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樂的汁(質(zhì))味功能

時間:2022-03-08 04:34:00

導語:探索音樂的汁(質(zhì))味功能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音樂的汁(質(zhì))味功能

關鍵詞:汁味功能

一、導語

孔圣人把“樂”列入“六藝”。作為教學內(nèi)容之一。“寓教于樂”是他經(jīng)典的教育模式并傳承至今。由此可見,“樂教”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半部《淪語》治天下”,日本著名企業(yè)家介川龍之芥要求每位企業(yè)高管的辦公桌前擺放一本《論語》,可見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及功效力。“樂”作為儒家教學,內(nèi)容之一,其功用又如何?我們可從《莊暴見孟子》得一窺:“王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人樂樂!”,由此可見,樂也好,樂也好,只有與大眾一起,才能達到音樂的審美價值。

二、音樂的汁(質(zhì))

(一)音的符號(音符)

在遠古時代,“樂”其實是一個單純的發(fā)音符號,用以呼朋喚友,傳情達意,起到團結合作、戰(zhàn)勝自然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才逐漸演變成皇家帝室、人民大眾的一種娛樂方式,成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文藝表現(xiàn)形式之一。“音”。可以是吳音、閩音、粵音、京音,但它傳人耳鼓的永遠是一種心心相通的符號,無論是越劇、閩劇、京劇。魯迅曾記錄過一位盲詩人的談話:“在緬甸遍地是音樂,房里、草里、樹上都有昆蟲的吟叫,其間時時夾著蛇鳴‘嘶嘶’。”可見,想象的創(chuàng)造結果雖是新的,但其基礎是記憶中儲存的“舊材料”,那就是原始的“音”。

(二)樂的達意(義符)

音樂的詞,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如《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后來被臺灣著名言情女作家瓊瑤改編為電視劇《在水一方>,抒發(fā)一種“有情人難成眷屬”的中國式的絕唱。

其實,“音—在悅耳,“樂”達,人心。漢武帝設置“樂府”的目的,也出于此,他特設的音樂官署,就是為了收集民間歌謠,用于祭祀及宮廷宴會時用,以達到與民同樂、政樂合一的治國之需,在君民同樂中實現(xiàn)國家的和諧統(tǒng)一。意大利美學家維柯也認為“想象無非是擴大和組合了的記憶。”而這樂詞,無論是明眸善睞的人,還是天生的失盲人,他都可以通過想象來感受。如南朝梁蕭統(tǒng)編的《文選》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其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我們可以想象:遠在他鄉(xiāng)漂泊的游子對家鄉(xiāng)濃重的思愁及深閨中的妻子那種孤單、憂愁、悵惘的怨婦形象就栩栩如生地閃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古之如此,今亦如斯。古詞今唱在港臺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演唱模式。它用今人的心理去感受古人的心理。如鄧麗君的《月滿西樓》把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演繹得催人淚下:《明月幾時有》將被貶失意的蘇軾在中秋月圓之際渴望親人團聚的心愿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徐小風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把李商隱對尼姑妙玉的如絲如縷的情感詮釋成如歌行板,令人心碎:再如黃家駒的《大地>亦是把深沉如山的父愛,以歌唱的形式,深深地敲打為人之子的心靈。這就是音樂的“汁”(質(zhì))。

三、音樂的味

音樂的味,大略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通俗類的,如《下里巴人》:另一種是高雅類的,如《陽春白雪》,這是上古遺留下的大致的音樂品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僅傳承且在發(fā)揚,例如,中華文明倡導“中庸之道”幾千年,至今還經(jīng)常為“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互損互耗,歐美文明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創(chuàng)新融會貫通?而中國的“青歌賽”直至上屆才把“原生態(tài)”納入比賽的范疇?我想從費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可找到答案。他認為歐美集中了從基督文明到法國大革命的多種營養(yǎng),戰(zhàn)勝了諸多對手,在物質(zhì)的充裕、個體的自由、體制的民主和社會的安定等各方面都已進入歷史的終結狀態(tài),整個趨向都是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消費和游戲。在這一前提下,歐美音樂怎能不:“百花齊放”?它們音樂的原汁原昧怎能不得到最大效果的釋放?以至歐美樂壇長盛不衰!

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歐美音樂與中國音樂之味。內(nèi)行人不難發(fā)現(xiàn),歐美音樂的味基于兩種:一種以“鄉(xiāng)村音樂”為代表的柔情味,其代表作《此情可待》:一種以“爵士樂”為代表的火熱味,很陽光,像太陽一樣火熱。而中國的音樂的味有如月亮:含蓄、深沉、羞答答的。

如陳琳的《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鄭源的《一萬個理由》;尤以80代在賀卡上廣為傳抄的歌句為甚:3.34367463它只是用歌譜的形式卻委婉地表達了親朋好友的互念之情(注:歌詞:謝謝你常記得我,我也記得你)。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既顯示出中國人獨有的抒情手段,更體現(xiàn)出音樂的本質(zhì)味道。

四、音樂的功能

音樂的極致目標就是起到教化功能。這符合孔圣人的教育宗旨。音樂如只能起到悅人身態(tài),不能起到教化人的心性思想的目的,這就不符音音樂的本質(zhì)思想。音樂應起到審美教化功能。

(一)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好的音樂讓人受良好的熏陶,并被音樂所感染。”欣賞俄羅斯曲家柴秋夫斯基的《1812序曲》,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樣一種情景:開頭,拿破侖軍隊來犯,國難當頭,俄國人們祈求神佑:發(fā)展,俄國人們抗敵衛(wèi)國、同仇敵愾、奮勇拼搏;結尾,燦爛輝煌的鐘聲、鼓聲、禮炮聲響成一片,俄羅斯慶祝抗戰(zhàn)勝利=這就是音樂的教化功能之一,它帶給人們的永遠是一種愛國情緒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二)和諧統(tǒng)一的民族主義教化功能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西藏有它高吭清越的民族歌曲風昧:內(nèi)蒙有它雄渾深沉的地域氣息……如何讓品味不一的音樂作品成為眾口成一的音樂大餐?我想辦法有一,那就是讓聽眾“嘗”,讓他們嘗嘗才旦卓瑪?shù)母栉叮w味西藏人民對祖國的深情:讓他們品品藤格爾、斯廖格日勒的內(nèi)蒙美麗的風光景日,拉近各族人民間的血濃于水的民族之情,構設和諧統(tǒng)一的安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