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企業與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探析
時間:2022-10-12 10:40:07
導語:銷售企業與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因此,各高校積極與企業尋求合作,推動在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石油院校的學生來說,所學知識覆蓋石油領域各環節,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不能缺少到石油企業實踐實習的環節。石油企業是高校相關專業的長期合作伙伴,但近年來鑒于對企業正常運轉及學生安全問題的考慮,許多石油企業對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逐漸減少,高校社會實踐趨于形式化,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不容樂觀。
(一)石油銷售企業與高校社會實踐模式現狀。高校社會實踐通常在每年的寒暑期開展,學生結合學校提供的主題,自行選擇社會實踐內容。對于石油院校來說,在給定社會實踐主題中,通常包含一項石油專項,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國夢,石油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傳承石大精神”等,而學生在選擇該類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需自行聯系企業進行社會實踐,因此學生通常都以去企業參觀座談為主,社會實踐形式簡單,效果不佳。尤其對于石油銷售企業來說,在接待石油院校學生時,多數考慮學生實踐時間短、要求低情況,通常安排實習生或新入職員工接待,介紹公司業務、參觀加油站等活動應付實踐環節。1.從石油銷售企業角度分析現存問題,突出表現在實踐內容少,形式單一。石油銷售企業對于大學生開展的社會實踐內容方面,多數以參觀、考察等活動為主,少有體驗式、交流式實踐活動,并且實踐時間集中在一天以內,使得社會實踐活動趨于形式化。2.從高校角度分析現存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1)社會實踐成果考察內容單一。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考察,形式上多以實踐報告、圖片及視頻方式為主,使得學生多以完成檢查內容為導向,僅為了獲取學分而應付社會實踐環節。(2)缺乏與企業長期合作關系。作為石油院校,學校在選擇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同時,多以石油工程、地質勘探等專業為主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供相關專業學生前往實踐實習,而忽略了如經濟管理、計算機、英語等專業的相關實踐基地建設,尤其缺乏石油類銷售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3)指導教師指導不足。高校在要求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通常要求學生選定指導教師。但在實際情況中,指導教師并未對其社會實踐活動起到較大幫助作用。3.從學生角度分析現存問題。(1)溝通交流能力弱。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多以看和聽為主,少有與企業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少有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使得溝通交流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鍛煉,溝通交流能力總體較弱。(2)對企業認知少。高校大學生長期處于學校相對封閉的環境,對于企業認識較為陌生,社會實踐不知道如何選取合適的角度入手,使得社會實踐意義大打折扣。(3)對社會實踐重視程度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多為修得培養方案上對應學分,因此,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整體偏低。有的同學甚至借助家長關系,到企業參觀拍照,后期借助網絡完成實踐報告作為社會實踐成果上交。
二、銷售企業與高校優勢及需求
石油銷售企業與高校兩者屬于互補狀態,厘清二者優勢,能夠更好匹配雙方需求,從而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實現多方共贏。(1)石油銷售企業優勢及需求。①石油銷售企業優勢。作為石油產業鏈組成部分,石油銷售企業資源比較豐富,擁有豐富的銷售案例供學生分析探討。同時,石油銷售企業對于石油行業的了解與分析通常較為清晰,其更多地站在市場銷售的角度看待石油行業的現狀與發展,擁有更多真實的工作經驗可供參考學習。②石油銷售企業需求。石油銷售企業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對與專業知識及技術的需求及員工的培養方面。由于企業更多關注如何盈利,容易忽視企業員工全面發展問題,存在給員工充電學習時間不足、平臺欠缺等現狀,導致員工技能難以與技術發展完全匹配,亟需一批有才能、有想法的年輕人帶領企業員工深入理論學習研究,帶動企業的整體學習氛圍,提升企業員工技術水平。(2)高校優勢及需求。①高校優勢。高校作為培養各領域優秀人才的搖籃,在專業學習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優勢,對于石油行業的判斷,擁有更多的歷史數據、理論方法作為支撐。此外,高校學生能夠更好適應時展進步,具有較靈活的思維方式,創新意識極強,有一定的想法和執行力。②高校需求。由于高校的教學模式以講授為主,所以期待通過社會實踐這個平臺,補齊學生實踐短板。目前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化導致學生對此的不重視,在實踐環節中收獲較少,亟需規范化的社會實踐模式及考核標準,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提高社會實踐價值。
三、實現社會實踐多贏的思考
良好的社會實踐模式能夠實現企業、高校、學生多方共贏。在企業層面的思考:(1)規范實踐內容,樹立企業形象。石油銷售企業應設定專門接待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機構,制定規范化社會實踐活動制度,配備工作人員管理。石油銷售企業作為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一方面,在實踐活動方面,可建設企業歷史展館,將企業的發展及石油行業的變遷展示給學生,使得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第一步能夠了解到銷售企業歷史。還應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環節,如在加油站學生可協助工作人員加油,或在非油品業務銷售商店協助工作,既豐富實踐內容,又解決企業忙季員工不足問題。另一方面,可采取按人數收費的社會實踐模式,所收取費用用于企業內部社會實踐機構及工作人員的日常開支,將社會實踐規范化、細致化、流程化,所有社會實踐內容均按照企業設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制度執行,杜絕不同學生前往相同企業開展社會實踐內容不同的情況出現。(2)加強員工與學校聯系,提升員工素質。石油銷售企業員工素質參差不齊,高校的社會實踐是提升員工素質,加強員工與外界聯系的一個很好平臺。石油銷售企業在配合高校開展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可借助高校團委、教師、學生等資源,企業工會可聯合為員工組織開展素質拓展、團隊建設等活動,提高員工的綜合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同時豐富員工生活。(3)構建人才儲備機制,助力企業人才引進。石油銷售企業可利用社會實踐機會,構建完善的人才儲備機制,向高校學生介紹企業情況,以及工作內容,對于在社會實踐匯總表現優秀的同學,可為其提供企業實習機會,為企業人才引進奠定基礎。(4)聘請師生交流,提升企業科研水準。石油銷售企業可借助社會與高校的老師、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學歷人才建立聯系,對企業運營狀況及現存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在此基礎上,可聘請相關老師定期到企業進行授課,提升員工專業知識,同時促進企業內部的科研水平發展,激發員工對于工作領域的深層次研究。在高校層面的思考:(1)借助實踐平臺,提升實踐育人質量。學生在校的學習環節多為專業知識的學習,缺乏對于自身綜合能力及素質提高的途徑,社會實踐是一個提升學校育人質量的有效平臺。高校應首先強化對于社會實踐的目的和意義的教育,加強對社會實踐過程及成果的考察,提高社會實踐答辯、總結報告質量的把關,落實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的責任,增設評優評獎環節,提高學生對與社會實踐環節的重視程度。(2)明確實踐基地,解決高校就業難題。在高校開展社會實踐中,可借助老師、校友等資源,搭建多種類型社會實踐基地。鼓勵學生積極表現,展示自身能力,與社會實踐基地合作,為實踐環節優秀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3)發揮實踐作用,激發學生科研熱情。在加強與社會實踐基地的溝通聯系基礎上,可定期與實踐基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在校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多為理論部分,而企業員工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可有效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將所學內容得以應用。另外,鼓勵學生將對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技能應用到幫助石油銷售企業解決問題上,鼓勵學生開發app、設計網頁等,以此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提高石油銷售企業的智能化水平。在學生層面的思考:(1)與員工交流溝通,提升溝通與處事能力。作為開展社會實踐的主體,學生應端正社會實踐態度,提高自身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在校期間,學生接觸群體為教師和同學,缺少與社會其他群體的溝通交流機會,社會實踐為其提供了交流平臺。(2)了解崗位與企業文化,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學生深入石油銷售企業開展社會實踐,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企業文化,以及不同崗位的工作需求。通過對企業歷史、現狀、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促使自身能夠適應融入企業環境,有助于盡早明確未來發展方向。(3)借助專業開展實踐,鞏固專業知識。應借助石油銷售企業社會實踐平臺,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投入實際企業運營中。與企業工作人員共同探討豐富所學知識,既要有效的鞏固專業知識,也要對所學內容的深入思考,借助專業實踐報告形式,總結歸納實踐所得,激發對其專業知識學習熱情。應主動配合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利用所長,幫助企業更好地運用“互聯網+”模式,推動智慧加油站的發展,促進企業向智能化方向前進。
作者:張孝紅 單位:中國石油山東銷售公司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招聘系統設計與實現
- 下一篇:探析小學音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