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體系的建構

時間:2022-10-06 03:57:39

導語: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體系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體系的建構

一、服務社會基層,推動社區建設

高校大學生是一個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社會群體,擁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在社會實踐中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專業特長。例如,通過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深入社會基層,普及科普知識;通過“普法宣講團”、“紅色時尚宣講團”等社會實踐活動解讀老百姓切實關心的實際問題;通過“三農宣講團”、“志愿者服務”等幫助解決一些生產、生活和管理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為基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技術支持。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大學生自身來看,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立足校園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對現實社會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的同學重理論、輕實踐,認為社會實踐是浪費時間,缺乏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看成是一種負擔,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和投身社會建設的熱情。一項調查顯示:“大學期間67.35%的大學生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不含專業實習),其中僅有32.47%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十分重視,并認真撰寫實踐報告。”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不健全在績效評價上,由于社會實踐的成效是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體系作為評價標準,很難對學生社會實踐的進展情況及社會實踐的整體成效有一個科學的把握。實踐結束后,僅僅根據學生遞交的一紙實踐報告和蓋有公章的單位證明缺乏強勁的說服力。一項調查顯示:“認真撰寫社會實踐報告,輕視實踐過程的學生占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總數的36.57%;僅僅委托實踐單位開具實踐證明,而不認真對待社會實踐的學生占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總數的4.83%。”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穩定從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看,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穩定的、高質量的實踐基地。許多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連貫性,使得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穩定,實踐活動難以持續有效進行。集中表現為:基地數量少、結構單一,不能滿足多層次學生教育的需要;對實踐基地建設認識不清,工作乏力;校地雙方的職責義務不夠明確,使實踐活動無法深入落實;少數高校社會實踐基地建而不用,只是單純掛牌,搞形式工程。

(四)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認同和支持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冷漠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大多集中在基層,因此基層領導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并沒有成立專門機構或明確提出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具體部門,使得高校在聯系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時出現屢吃“閉門羹”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形式上存在的實踐基地給社會接收單位形成一種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空虛化、表面化的不良印象,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可度越來越低,形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期深入發展的阻力。

三、高校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思路和對策

(一)立足“三個服務”

1.立足于“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高校將社會實踐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實踐鍛煉人、教育人、培養人的功效,緊密結合教學、科研來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組織學生帶著科研課題去調研、去實踐,并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不斷探索,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

2.立足于“服務學校長遠發展”高校通過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架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有效地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有助于促進學校辦學理念從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建立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辦學機制。打造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品牌,促進學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實現,進一步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立足于“服務社會基層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技術和智力優勢,組織師生積極參與企業人員培訓、技術改造、產品升級和科研攻關,主動幫助社會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傳播先進文化和尖端技術,注重打造實效工程。

(二)堅持“三個結合”

1.“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以育人成才為核心,實踐育人為手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高校通過動員、組織大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生動鮮明、靈活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引發大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深入思考,才能進一步解大學生之疑、釋大學生之惑,從而使青年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

2.“與科技創新、專業實踐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與科技創新和專業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高校把實踐要求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要著重解決好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實驗教學資源、實習教學質量、畢業設計質量、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大學生在選擇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確定實踐的具體內容時都要充分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這樣既有助于大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科技創新成果指導實踐,又能在社會實踐的同時不斷推動科技創新,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3.“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相結合”積極推行就業工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面臨就業的學生利用假期到有關用人單位參加社會實踐,運用掌握的科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現代生產的實際問題,將自己所學知識、創造成果直接應用于實踐,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接受用人單位的考察,一是可以縮短大學畢業生正式參加工作適應新環境的磨合期;二是能夠促進實踐單位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或長期實踐的協議,為學生順利就業開辟道路。

(三)加強“四項建設”

1.合理謀劃,分類指導,推進機制構建科學化在社會實踐中,應堅持合理謀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從學校實際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學科專業特點,科學安排實踐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規劃:一方面,高校應把實踐育人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系統安排;二是圍繞育人目標,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內外條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實。“學校要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和規律,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2.豐富內容,創新形式,發掘機制構建新載體高校要把握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強化資源意識,不斷拓寬實踐內容的設置領域,重視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在社會實踐活動內容上,應該向著結合專業、發揮智力優勢的高層次發展;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要樹立主動服務的理念,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投身西部建設、投身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為平臺,在基層崗位大有作為;在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上,要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堅持專業實踐與一般服務相結合,堅持假期實踐與日常實踐相結合,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模式。

3.健全制度,完善體制,力求機制構建有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能夠順利運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于社會實踐的穩定開展,又有利于高校進行宏觀協調,規范管理。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長效保障機制,形成“雙向受益、互惠互利”的運作機制,實現以學校投入為主向學校、學生、社會共同投入轉變。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相應政策和制度,如完備的隊伍建設制度、績效考評細則、組織紀律細則、經費補貼等相關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制和防御性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實現運行程序的規范化。

4.拓展資源,建立基地,開辟機制構建新陣地穩定的實踐基地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實踐基地的建設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的構建尤為重要。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通常建立在城市的街道、社區,農村鄉鎮、行政村,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這就要求高校開拓社會資源,對實踐基地的建設要有長遠規劃,按照共贏多贏原則,積極為大學生實踐單位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不斷加強雙方的合作。此外,要防止實踐基地重建設、輕利用的現象,克服形式主義的做法,把工作做到實處。嚴格執行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注重發揮典型基地的模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逐步建立多層次的基地網絡。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健康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真正構建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

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扎實有效地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是深入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構建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勢在必行。

作者:陳曉暉叢培鑫龍鵬舉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