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教學中孩子厭學情況的原因的探析

時間:2022-04-23 03:25:00

導語:關于音樂教學中孩子厭學情況的原因的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音樂教學中孩子厭學情況的原因的探析

摘要:本文通過書面調查,從教師自身因素,學科課程設置,外界社會影響等方面分析學生在音樂課中出現的厭學現象。

關鍵詞:音樂課不喜歡因素

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不少學生上課的時候沒有興趣,對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反應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于是我向學生做了這樣的的調查:希望老師怎樣給你們上音樂課?上什么內容?學生給出的結果卻令我感到非常意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熱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所以他們給我的建議也盡是希望給他們聽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如此等等。我進而調查詢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那么你們喜歡音樂課嗎?得到的答案是同學們大部分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出現這種情況,我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許多我認為正確的理由,但是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音樂老師來說,不能不反思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與之相應的對策了。

一、教師自身的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音樂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因此音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美的藝術,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的知識面要寬,要講究語言藝術等。我們有很多音樂教師缺乏的就是這些,上課比較呆板、嚴肅。難怪我在調查同學們時,很多同學說不喜歡音樂課的原因是不喜歡音樂老師。如果學生對音樂老師產生不了興趣,那么就很難說對音樂課產生興趣了。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注重課堂紀律,只重視知識的灌輸,是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自信心形成的。試想學生若帶著一種緊張、壓抑的心情去上課,那么他們在課堂上又怎么會興奮起來呢?又怎會對音樂課產生興趣呢?所以,想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興趣,首先要消除學生心中對音樂課的種種顧慮,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而教師應該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緒,不能被課堂中或課堂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響,注重自己的語言藝術,將自己的快樂情緒傳染給學生。把幽默的語言、親切的笑容、鼓勵的眼神、有趣的動作都毫不吝嗇地奉獻給學生,讓學生和教師走得更近,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音樂課,音樂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求之間的隔閡

很多學生在評價音樂課中的學唱歌曲這樣回答:老師教的那些歌太難聽、太難學了;我們喜歡唱一些好聽的歌曲,而老師講了很多樂理,我們不喜歡;老師讓我們聽的那些曲子我們不喜歡;我們喜歡流行歌曲等等。總歸一句話,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有隔閡。按照目前的教學方式和內容給學生上課,其實初衷是好的,是想讓學生更好更系統地掌握一些技能,但是卻沒有考慮到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進行很好的銜接。我們常常把音樂課上成了純粹的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內容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這樣過于偏重技能,那么我們中小學音樂課就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一段時間里或表面上對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因此削弱了絕大部分同學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以致他們對音樂課的厭惡。這種局面一旦形成,那么我們再煞費苦心去給學生教什么我們自認為有用的知識,還會對學生產生什么作用呢?相反,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上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是背道而馳的。

現在有很多學生都對流行音樂特別是流行歌曲感興趣,這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情。恰恰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因為流行歌曲能迎合同學們的“口味”。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想辦法讓音樂課去迎合同學們的“口味”呢?我們來看一下音樂課中的唱歌課:學生會唱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相當一部分特別是后半節課的時間里應付的多,甚至老師在上面教,他們在下面做其他的事情。這也是我在調查時,同學們自己講出來的。他們唱歌這樣不用心,那么感情又從那里來呢?那么我們這樣上音樂課還有什么意思呢?不是既浪費學生的時間,又浪費老師的時間嗎?音樂課里的歌不好聽,他們當然會到課外去找自已認為好聽的歌,甚至肯花時間工整地抄在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來唱。

其實,我們可以認真地和學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師能在課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彈一首優美的通俗鋼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學生吸引住。這樣可以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喜歡和佩服音樂老師,進而樹立老師在同學們中間的知識形象。我們沒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樂課堂之外。只要我們對流行音樂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分辨,讓流行音樂進課堂不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反而會收到好的效果的。有的同學們在調查卷中這樣說:上課先讓我們唱一首流行歌曲,然后老師再上其他的內容,這樣我們會有興趣一些。可見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多么地渴望!

三、音樂之外因素的影響

音樂課應以音樂為主,應該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去領悟音樂,而不是只靠老師的講解讓學生來接受。可是現在我們的老師,存在這種情況的不占少數,特別是上音樂欣賞課,一堂課里有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語言文字的解說,剩下的小部分時間才給學生聽音樂。他們非要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講個清清楚楚不可,而真正留給學生去思考、去感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時間很少。用語言表達的比較多,而用情感體驗的卻較少。因此,在教學中缺少了音樂的特性,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做只會使學生對欣賞過的作品沒印象。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膚淺,最終是對音樂沒了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音樂創新課。我們知道,音樂之所以對培養學生創造力有獨特的作用是因為它是一門創造性很強的藝術。它在表演、欣賞、創作的各個環節都體現出了鮮明的創新意識和獨到的創造行為。因此在音樂創新教育課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這一特點來進行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教師的創新課卻脫離了音樂藝術的特點,把音樂創新課上成了美術課或手工課,使創新課失去了音樂性。如有的教師讓學生聽了一遍音樂之后就讓他們進行想像畫,學生的想像脫離了音樂而作著漫無邊際的聯想。有的讓學生自制打擊樂器,然后打出不同的節奏。學生的演奏很呆板,缺乏了音樂應有的美感。音樂課里學到的卻是手工、美術等等,久而久之只能歪曲音樂課在同學們心中的形象。當學生發現在音樂課里他們所喜愛的美妙音樂越來越少時,難道他們還會繼續喜愛音樂課嗎?

音樂課就應讓音樂來說話,任何缺乏音樂性的音樂教學都只能削弱同學們對音樂應有的興趣或扭曲同學們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不可取的。

四、音樂環境的影響

在國外,一個中學生就可能比我們音樂老師的音樂欣賞水平高,就比我們音樂教師知道的世界名曲多。他們能耳熟能詳、如數家珍地給你說出貝多芬的第幾交響曲第幾樂章怎么怎么樣。憑心而論,音樂教師中這樣的人有多少呢?只要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其原因就不難發現,國外的孩子所處生活環境里的音樂氛圍確實比我們的孩子好的太多了。當然,這與很多歷史、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分不開。很多世界頂級的音樂家,如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都生在這些孩子的國家。想必國外的音樂教師肯定不用像我們這樣千方百計地使學生對某一首樂曲感興趣。在國外是由于歷史等因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那樣一種音樂氛圍,而不需要教師刻意去引導。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也有過著名的劃時代的音樂家,他們也創造了許多優秀的器樂,聲樂作品。我想,如果我們的孩子能熏陶在同樣的氛圍中,肯定也會達到那種效果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從小給孩子營造這樣一種環境呢?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是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大街小巷隨處可聽到流行歌曲的聲音,還有如電影、電視以及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的宣傳。更何況這些歌曲能合乎我們學生的口味,媒體的宣傳能迎合我們學生的心理,所以對我們學生來說,這些偶像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真的是“擋不住的誘惑”了。其實,那些流行歌曲他們也不一定真的感到好聽,只是因為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分辨能力差,流行歌曲的節奏又比較簡單,歌詞簡易上口,加上人云亦云,別人說好聽、流行的歌曲就認為好聽。而民族音樂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講卻是非常陌生的。既然我們的學生有這樣的心理特點,我們為什么不從小對他們進行民族音樂的熏陶呢?比如,從幼兒班、小學就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接觸一些民族音樂。在課堂上,特別是課外時間讓孩子盡可能地多聽一些民族音樂,少聽一些流行歌曲特別是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我們的學生肯定會象接受流行歌曲一樣接受民族音樂。如果這種教育方式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能形成一種教育觀念,并且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我想在若干年之后,我們音樂老師在上音樂欣賞課時,肯定不會再像現在這樣費力了,而我們國民的音樂修養也肯定會上升一個層次。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但是根據目前我們的音樂教學現狀,改革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顯得猶為重要。只要我們努力去發現、反思、改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的音樂課才會為同學們所喜歡,才能實現音樂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