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會實踐質量提升機制探究

時間:2022-03-17 08:44:16

導語:高校社會實踐質量提升機制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社會實踐質量提升機制探究

[摘要]高校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對接貧困地區需求,積極組織師生通過社會實踐服務脫貧攻堅,有著其獨特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近三年來,山西農業大學先后在貧困地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組織師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此,文中從選擇服務對象、安排實踐內容、選派實踐團隊、考核幫扶成效、把握教育指向等五方面,探索構建“五位一體”的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進一步促進高校社會實踐質量提升,推進高校社會實踐為脫貧攻堅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社會實踐;脫貧攻堅;精準服務;大學生

脫貧攻堅一線是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高校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重要平臺。對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高校開展社會實踐的發展方向,也是高校發揮自身優勢、助力脫貧攻堅的創新舉措。2016年以來,山西農業大學先后組織多批師生深入貧困縣開展助力精準扶貧社會實踐活動,并形成獨特的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經驗做法。基于此,研究探討脫貧攻堅視閾下高校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的構建路徑,推動高校社會實踐精準服務脫貧攻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豐富的時代內涵。

一、脫貧攻堅向高校社會實踐提出新要求

(一)黨和政府持續釋放的政策導向。2016年,《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髙校要拓展教育脫貧空間,結合貧困地區實際,加強決策咨詢服務、助推特色產業發展、推進鄉風文明建設w。2018年,《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各類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扶貧技術團隊,重點為貧困村、貧困戶提雛術服務ra。同時,2017年,山西省教育廳要求高校要結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貧困戶的脫貧需求和高校學科優勢,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組織師生到扶貧點開展社會實踐[3]。這些為高校積極參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釋放了政策訊號。面對國家的政策新要求,高校應突出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自覺擔負起服務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社會實踐是高校服務脫貧攻堅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師生是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社會實踐助力精準脫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二)貧困地區穩定脫貧的迫切需求。經過三年脫貧攻堅戰,山西省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決定性成就,截止2018年12月底,剩余貧困人口25萬人。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鞏固提升的重要階段,貧困地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農業科學技術人才短缺、特色產業發展技術滯后、群眾文化生活缺乏、群眾思想觀念封閉等。這些問題要得到有效解決,迫切需要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給予技術、人才等支持。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脫貧攻堅社會實踐是髙校向貧困地區輸送科學技術等智力支持的重要通道。通過社會實踐等形式,將高校技術和人才資源向貧困地區集聚,便于更好對接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需求,更具針對性開展服務工作。近三年來,山西農業大學主動爭取山西省扶貧辦支持,每年組織36支社會實踐服務隊赴36個國定貧困縣助力脫貧攻堅,為打贏脫貧攻堅帶來新技術,注入新理念。(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要求。推進脫貧攻堅,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高校脫貧攻堅社會實踐服務脫貧攻堅,也應突出精準要義,從精準選擇服務對象、精準安排實踐內容、精準選派實踐團隊、精準考核幫扶成效、精準把握教育指向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對接貧困地區內在需求,針對性地利用高校的人才庫和智力源優勢精準助力脫貧地區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確保高校社會實踐的效果和質量,切實幫助提升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的能力。山西農業大學組織師生開展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突出強調“作貢獻和實效性”。社會實踐前期專程赴實踐基地騰對接溝通,制定實踐社會實踐搬社會實艦程堅持圍繞實踐基地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展開工作。

二、構建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的意義指向

為保障高校參與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的質量,建議高校探索建立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具體來說就是高校從精準選擇服務對象、精準安排實踐內容、精準選派實踐團隊、精準考核幫扶成效、精準把握教育指向等五方面入手,探索社會實踐團隊有效服務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路徑和舉措。在脫貧攻堅視閾下建立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有其獨特作用和實踐指向。(一)利于推動社會實踐雙方供需對接。高校或多或少都可以與“3T工作找到服務契合點,_是涉農院校與“3T更是有著天然的聯系,自身具有農業科研人員、蒲成果專利等優勢,也高度關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情況,實施幫扶工作的機辦法也相對較多。構建脫貧前社會實踐的精準服務機制,基于助力脫貧前實踐看,有利于高粒足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集中發揮其學科、從雛,校友等齡優勢,實現社會實航方供需完射接,精準選派實踐隊伍幫助服務雜解決實際問題,精雜推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人力資源提升,加做困地區脫貧步伐。(二)利于培育青年學生為農服務情懷。脫貧攻堅一線是高校開展國情民情教育的生動課堂,高校在貧困地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開展脫貧攻堅社會實踐,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重要平臺'山西農業大學組織師生實踐團隊深入貧困地區、農業企業,針對性地從事食用菌栽培、果樹修剪、動物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立足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看,有利于深化青年學生對國情民情的認識,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培育他們的“三農情懷'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蓄積火種”。構建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的精準服務機制,也應突出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讓師生在脫貧攻堅一線受教育、長才干。(三)利于增強脫貧攻堅社會實踐實效。當前,高校組織師生通過脫貧攻堅社會實踐幫扶貧困地區穩定脫貧取得明顯成效,不過部分高校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如“拍照留念、走好過程”形式主義的問題,“突出形式、忽視內涵”質量不高的問題,“突出育人、輕視貢獻”功利主義的問題等。構建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的精準服務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有利于推動社會實踐由重視活動形式向豐富活動內涵轉變,由突出活動覆蓋面向增強活動實效性轉變,由短期分散活動向實踐基地接力推進轉變。比如山西農業大學根據寧武縣懷道鄉政府食用菌產業發展需求,邀請食用菌種植專家前往指導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既幫助發展地方產業,也可幫助師生深化專業所學。

三、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的構建路徑

脫貧攻堅視閾下高校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的構建路徑,建議從服務對象選擇、實踐內容確定、實踐團隊選派、幫扶成效考核、把握教育指向等五方面探索,突出精準要義,從而保證實踐效果和質量。具體來說:(一)精準選擇服務對象。要精準選擇確定社會實踐的服務群體,需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突出制約問題為突破口,從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農業企業等對象中進行確定。精準確定的路徑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結合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關系,深入x才接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內在需求,由地方政府指定服務對象;結合高校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和人力智力優勢,圍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方向,確定發展某種特色產業的貧困村、農業企業等作為服務對象;結合高校定點幫扶的貧困村或選派幫扶干部的貧困村作為服務對象;結合高校科技項目實施基地或企業,確定技術和人才支持服務對象;結合政治任務需要,確定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貧困村作為服務對象,實施普惠性扶貧項目。同時,確定服務對象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適合高校自身實際的服務對象,防止盲目選擇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給學校帶來負面影響。(二)精準選派實踐團隊。社會實踐團隊主要包括帶隊教師和實踐學生兩個群體。對于帶隊教師,建議選派2-3名跨學科、跨專業指導教師團隊。這些指導教師要具有相對豐富實踐經驗和較強社會服務能力,可以有效幫助服務對象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確保社會實踐的實施效果。[4]對于實踐學生,建議每個實踐隊伍選派8-10名緊扣服務對象需求的相關專業,且專長相對互補、綜合素質較高的優秀學生。這些學生是社會實踐精準服務脫貧攻堅的主要力量,建議結合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日常學習生活表現、吃苦耐勞品質修養等方面做好甄選,確保他們維護好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切實以實際行動服務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同時,要配備團干輔導員全程參與,強化對學生的管理服務和思想引導。(三)精準制定實踐內容。服務對象確定后,指導教師應先行深入實踐地通過調研走訪、座談交流等形式,因企因村因戶精準對接實際需求。對于貧困村或企業的農業科技需求,社會實踐隊員要舉辦科技培訓、上門指導、科技咨詢,開展良種良法推廣、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等服務,精準幫扶提升科技水平,并提供長期技術指導。[5]對于貧困戶個性化需求,社會實踐隊員應利用學校資源針對性予以幫助解決難題,比如貧困戶種植農作物遇到難題、想開設網店出售農產品、當地民間藝術和傳統技藝培訓等。對于貧困村脫貧遇到的難題,比如教育扶貧問題,要組織大學生開展義務支教、結對幫扶及捐資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阻斷貧困代際傳遞[6];比如文化扶貧問題,要組織系列文化宣傳、文藝活動、電影放映等,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樹立現代文明理念,助推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四)保障幫扶成效精準。高校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的過程也是調配優質資源、實施精準幫扶的過程,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高校應建立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的考核評價機制。X^J?于得到貧困地區群眾認可的指導教師要予以表彰,并在年度考核、績效發放中予以傾斜。對于實踐學生的考核評定,建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考核形式,比如細化為社會實踐時長、解決問題情況、教師綜合評定、服務對象認可情況、紀律遵守情況,撰寫實踐報告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價,表現優秀的要在年度優秀學生等活動評選中占一定比例。對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行為舉止失當、給高校和師生群體帶來不良影響的,要及時撤換,并予以批評教育或處分。(五)確保教育指向精準。脫貧攻堅是一場生動的國情教育課,是強化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3]青年師生用所學知識反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同時,脫貧攻堅社會實踐也要突出國情民情教育、突出“三農”情懷培育。通過組織師生走進農戶、住進農戶,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艱辛;走訪干部群眾、調研群眾疾苦,親身感受國家精準扶貧過程中易地扶貧搬遷、健康醫療救助、義務教育保障等民生政策,進一步認識我國國情以及黨和國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付出的艱辛努力;開展各種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收獲與群眾的深厚情誼,激發大學生到基層特別是農村創業就業的意愿。問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精準服務機制,堅持精準要義,進一步明確了高校社會實踐服務脫貧攻堅究竟要“服務誰、選派誰、做什么、怎樣確保服務成效、怎樣保證育人價值”等問題,從服務對象精準、團隊選派精準、實踐內容精準、幫扶成效精準、教育指向精準等方面構建起社會實踐新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將為高校社會實踐助力脫貧攻堅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陳欣 李鵬 馮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