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教育成為新課件的前沿陣地

時間:2022-04-25 10:06:00

導語:讓音樂教育成為新課件的前沿陣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音樂教育成為新課件的前沿陣地

隨著音樂教育課程改革進程的迅速推進,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必將面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因此,了解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狀況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學習音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熟悉音樂新課程的教學領域,掌握與運用音樂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和現代教育技術等等,是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所必須研究的課題。

新課標下的音樂教材給廣大音樂教師耳目一新的感覺。藝術性、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張揚使得新課標下的音樂教材新穎、豐富而更具吸引力。它注重的不僅是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還加強了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方式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視。

面對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我們音樂教師怎樣來成為新課程的成功實踐者,如何正確應對新課標下的音樂課堂呢?下面是我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僅供參考:

一、精心設計教案,巧妙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音樂課,課堂導入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精心設計教案的時候,更應精心設計的應是如何導入。一個巧妙、藝術、新奇的導入往往能吸引住學生,激發他們去自主、積極地感受音樂、參與活動。我們教師可使用相關姊妹藝術和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這兩方面來進行導入。在此方面我曾作了一些嘗試。

1.相關姊妹藝術導入

一些影視音樂的教學,如果借助多媒體播放電影片段,讓學生對其中的情節與音樂進行討論、欣賞與評價,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有效開展師生互動,使學生深刻體會音樂所想創設的意境。同時,也可使學生了解影視音樂隨故事情節發展而產生的變化,他們的綜合藝術審美能力在此過程中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在教授一些可以載歌載舞的歌曲時,課堂教學就可采用由教師或者學生表演舞蹈場面,或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真切感受舞蹈所帶來的美感和音樂帶來的節奏感。如《拉丁美洲音樂——安第斯高原探戈音樂文化的融合》一課,首先由教師用課件展示探戈舞曲的畫面,(有條件的可讓教師或學生進行演示)讓學生感受探戈舞蹈的優美舞姿,其他學生也可互動模仿舞蹈,調節課堂氣氛,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使學生初步認識拉丁美洲舞曲所具有的風格特征。用相關姊妹藝術來導入可促進學生在各門藝術之間互相聯通、互相遷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審美能力。

2.用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來引入

用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來導入,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如教授地方民歌的時候,教師可用介紹民間風俗導入新課,這在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的同時,更有效地吸引了學生對教師課堂講學的注意力。如教授《亞非音樂神韻——大自然和諧和平》之《四歲的紅鬃馬》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內蒙古草原的真實圖片,以內蒙古大自然、知識來導入,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的所有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蒙古草原的寬廣和遼闊所吸引,結合神秘的歌唱藝術——“呼麥”的欣賞,能使學生發揮其充分的想象,并更好地銜接到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

然而,課堂導入并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靈活多樣。教師可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及各種能力等方面來設計導入。其宗旨以激發學生興趣為重、豐富學生知識為主。二、靈活運用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中,首先要改革以往傳統而又單一、沉悶的教學方法。教師可運用讓學生聽、感受歌曲及猜謎、講故事等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根據大多數學生好奇心強、好表演等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可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講,讓他們多表演、多參與、多評價。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鼓勵學生在節奏和歌詞方面進行編創活動,并讓學生互評。將知識滲透在活動中,激發他們的動力,發掘他們的創造力。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作為教師特別要多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創新,對學生的不同答案多給予鼓勵和指點。這樣的課堂氣氛自然活躍了,這也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另外,利用視聽結合營造生活情景。在一堂課的開始,教師就可先創設一個情景,利用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并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獲得嶄新的情感體驗。《音樂的造型藝術(一)》一課中,為了使學生了解民族民間器樂作品獨特的聲音造型功能,課堂上,教師在播放樂曲之前,可以引導學生用人聲或用其他樂器模擬各類鳥鳴的聲音,使學習現實化、生活化,然后再展現音像資料,對于不同樂器所描繪不同情景中的鳥鳴造型進行對比欣賞和感受。這樣,優美而真實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活氣息,這樣的情景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易于讓學生走入音樂的意境中,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力,暢游在音樂大千世界里,豐富自己的體驗。這樣,他們的感受和體驗會更加深切。正如古人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只有在深刻的感知和體會中,學生才能產生興趣,更好地理解音樂,走進音樂。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肯定有多種不同的感受,我們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成長。

三、全面評價學生,發展學生個性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音樂評價,是通過多種藝術手段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給學生一種情感體驗。所以,在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中,應當采用正確、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公正的評價,促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以全面的發展,而對于評價的尺度,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把握。

1、重視評價對學生心靈的育化和情感的關懷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夸獎的話語,對于學生來講,都是莫大的鼓勵和欣賞,能自然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欲望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作為音樂老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的每個契機,很自然、及時地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贊揚。不管學生音樂表現得是否精彩,只要學生大膽參與了音樂活動,我們都應該給予學生及時的、一定的鼓勵。

在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時,所用語言要自然、真摯而親切。評價的語言很多,象平時我經常使用的:“YE,回答正確,加10分”,“哈,回答的很好”、“你真棒”、“YE,(擊掌)”等等(因人而異,靈活把握)。音樂學科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對學生的評價也更應該具有獨特性和藝術性,以老師的評價語言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激勵學生。但有時,教師要注意不要刻意給學生“戴高帽”,避免矯揉造作的“夸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精心設計好評價的時機,即何時給予評價,如何措辭,自己的評價對學生的情感會有什么影響等。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讓評價更具人性魅力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位學生的智能都各具特色。由于先天遺傳和后天教育環境的差異,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潛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上是不一樣的,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與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在某幾種智能上表現突出,而另一些學生則在其他智能上表現突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不能以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評價標準。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挖掘所有學生的亮點,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把全體學生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因材施教有機的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感,享受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與個性的不斷發展,讓評價更具人性魅力。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該如何上好每一堂音樂課,是我們每個音樂教師必須努力探索和實踐的。我們須立足于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音樂藝術在培養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地位和作用,使“新標準”所提出的“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角度、解決學什么、怎樣學、學多少、達到怎樣的目標等”一系列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出一套新的方法和經驗來。音樂課改沒有現成的模式,更沒有根深蒂固的束縛,步伐完全可以大一些,快一點,讓音樂課堂真正成為新課程標準下的前沿陣地,我們期待開出更多更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