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術課程思政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17 11:05:25

導語:高校美術課程思政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美術課程思政化教學研究

摘要: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也是將專業課中存在的一些思想政治因素進行挖掘,從而促進二者相融合。文章以《素描靜物》課作為案例,去探討融入“課程思政”的時機,研究實踐與考察地點應當如何選擇、并通過引用相關案例進行進一步探討,然后對如何引導課程教學成果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美術課程教學;素描靜物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而存在,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則是一種特殊的人文活動。藝術往往來源于社會生活,取之于社會實踐,亦用之于社會實踐,因此藝術創作往往會受到社會實踐的影響,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而對于美術生來說,想要創作出優秀的藝術成果,也離不開社會實踐和藝術考察,在實踐與考察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與水平[1]。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而且社會實踐是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的最佳方式,其他方式和手段都難以替代,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最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為藝術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而存在,是一種創新形式,通過課程思政有助于對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進和完善,從而推動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2]。但是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新的課程,它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高校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在美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思政”融入《素描靜物》課程教學

在校生往往都有其必修的課程和內容,其中,藝術實踐與考察課程教學是美術生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藝術創作往往來源于社會生活,古往今來,很多藝術家的優秀作品為人所熟知,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來源,有的是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有的則是取材于他人的生平事跡,總歸離不開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3]。例如,法國作家雨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是著名的優秀文學作品,很多人應該都讀過,作品的有關場景就是來源于幼時的記憶。再比如畫家蘇里科夫所畫的油畫《女貴族莫洛卓娃》,這個作品的靈感也是來自自己偶然間碰到的場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例子不盡可數,每個藝術家可能具有不同的創作動機,并得到了不同的創作結果,但不論是什么樣的動機和結總歸都是來源于社會實踐和生活。而當代大學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社會實踐和實踐經驗,因此,參與一定的藝術實踐與考察是進行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實踐與考察活動獲得必要的藝術體驗,從而為接下來的藝術創作打下基礎。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傳統的思想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沖擊和挑戰,學生的思想文化與觀念也越來越多元化,這對高校的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很不利于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不利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為隨著網絡時代到來,當代大學生與以前不同,他們往往通過互聯網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獲取一些經驗與方法,而互聯網信息冗雜繁多,魚龍混雜,再加上現在很多大學生思辨能力不夠強,不能準確分辨信息的真假,不能有效篩選健康有用的信息,因此他們的思想觀念往往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思維方式也會發生很大的轉變。過于依賴網絡和大數據也使得很多大學生缺少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而高校開展教育工作則關系重大,影響到祖國的未來,因此高校必須要擔負起責任,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嘗試將思想政治課程積極貫穿與高校其他課程當中,例如在學生的藝術實踐與考察課程中巧妙進行思想政治教學與滲透,讓學生在藝術考察與實踐的過程中得到精神的鼓舞,在學到藝術知識的同時能獲得精神的陶冶。主要是在實踐當中積極融入我們的主流價值思想,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明確審美方向,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二、科學合理的《素描靜物》課地點為“課程思政”提供保障

美術專業具有自己的特性,光有理論知識根本不夠,美術創作來源于實踐,關于美術的學習與提升離不開社會實踐與生活體驗。因此對于美術的教學也不能缺少實踐環節,應當設置合理的藝術實踐與考察環節,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藝術創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基礎課程之外,需要有效結合校外實踐[4]。隨之,藝術寫生應運而生,很多高校通過組織學生藝術寫生達到藝術實踐的目的,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實踐教學基地。美術教育不僅僅是藝術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是為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學生在學習美術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并主動地去傳承去推廣,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學習和欣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通過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兵馬俑、龍門石窟等藝術作品的學習與鑒賞過程中,不僅僅是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還是對中華文明的了解,是對歷史的見證。通過藝術作品去了解我國歷史文化,并看到這些優秀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價值,從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偉大,逐漸滋生熱愛和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懷。一個良好的藝術實踐與考察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的藝術創作,因此教學實踐場地的選擇十分重要,因為旅游業不斷發展,游客數量不斷增多,很多以往的寫生地早已改變了模樣,越來越商業化,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發展與進步,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優秀傳統文化成果正在逐漸消失,很多優秀文化精神也面臨著傳承的難題,而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更應當承擔責任,擔負起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生在實踐過程中出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應當注重對藝術考察地區的傳統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學會在實踐中思考,去傳承,在藝術考察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老師也應當積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藝術創作與研究,積極引導學生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激發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懷,例如鼓勵學生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融入自己對民族文化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與實踐效果。因此選擇藝術實踐與考察地點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當地的風光,還需要著重于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資源,借助優秀的文明成果讓學生在藝術體驗過程中受到優秀歷史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從而滋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并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三、優秀美術作品為《素描靜物》課教學提供參考

我國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藝術作品非常多,體現列強入侵導致家破人亡的悲慘現狀的有蔣兆和的《流民圖》;再比如反映面對西方列強壓迫奮不顧身、奮力拼搏《負傷之獅》,由徐悲鴻所作。再比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體現出革命戰士面對危險與壓迫寧死不屈。這些優秀的文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因此在藝術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著去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激發愛國之情十分重要。我國美術遺產十分豐富,這也為高校進行美術教育提供了很多優質的素材。美術教師則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對作品的講解與欣賞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去了解歷史文化去感受民族氣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從而主動去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并引導學生去嘗試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融入歷史文化,從而使自己的美術作品符合主流價值觀,并在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愛國主義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志,并逐漸形成正確的三觀,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從而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在藝術實踐過程中融入主流價值

藝術來源于實踐與生活體驗,通過藝術實踐與考察有助于學生學會審美,提高審美水平與鑒賞能力,從而創作出屬于自己的優秀作品[5]。所以,開展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立足于社會實踐,尊重客觀發展規律,積極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美術教師也應當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在課程教授過程中不僅僅要教授專業知識,還應當積極對作品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解說,引導學生對時代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將專業創作聯系實際,聯系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在美術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將美術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生在社會實踐與藝術考察過程中往往會收獲很多,因此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任務的形式,讓學生制作完成課堂總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必然要經過不斷地反思,更能夠加深實踐印象,并嘗試著去思考自己的經驗與教訓,從而更加鞏固實踐成果,也能夠使得在實踐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加深。藝術實踐課程往往是一兩周的時間,時間并不長,想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獲得一定教學成果,必然不能僅僅是欣賞美術作品,而是要在藝術實踐過程中積極融入主流價值觀,使學生在藝術體驗過程中獲得良好思想情感體驗。美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毫無相關的體系,反而兩者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但想要積極促進二者有效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往今來,大部分藝術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并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應當積極挖掘美術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積極弘揚與發展美術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積極探索和促進美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展,從而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牢固掌握美術專業知識和能力,還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正確的審美意志,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將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逐漸融入學生的心中,不斷堅定信念,保持民族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為祖國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論美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6:3.

[2]張祖明,張旗.把握立德樹人工作目標做好溯源紅色“課程思政”——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54.

[3]伊格納契也夫等.繪畫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77.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90.

[5]張廷,楊永杰.“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與策略[J].美與時代(中),2019(10):67.

作者:倪林依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