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五大發展新理念

時間:2022-12-24 11:03:24

導語:學習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五大發展新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五大發展新理念

黨的八屆五中全會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正式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深刻理解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意義,認真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用科學的新理念引領新的發展。經濟新常態下需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思路、新舉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符合“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特定階段,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有利于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以五大理念為“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發展布局謀劃是五中全會精神一大亮點。黑龍江省要找到結合點和創新點,將五大發展新理念落實到位。

一、創新發展

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創造力經濟悄然興起的新經濟時代,要實現持續創新發展,應與時俱進地不斷進行理念創新,并指導全面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等要以相應的理念創新為基礎,理念創新是創新型企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堅持創新發展,將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此解決發展的新動力源問題,從過去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將創新驅動戰略真正落實到位。創新驅動戰略聯系實際可細化為四個創新。一是觀念創新出活力。觀念是指人們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對客觀事物形成的相對定型化了的認識、看法、觀點和思想,它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觀念創新就是對傳統觀念的否定和揚棄。以觀念更新推動理念創新,就是以揚棄為手段對傳統的思想觀念進行審視梳理,緊密結合實踐,樹立起與市場經濟、企業發展和時代精神相適應的理念體系。我們要創新思想,徹底摒棄小農意識和計劃經濟的舊觀念,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樹立發展新理念。二是體制創新出動力。通過體制創新,政府簡政放權,徹底摒除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舊體制、舊機制,通過政府簡政放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打造新制度紅利,解決發展的動力源問題。三是結構創新出潛力。實踐證明:速度決定增長,結構決定發展。只有優化調整結構,才能培養發展的潛力和后勁。黑龍江省受計劃經濟影響,計劃經濟留下的舊結構明顯制約著黑龍江省經濟的發展。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現代服務業不發達,都是制約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去年黑龍江省經濟下滑,是結構性下滑引發的。黑龍江省要遏制下滑,經濟保增長就必須注重治本,在結構創新上下功夫,為今后經濟發展營造潛力和后勁。四是科技創新出競爭力。黑龍江省有哈工大、哈工程等一大批國家名校,人才濟濟,成果頗豐。黑龍江省要通過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轉化,變成現實增長力,為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培養新的增長點。黑龍江省要重點扶植1000戶科技企業,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將哈工大的3D打印技術和機器人技術進一步產業化,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科技興省,真正抓住“創新”這把金鑰匙,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我國已進入“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通過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黑龍江省要充分發展“互聯網+農業”,發展智慧農業“;互聯網+工業”,發展智能制造業;“互聯網+旅游”,發展智慧旅游。只有黑龍江省主導產業智能化,才能建成智慧龍江。

二、協調發展

總結黑龍江省近幾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看到經濟發展必須注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注重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包括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投資與消費結構的調整,注重從投資為主轉為消費拉動經濟,這也是協調發展的過程。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按照協調發展的理念,黑龍江省要做到三產三做。一產要做強,解決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解決附加值低的問題,把大糧倉變成大廚房,將農業大省升級為農業強省,加快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步伐。二產要做優,注重解決工業大省結構欠優問題。黑龍江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點省份,制造業比重較大,工業大但結構欠優化,傳統制造業比重過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過少,高科技產業欠發達,所以黑龍江省工業要做優,貴在優化工業結構,解決計劃經濟年代留下的工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三產要做大,解決現代服務業發展晚、比重低的問題。黑龍江省受計劃經濟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慢、比重低,去年黑龍江省經濟下滑,從三產結構分析,一產略有增長,基本持平;二產工業下滑太大,基本是慢增長;三產增長較快,年均在10%左右,也為遏制下滑做出了貢獻。但黑龍江省目前三產比重仍偏低,縱向和過去相比,可以說發展很快、變化很大,但橫向和南方發達省份相比,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的比重仍然偏低。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注重協調發展,特別是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做到一產做強,解決黑龍江省農業大而不強問題;二產做優,解決黑龍江省二產結構欠優化問題;三產做大,解決現代服務業比重低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三產的協調拉動,帶動經濟的協調發展。黑龍江省產業要努力實現中央五中全會提出的產業高端化要求,堅持實現智能制造業立省,戰略新興產業強省,現代服務業富省。

三、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針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黑龍江省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經濟的發展不能靠犧牲生態、破壞環境換得GDP的高增長,這是粗放增長的集中表現。黑龍江省今后的發展要注重生態環保。今年,到貴州視察時提出經濟和社會發展兩條底線,一是發展,二是生態。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集中強調的新理念、新戰略。黑龍江省作為生態大省、資源大省,應從這些比較優勢出發,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培育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黑龍江省的綠色經濟應從以下四點著手實施。一是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黑龍江省是全國的農業大省,全國的大糧倉。黑龍江省要借助寒地黑土原生態優勢,多生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化肥的有機食品和山間林地生產的非轉基因食品,打造三大品牌,注重開發專業批發市場、電子商務市場、期貨市場和資本市場,把綠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做出效益來,為全國人民的食品安全做出貢獻。二是發展綠色生態旅游。黑龍江省有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湖泊這六大生態優勢,應將這些優勢整合起來,走綠色路,打生態牌,推出冰夏兩都生態游,開發綠色生態旅游品牌,讓全國的游客冬天到黑龍江玩賞冰雪,夏天到黑龍江避暑旅游,吸引全國游客,將黑龍江省旅游業做出品牌,做出特色來。三是發展綠色新能源。黑龍江省受計劃經濟影響,能源結構不合理,以燒煤、油等化石能源為主,造成資源枯竭,空氣污染等不良后果。今后黑龍江省要注重利用資源優勢,多開發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做大綠色新能源產業,徹底改變黑龍江省的能源結構。四是發展綠色建筑業。黑龍江省今后基礎設施建設都要采取綠色節能的建筑新材料,過去城鄉小區建筑,也要通過綠色節能改造,降低煤耗量和排污量,還老百姓一片綠水青山,這種原生態的財富才更有意義。

四、開放式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一直堅持用開放帶改革,用改革促發展,用發展惠民生。我們不能關起門來閉關鎖國搞發展,應該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研究黑龍江省的發展思路和布局謀篇問題。在開放式發展中,黑龍江省有兩個亮點問題,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研究探索。一是黑龍江省是我國北部沿邊開放第一大省,主打俄羅斯,輻射帶動東北亞。黑龍江省在沿邊開放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要建成全國沿邊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黑龍江省近幾年對俄貿易占全國的1/3,對俄投資量占全國的1/4,是全國對俄沿邊開放第一大省。黑龍江省要抓住對外開放的新環境、新機遇,加快黑龍江省開放式發展。二是2014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納入省委“1543”工作新思路之中。今年中俄博覽會,龍江絲路帶成為了一個新的亮點,對外開放的主旋律贏得社會各界關注和參與。黑龍江省要抓住龍江絲路帶建設的新熱點,注重培育黑龍江省對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貢獻點、沿邊開放的新增長點和黑龍江省經濟增長的拉動點,將黑龍江省對外開發開放徹底融入開放式發展的新格局之中,十三五要堅持基礎建設先行,建設好八大道路,建成“一核、四帶、一環、一外”的產業新格局,為全國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黑龍江省要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盡快申報建成東部以綏芬河、牡丹江為支撐的中俄日韓自貿區,西部以哈大齊滿為依托的中蒙俄自貿區。

五、共享式發展

共享式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它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進步;共享式發展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公平性;共享是經濟增長或發展的意義和目的所在,沒有共享,經濟增長不但沒有意義,而且是有害的,必然導致社會分裂和動蕩。通過協調式發展和開放式發展,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的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對經濟發展的成果有認同感,對惠及民生有更多的幸福感,三感疊加,提升黑龍江省居民的幸福指數。今后要把共享式、包容式發展納入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思路中,在發展中注重分配公平,徹底消除貧困,摘掉黑龍江省部分地區貧困縣的帽子,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讓黑龍江省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民生成果。我們要對以上五個發展新理念深刻理解,統一認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真正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個新的發展理念轉化為“十三五”時期引領發展的強大力量,實現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大美龍江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作者:陳永昌 單位: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