際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報道,史無前例地成為中國電視新聞史上的劃時代的標志性事件。央視圍繞這場戰爭的現場直播、新聞、專題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滾動遞進式的報道,這是我國新聞媒體第一次迅捷及時、全程同步介入世界重大事件的報道,也是在信息全球化大背景下爭奪話語權的有力出擊。因此無論從電視新聞實踐的角度看,還是從電視新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央視的這次戰事報道,其深遠的影響遠遠超過事件報道本身,央視以其權威核心媒體的地位,展示了其強大的實力。

因此,媒體界有這樣的說法:“越戰成就了CBS,1991年海灣戰爭為CNN塑就金身,半島電視臺因阿富汗戰事全球聞名,9.11美國遭恐怖襲擊成就了FoxNews和鳳凰衛視,伊拉克戰爭直播為中央電視臺挽回聲譽,抗擊‘非典’報道成就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

(二)現場直播代表著電視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

伴隨ICT(信息與傳播技術)時代的到來,媒體的革新帶來了新聞傳播理念的深刻變化。2003年2月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電視、報紙、廣播、網絡開展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而在事件發生后不到10分鐘,新浪短信頭條新聞在國內通過“第五媒體”手機短信把這一重大新聞發送給了幾十萬手機用戶。新媒體成為了電視媒體在新聞資源占有爭奪的競爭對手之一,怎樣促使電視媒體發揮自身的頻道節目特性來滿足受眾對突發性事件持續信息的渴求成為了電視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

電視在新聞報道加大直播分量的效應。當今世界電視新聞迅速發展,從美國的三大電視網、CNN到日本NHK、BBC、半島電視臺,都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展示了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大傳播力。受其影響電視新聞報道開始回歸新聞主體,電視觀念更新和傳播技術日趨成熟。CNN每天24小時直播世界各地新聞,整點時重播重點要聞,同時滾動播出新聞提要(或字幕),將新聞直播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如央視2009年的改版使新聞頻道加大了對現場直播的分量,彰顯了其電視媒體的特性。央視新聞頻道直播突發性事件是新聞報道與突發性事件同步進行,是對突發性事件過程的記錄,促使現在消息現在報道(NowNewsNow)的NNN運行模式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應:一是零時差的時效性,是真正意義的“新聞”;二是技術含量高,而且用事實說話;三是受眾共鳴性強,“輿論動員力”空前而迅速擴張。把受眾對突發性事件知情權擴展到電視媒體影響面的極限,這是電視媒體新聞報道的必然趨勢。

二、對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是符合輿論與受眾需求的

在傳媒格局深刻變化、人們獲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樣化的情況下,快節奏工作、學習、生產形式要求人們提高效率,及時了解最新信息,積極融人信息交流溝通之中,尤其在對突發性事件的知情欲望增強狀態下,現場直播新聞報道順應了信息時代受眾對信息的渴求。

(一)現場直播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和直接性.受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使謠言止于真相

電視是可實現即時傳真的媒介,最能充分體現電視“現在時態”特征的方式就是現場直播。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全國電視媒體系統相繼進行的現場直播報道,開辟了有實質性意義的同步直播之路。央視在“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運用現場直播這一手段,在第一時間及時、迅速、精確地傳遞來自各方的信息,滿足受眾在災難面前對信息的渴求,充分地滿足了受眾知情權的欲望。

傳播學理論認為,人們在接受信息傳播時,其信任程度與傳播層次成反比。信息轉述層次越多,信息損失或變形越嚴重,可信性也越差;傳遞層次越少,動態可靠強,可信性也就越高。如央視在“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中,現場直播的傳播優勢體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直達受眾,無需轉述,避免了多層次傳播造成的信息損耗。在突發性事件特別是對災難報道中,受眾容易產生被別人隱瞞了什么的心理感覺,都渴望在第一時間擁有對信息的了解。“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節目中,現場直播用鏡頭將震后的四川“原生態”的呈現出來,展示的是汶川地震現場的真實原貌,減去了中間的轉述層次和取舍加工,信息損失和變形少,既全面滿足了受眾了解震區最新情況的需求,又使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強,同時社會上的謠言在真相面前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二)現場直播激活了輿論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牽引受眾對直播對象未知的發展過程的關切和懸念

現場直播突發性事件已經成為彰顯電視媒體特質和優勢的信息表達方式,與其他現場直播節目更注重記者和主持人的懸念設置不同的是,突發性災難事件的電視現場直播中,過程——或者說是李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每時每刻都牽動者受眾的心。災難性事件的本身就具有受眾最想了解、體驗“身臨其境”的懸念。災難性事件現場直播中不確定性的變化,以及變化所形成的節奏、變化所包含的信息、變化所具有的張力、變化所帶來的感受都將極具誘惑力,充滿著懸念與沖擊。如發生在美國震撼全球的“9.11”恐怖事件,全球有幾億觀眾通過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看到了紐約世貿中心號稱“雙子星座”的兩座大廈先后倒塌,瞠目結舌的人們就是以證實了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巨大震撼力。又如“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中,記者跟隨救援人員尋找廢墟下被埋的人,現場直播與事件發生發展同步,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受眾的注意力被現場直播的電視鏡頭吸引和控制著,喚起了受眾的懸念,這些都不斷地考驗著每一位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現場直播的鏡頭下,當我們看到郎錚向救援人員敬禮的時候,頃刻之間激動的淚水涌出來如同我們親臨現場一樣。那種親臨感帶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讓受眾置身于救災現場,同時也對現場直播對象那未如命運的發展過程產生了極大的關切。

電視是提供“身臨其境”感的媒體。在“5·12”汶川、“4.14”玉樹地震等突發性事件現場直播中,現場直播伴隨著新聞事實的發展過程向受眾即時的展示,最大限度地排除了歪曲事件真相的可能,使受眾身臨其境般地目擊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引領社會輿論正確方向,使全國13億多人樹立了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抗震救災的信心。

(三)現場直播搭建了互通與傳遞的平臺,突發性事件信息公開透明

傳媒是社會公器,具有監測社會環境的功能。現場直播作為集中體現電視魅力、無線廣播優勢的傳播手段,以其快速、及時的報道,真實的現場展示,濃烈的情緒感染,公開透明的信息,迅速地奉獻給受眾并對全社會進行動員,凝聚整個社會的共識。更重要的是,電視現場直播信息不僅僅告訴觀眾前方發生了什么,而且告訴觀眾現場正在做什么和應該怎樣做。“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直播,綜合運用了衛星連線、電話連線、演播室嘉賓訪談等多種表現形式,前方傳回災區人民的急需物質、道路交通情況等重要信息,提供給后方的各部門作為決策的依據,也提供給每一受眾,作為愛心援助的信息,演播室嘉賓同樣也為抗震救災和普及防震知識等提供意見和建議。整個現場直播成為信息互通與傳遞的平臺。

汶川地震現場直播使西方社會注視中國、中國媒體的目光發生了變化。英國《衛報》援引時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的話說:“一切都在聚光燈下進行,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中國是在如何應對困難。”這里的“一切在聚光燈下”,包括了現場直播、政府應對的高效和透明、救災中表現的“人的生命至高無上”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事實證明:信息管理的開放、透明,非但沒有擾亂人心,反而有力地抑制了各種謠言和猜測,既穩定了人心,又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愛國心。如在2008年5月18日,“愛的奉獻.2008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在央視多個頻道并機現場直播,共募集資金15.14億元,電話意向捐款1835萬元;而在2010年4月20日全國同步直播“情系玉樹,大愛無疆”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中實現募集資金21.75億元的歷史新高。電視媒體的現場直播不僅具有巨大的傳播和宣傳作用,而且還有具有強大的動員和組織作用,已在這兩次抗震救災現場直播中得到充分的證明。從汶川地震的現場直播至今,突發性事件的信息迅速地公開和透明,迎合了受眾對突發性事件的知情愿望,不僅打通了國內國外的界限,還讓世界更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三、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對電視媒體的要求

突發事件現場直播考驗的是電視媒體的應變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它促使電視媒體進行長期的預案準備,以便萬無一失變成事件發生之后可以立即派出記者、現場采訪、攝像、邀請嘉賓、制作專題片進行現場直播。因此,突發性事件對電視媒體的要求更高。

(一)電視媒體需要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網站和機制

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網站和機制離不開海外記者站與地方媒體協作網的建立,以及對相關新型人才的培訓和調集等措施。

建立海外記者站是及時知曉世界各地重大新聞事件的重要條件。海外記者站能在第一時間將世界各地的信息傳達到媒體,使媒體能有自己的話語權和對新聞資源的占有權,以利于發揮宣傳作用。在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中,央視駐外記者站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場直播中連線了美國站、聯合國站、英國站、法國站、澳大利亞站、印度站、日本站等14個記者站,報道累計連線了360人次,贏得了獲取最新信息的優勢。

地方媒體協作網的建立是對國內大事件報道的重要信息來源渠道。突發事件時,記者是否在現場,又以什么樣的速度到達現場,是媒體競爭力的體現。但由于目前我國的管理體制,地方電視臺與央視只是業務聯系而非行政隸屬關系,遇有恐怖、暴力、災難、事故、案件、災害以及騷亂、集會等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的突發事件發生時,央視媒體介入時可能會遇到“阻力”,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出于本能或會蓄意地封鎖消息。因此,建立全國電視媒體間的長期固定的聯動協作機制,以達到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如在2010年4月14日星期四第一次青海地震:發震時刻05:39:57、震級(M)4.7;第二次青海地震:發震時刻07:49:40、震級(M)7.1、深度(千米)33;第三次青海地震:發震時刻09:25:17.8、震級(M)6.3;位置均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中央電視臺在早上8:00播出的《朝聞天下》中主持人趙普現場電話聯系玉樹州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第一個在直播節目中報道青海地震。

對相關新型人才的培訓和調集是直播節目展現媒體業務水平的重要基礎,點滴的失誤都逃不過受眾雪亮的眼睛,因為直播是給人以眼睛不加鎖的直觀,需要在現場的工作人員不斷提高適應現場直播的素養和能力。

(二)電視媒體需要有緊急情況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電視媒體應當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使現場報道和演播室連結在一起。前方記者對報道事件的挑選和擇取也非常重要。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后,央視及時抓住了事件的第一落點,發出了強有力的第一聲音,掌握了輿論導向的主動權,始終以第一時效、聲畫兼備的詳盡報道引領著輿論,體現了“四個第一”:第一聲音就是在第一時間播發新聞資訊,這是電視媒體生態環境和傳媒者的職業素養的展示;第一追求即對現場新聞價值的追求、獲得新聞占有的主動權;第一選擇即改變和中斷正常節目編排,邊直播邊組織策劃、邊審看邊把關,使傳媒者的勇氣和奉獻精神凸顯;第一現場是電視媒體工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這四個“第一”融進了現場直播報道工作,在這樣“四個第一”狀態下,現場直播記者和主持人不僅僅作為個人或電視媒體的代表在新聞現場采訪,而且代表了受眾體驗和感受新聞現場。因此,要求記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備較強新聞敏感意識和豐富社會知識之外,還應當具備高度的分析判斷能力和應對、處理突發性事件現場直播的能力,能集播、談、同聲傳譯于一身,對各種突發性事件都能應對自如的水平和素質。

(三)電視媒體需要有對災難性事件報道的豐富經驗、嫻熟的操作技能和掌控能力

目前,在我國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大多數的突發性事件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因此,對突發性事件的直播應具備相應的經驗,實踐操作經歷和掌控、協調能力。電視媒體主管者需要有對受眾信息需求和承受定力的正確判斷和把握,以及對輿論環境和媒體競爭事態的清醒認識。因為突發性事件盡管發生在一時一刻,但由于它的后果嚴重、危害性大,無論是自然災害或事故災害,還是社會安全事件或公共衛生事件,它對于社會群體和個人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甚至牽涉到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其影響也是廣泛的。電視對突發性事件進行現場直播時,記者的作用非常關鍵,他對事發現場的選擇和對事件發展的報道都非常重要,既要完整呈現突發性事件的過程又要不使節目過于沉悶,帶動觀眾的情緒同時與直播室互動。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傳媒者的主觀能動性顯得極為重要,但傳媒者必須以豐富的報道經驗、嫻熟的實際操作技能、掌控能力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