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課程育人模式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1-25 03:44:29
導語:“下鄉”課程育人模式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文藝工作者要到群眾中去,提出文藝是為什么人,到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縱使文藝的創作方法有千萬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兩場時隔72年的文藝座談會講話,都明確“二為”方向,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強調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因此,扎根社會,深耕生活為人民的藝術思想一直是藝術院校育人的學術價值導向,“下鄉”實踐課程育人模式也是藝術院校的核心課程與最為重要的育人傳統。
一、藝術院校“下鄉”實踐課程育人的必要性
(一)“下鄉”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下鄉”是藝術工作者為了收集藝術創作素材而進行的一項實踐活動,自古以來是學習藝術的必要方法,在藝術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搜盡奇峰打草稿”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古人均強調藝術創作需體自然之道、以造化為師。藝術家只有深入實地去探察、發現、感悟,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文化和歷史,進而創作出貼近生活的藝術作品。所以“下鄉”一直被藝術工作者作為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現在“下鄉”在各大藝術院校專業課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許多藝術院校將其作為學生實踐學習和體驗生活的重要環節,列為實踐教學專業必修課,因此“下鄉”兼具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雙重任務和意義。對學生的專業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下鄉”是社會育人的生動課堂。實踐是匯通藝理,“下鄉”則是逼近現實生活。這個現實不是日常生活的細碎厲驗,而是時代生活的共同現場,是引導學生對大時代的目睹與置身其中,它既構成藝術創作的核心意義——那是現實的深處,也是藝術的源泉,更是通過“下鄉”這種社會育人大課堂,建立學生個體與社會的鏈接,培養藝術院校學生“在地”的藝術態度與工作方法,并通過主題性教學與社會服務塑造學生對“鄉土”與“家國”的深度理解與創新創業能力。這堂課以社會為田野課堂,以生活為研究對象,以人民為描繪內容,構成社會育人的生動課程。(三)“下鄉”是文化自信的培育溫床。“下鄉”社會實踐課程是推動本土“文化自信”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課程和教學實踐,它對于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對于新時代大學生文化根性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示范與引導意義。以強調“在地性”研究方法構建的新時代“下鄉”社會實踐教學體系,是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課程育人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新一輪研究與建設性探索。它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社會實踐課程研究社會形態與自然歷史的構造關系,在自然造化中體驗本源與機緣,在社會前線開啟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人本與經驗,在營造法式中認知造物法則與生活智慧,在主題研究中匯通知識與培養創造力,在團隊組織中培養協作意識與協同能力。以此為前提,新時代“下鄉”實踐課程將思政建設融入到專業教學之內,形成了新時期課程改革的新特色,調研既是專業方法,也是國情教育、歷史傳承的現場,它將現實與專業教學緊密相連,成為落實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課程,也成為樹立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二、中國美術學院“下鄉”實踐課程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一)以知行合一為目標,貫穿“三全”育人的課程創新。中國美術學院全面深化和提升藝術院校“下鄉采風”的傳統模式,緊扣時代脈搏,以專項社會調研和主題現場實踐為手段,直面社會發展的時代現場,建立了“下鄉”專業實踐課程的常態機制,覆蓋全校各學科各年級學生,并以理論+實踐的形式計入學分。每年春秋兩季,安排學生下鄉教學實踐課程,春季有近1000多名學生參與,秋季有近1800名學生參與,奔赴全國60多個教學實踐點進行下鄉考察,下鄉地點涉及全國近20個省份。下鄉實踐課程既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環節,也是各專業教學的重點,形成各具專業特色的社會實踐課程群。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的核心課程,下鄉實踐課程將學習傳統經典藝術、社會學調研、專業技能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融課程思政于一體,在每一學年的春秋兩季由教務處統一安排課程時段,分赴各地調研、實踐。其中春季以大一新生為主,這是他們踏入中國美術學院最為重要的一堂課。這堂課以社會為課堂,以生活為對象,以人民為內容,形成特色鮮明的育人特色。中國美術學院每年的“下鄉”社會實踐課程,除了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參與帶隊外,還有大批的專家教授參與帶隊。平均每年都有160余位專家教授、骨干教師參與“下鄉”社會實踐課程帶隊,基本覆蓋了所有教學單位,做到全員參與。“下鄉”實踐課程對廣大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有著強烈的促進作用,教師們無論身處何種現場,都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同行,言傳身教,教師的主體作用表現突出。在“下鄉”實踐課程中,教師們從前期的工作準備,課題導讀,到當地的調研實踐,均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以專業精神對應社會現場,以調研回應問題,解決問題,以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這些嚴格的授課方法和手段,對于“下鄉”實踐課程的目標達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以“扎根中國大地、堅持人民之心”為導向的育人創新。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國美術學院回應講話精神,在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前期計劃、調研準備、現場寫生以及實踐勞作為教學方式,促使師生與現實生活相互融通、學以致用,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了解社會、奉獻社會、服務群眾的思政內容與專業的無縫連接,使專業學習與思政育人充分結合,互為動力,對教學目的達成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不僅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序的教學方法,也通過這一方法促進師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及社會擔當。中國美術學院的“下鄉”社會實踐課程中不僅設計固定的實踐教學環節,而且運用社會的資源引導學生圍繞課程主題深入學校、社區、街道等開展調研實踐、志愿服務等,打造“身邊的思政課”“行走中的思政課”“星空下的思政課”,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自覺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同時,學院積極落實重點院校建議中“三拓展”的教學改革,通過教學實踐基地的設立和建設,一方面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素材和社會經驗,提高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創業就業能力,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帶動當地文化水準的整體提升,有力地促進當地休閑旅游和文化創意基地的建設,形成雙贏格局。(三)以“星空下的思政”構建專業課程與思政同頻共振的協同創新。中國美術學院倡導“學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那里”的育人理念,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課堂內外,并形成育人合力。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國美術學院根據各院系專業教學計劃,組建實踐教學團隊,確定思政實踐教學主題,共同確定社會實踐教學實施方案。以思政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為聯系紐帶,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專業院系緊密協作,將思政實踐教育與專業下鄉寫生、藝術調研有機結合,奔赴全國各地的下鄉采風基地,將思政課堂置入專業教學現場,使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實踐和育人的全過程。“下鄉”社會實踐課程推進思政課程的滲透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中的認同度和受歡迎度,有效解決了思政課程時效性不強、合力不夠的困境,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由“抵觸”到喜歡,充分分享與挖掘了農村生活豐富的教學素材,積極參與到課上討論、課下研究、撰寫調查報告、創作精彩作品中,把自己“沉進去、放下去”,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獲得了極大提升。同時打造了課上課下緊密配合、師生廣泛互動的移動課堂,“學生在哪里,思政課程就在哪里”,切實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和實效性。“下鄉”社會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回答了“為什么培養”“如何培養”“為誰培養”這個根本問題,也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滲透,凸顯出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課程育人的全格局。
三、藝術院校“下鄉”實踐課程育人模式的建設方向
(一)持續完善“下鄉”實踐課程育人體系。“下鄉”社會實踐課程育人模式,經過多年打造,內容豐富且特色鮮明。我們要持續加強課程建設,充分挖掘和運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教育引導學生堅持“四個正確認識”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努力構建“課程育人”體系,扎實推進“三全育人”。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課程與育人目標中進一步細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在調研和田野考察中學習專業知識,養成科學思維習慣,掌握系統的方法論,為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以“四有”好教師為要求,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抓手,集修身、立學、施教、育人為一體,穩步提高教學質量。發揮課程育人的優勢,設定“育人”特區,優化管理與服務職能,建成“重點投入、統籌兼顧”和資源共享的機制,充分挖掘潛能,舉全校和全社會之力,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教學教育的全過程,“三美”理想和“哲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心靈教育融入切實的勞作和技藝的操持中,在廣袤的中國大地書寫文化自信,結合專業知識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適應社會需求,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成長為綜合能力突出并富有道德責任感的時代青年,為燦爛的青春烙下中國底色。(二)精心打造“下鄉”社會實踐一流金課。在中國美術學院持續“雙一流”“重高建”建設進程中,“下鄉”社會實踐課程育人,整合多方資源,拓展平臺載體,打通專業教學、思政下鄉調研與授課、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多個出口,努力打造社會實踐“金課”。這堂課,有歷史積淀、有長期磨礪,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院“四通”育人目標優化課程,以“金課”打磨提升內涵,以“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熔煉特色,將“價值引領”和“德育功能”作為根本指標,鑄造一流金課,以點面結合方式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以評建結合機制推進課程改革和內涵建設。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組織領導,以創新課程育人方法途徑為基礎,以加強課程育人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加大育人經費投入為保障,積極調動整合校園、社會各方面資源,形成實踐育人合力,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助力“雙萬計劃”。(三)聚焦社會文化研究,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深入地方文化與生產生活的主題研究為路徑,掌握“在地”的研究方法,開展與地方服務結合的教學。在每一個教學點設定服務地方、校地合作的教學計劃,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挖掘該地區在自然生態保護規劃、歷史人文遺存、民俗民藝活化繼承、地方特色產業等方面的可生長點,帶領學生進行課題式研究,幫助地方政府形成方法和思路,構建教學體系自我完善、自我升級的生態系統。要依托高等藝術院校的資源,構建以課程為內核的文化、服務網脈。依托專業實踐,發掘地方文化,深度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地方文化建設,以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美作為社會美育使命和擔當。依托與地方政府的戰略合作,持續優化“千村千生”社會實踐服務。依托媒體資源,結合藝術社區建設,建立涵蓋線上傳播、線下實踐兩個層面的社會美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許江.美美與共[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
[4]朱華.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
作者:李昭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究
- 下一篇:新就業形態和諧勞動關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