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11:38:00

導語: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上世紀40年代歌劇《白毛女》的誕生,西洋美聲唱法的引入使民族聲樂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yè)的開設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其發(fā)展水平,理論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金鐵霖民族聲樂體系影響最為深遠。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中國唱法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廣義上講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也包括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xiàn)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本文探討的民族聲樂藝術即是后者。

20世紀40年代,在革命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一些新文藝工作者,為了使自己的演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他們研究傳統(tǒng)民歌、說唱和戲曲的特點和規(guī)律,并努力學習這些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演唱和表演,又借鑒西洋美聲唱法,形成了當時風格獨具、舉世無雙的“戲歌唱法”。這種歌唱方法最大的藝術特色在于民歌演唱的親切自然和戲曲演唱的韻腔韻味。然而它又不同于傳統(tǒng)的聲樂和戲曲的演唱,可以說“戲歌唱法”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大門。新歌劇《白毛女》的誕生催生了新的民族演唱表演方法,其中尤以郭蘭英為代表的把傳統(tǒng)的戲曲與民歌唱法,靈活地融匯于新歌劇與民族風格濃郁的歌曲演唱之最為成功。她的藝術經(jīng)驗對中國民族歌唱與表演藝術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1949年冬到1950年初,開始了廣泛的“土洋”之爭。經(jīng)過自由討論基本達成共識:新中國唱法應與中國人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攝取中國民間傳統(tǒng)唱法的精華,有機地接受外來進步的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以表現(xiàn)新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富有民族色彩、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新的歌唱方法。“土洋”之爭對以后聲樂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辨清方向、明確道路的作用。1957年的“全國聲樂教學會議”明確指出:我們的歷史任務是努力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民族的聲樂新文化。對西洋歐洲唱法要民族化;對民族傳統(tǒng)唱法要繼承、學習,并進一步發(fā)展提高。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聲樂教學的方針,為以后我國聲樂事業(yè)的繁榮和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沈陽音樂學院1956年率先設置了民族聲樂專業(yè)。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設置了民族聲樂專業(yè)。同年受國家文化部和中央民委的委任,開辦了民族班,提出“要在保持他們民族風格的基礎上提高和發(fā)展他們的演唱能力。”在王品素等教師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培養(yǎng)出了才旦卓瑪、何紀光等非常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歌唱家。1964年在同志的倡議和決策下,建立了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水平的音樂會與民族歌劇演唱人才。對民族傳統(tǒng)聲樂要繼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對戲曲、曲藝既要學習,又要融化創(chuàng)造,而不是使其“戲曲化”“曲藝化”。正確借鑒西洋唱法,突出民族風格,努力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制定一套訓練方法。發(fā)展到80年代,已有許多成功經(jīng)驗并已自成體系。其中尤以中國音樂學院金鐵霖教授的教學令人矚目。他認為中國民族聲樂仍是一門新的學科,需要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去充實和完善,要始終把握住“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這個方向,并將其貫穿在教學中。他還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民族聲樂人才的7字標準:“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金鐵霖成功地培養(yǎng)了民族聲樂第一位碩士研究生及大量優(yōu)秀的民族聲樂人才,為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民族歌唱藝術迎來了一個萬紫千紅百家春的新時期。這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不論是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難度、深度,還是對演唱聲音的認識、技巧發(fā)揮上,以及演唱作品的個性、風度、藝術表現(xiàn)上都突出了時代的氣息,增添和發(fā)展了民族色彩,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聲樂表演和教學方面,一批國際知名的聲樂教師和世界級的歌唱家紛紛來中國傳經(jīng)送寶,為我國的聲樂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我國各音樂學院和音樂系逐漸出現(xiàn)了一批聲樂教育家,如沈湘、周小燕、郭淑珍等。這些聲樂教育家們對歐洲美聲學派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打開了我國聲樂教學的新思路,使我國的聲樂教學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借鑒歐洲聲樂技術的同時,如何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發(fā)展和完善我國的民族聲樂,加快對民族聲樂理論及教學理論的研究,也成為聲樂教育家們廣泛重視的問題。在聲樂藝術家們不斷的摸索實踐中,現(xiàn)今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藝術瑰寶的同時,大膽充分吸收了美聲唱法的精髓,在尊重科學發(fā)聲規(guī)律基礎上革新求變;在保持我國民族語言、民族風格、民族氣概的原則上,在發(fā)聲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突破。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在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緩慢發(fā)展后,目前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向前迅跑。

隨著聲樂藝術的進步,中國唱法的概念也得到了更多專業(yè)人士的認可。中國唱法的理論與實踐逐步得到完善和發(fā)展。本文所探討的中國唱法是在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聲樂傳統(tǒng)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洋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手段,在深入的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國民族聲樂的傳統(tǒng)唱法,又和民族聲樂的自然唱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具有時代特征。這種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歌曲,又能演唱藝術性很強的藝術歌曲、歌劇及一些難度較大的創(chuàng)作歌曲,并能適應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因此,我們認為這種演唱方法應予以大力提倡和維護。而以金鐵霖為代表的一代民族聲樂教育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將其完善并趨于成熟,形成了一套中國民族聲樂體系。一批在這種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歌唱家(如、閻維文、張也、宋祖英)的成功,也證明了這套體系的科學性和民族性。這種聲音塑造能力強,音色更加純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堪稱為當代的中國唱法。因為金鐵霖培養(yǎng)的歌唱人才不僅能演唱創(chuàng)作作品,還能勝任大型歌劇的需要,更能駕馭不同風格的地方民歌。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并被廣大專業(yè)聲樂工作者認可和接受且深受老百姓的喜歡和熱愛。同時它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是具有中國民族氣派的聲樂體系。這就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努力方向和發(fā)展趨勢。

筆者之所以持此種意見是基于以下認識:

第一,金鐵霖認為:“中國的民族聲樂既是科學的,又是具有民族特點的,這種唱法要被中國的廣大聽眾歡迎、承認、喜歡,也應當具有時代感。”“為了發(fā)展中國聲樂的藝術事業(yè),我們應當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發(fā)展我國民族聲樂的歌唱方法和經(jīng)驗都吸收過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目的在于豐富自己,發(fā)展自己,而不是照搬和盲目崇拜,我們的任務是把科學演唱方法的普遍性運用到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的特殊性當中,最終體現(xiàn)出來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訓練體系。”任何成功的民族聲樂藝術,都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科學的技術方法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演唱者必須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音樂沃土之中。我們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差異很大,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都不同,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尤其是語言差別更大,這些差別必然使歌唱藝術的風格特點、氣質色彩有所不同。在學習借鑒西方聲樂藝術中有用的東西,創(chuàng)造發(fā)展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時,我們首先必須繼承發(fā)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統(tǒng),因為它來自人民,在群眾中有深厚的基礎。只有恪守本民族的風格特點和色彩氣質,吸取外來音樂藝術的精華,豐富、充實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才能保持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始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第二,金鐵霖聲樂體系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被廣泛應用。近年來,金鐵霖教授先后舉辦過五次全國性的民族聲樂師資講習班,為我國培訓民族聲樂教師400余名;曾應邀擔任全國及省市級各類聲樂比賽評委150余次,并曾擔任哈薩克斯坦國際聲樂比賽評委;金鐵霖教授被中央民族學院、河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東北師范大學等院校聘為“客座教授”。被解放軍第二炮兵文工團、武警文工團等演出團體聘為藝術顧問。金鐵霖教授的業(yè)績、事跡曾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幸福的紅燭》《今日到我家》《音畫時尚》《周末喜相逢》和多家地方電視臺等欄目播出,他的業(yè)績和事跡引起世人由衷的敬佩和廣泛的關注。近20年來,隨著金鐵霖教授《民族聲樂學習與訓練》的出版發(fā)行,他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的各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正在借助現(xiàn)代傳媒手段,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許多青年教師以能拜在金鐵霖教授的門下學習而倍感榮幸,更多的聲樂教師,則通過學習研究他的學說、教學錄像錄音等,悉心學習金鐵霖的民族聲樂教學方法,研究領會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精髓。從近年來許多聲樂教師發(fā)表的論文中,可以看出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訓練方法正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學習和運用。可見,金鐵霖教授作為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領域的權威,當之無愧。

第三,培養(yǎng)出了一批典型的卓有成就的歌唱人才。金鐵霖教授創(chuàng)建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的各種訓練方法,不僅為全國各級各類院校的聲樂教師所學習運用,而且通過這種方法培養(yǎng)出大批享譽歌壇、活躍在熒屏的優(yōu)秀青年歌手。與金鐵霖教授有著師承關系的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成果難以計數(shù),僅金鐵霖教授一人親授的學生當中有近百人在全國或省市級聲樂比賽中獲獎,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就有30多人。從培養(yǎng)出我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研究生算起,金鐵霖教授已經(jīng)培養(yǎng)出碩士研究生14名,青年優(yōu)秀演員研究生班學員15名。他的學生中,李谷一、、宋祖英、張也、吳碧霞、閻維文、劉斌、呂繼宏、戴玉強、王麗達、祖海、陳麗麗等這一連串為廣大人民群眾衷心喜愛的歌唱演員(歌唱家),不僅以他們聲情并茂的聲樂演藝征服了億萬人民群眾,而且他們的音容笑貌連同他們那動人心弦的歌聲也一起定格在廣大聽眾的心田里。他們的演唱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神韻、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和歡迎。

第四,金鐵霖培養(yǎng)的學生均具有極強的歌唱能力。金鐵霖教授主張:“科學唱法就是表達聲樂作品的工具。所以每個人在具體的唱法上是可變的,最重要的是演唱什么作品,聲樂作品是決定唱法的關鍵。”正是在金鐵霖教授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的碩士研究生吳碧霞既能原汁原味地演繹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民歌《洗菜心》,又能聲情并茂地演唱戲曲風格的力作《八月十五月兒明》;不僅能將頗具古韻的《楓橋夜泊》演繹得如詩如畫,讓人如臨其境,而且將外國藝術歌曲《夜鶯》演唱得出神入化,使人如聞其聲,難怪吳碧霞被國際聲樂界贊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她的演唱符合中國唱法的基本要求。

總之,面對當今時代蓬勃發(fā)展的民族聲樂藝術,筆者認為,金鐵霖所提出、倡導并取得了豐碩實踐成果的聲樂教學體系代表了中國唱法的發(fā)展方向,是中國聲樂藝術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正如金鐵霖教授所指出,中國民族聲樂有源泉、有發(fā)展、有高度,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已經(jīng)在整個聲樂領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民族聲樂已經(jīng)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承認,并且在唱響著時代的主旋律。民族聲樂已經(jīng)開始走向世界,并且受到各國觀眾的贊揚和歡迎。因此,它不僅是獨樹一幟的,而且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讓各國選手來參加中國民族聲樂比賽,而不單純是讓外國聲樂走向中國,要實現(xiàn)這個愿望,時日應當不會太遠。正如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說,“中國人很聰明,中國人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中國出好嗓子,中國人的嗓子很甜,很美,很富詩意,新的中國聲樂將繞藍天白云而不絕……”我們相信這個理想將會成為現(xiàn)實,中國唱法必將屹立于世界聲樂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2]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P135—136

[3]祝紅衛(wèi).談聲樂教學中中國唱法的訓練[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1(2)

[4]崔思蕖.中國聲樂發(fā)展趨勢芻議[J].四川戲劇,2006(4)

[5]馮效剛.從“土洋之爭”到“三種唱法”——新中國的聲樂表演藝術理論研究概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2)

[6]石惟正.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聲樂史述[J].中國音樂學,1997(1)

[7]管謹義.簡論歌唱的演革[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0(2)

[8]楊仲華,尤志國.中國氣派民族神韻百姓歡迎——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確立[J].中國音樂,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