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能力凸現音樂教學功能
時間:2022-04-25 10:11:00
導語:激發學生能力凸現音樂教學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為音樂課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新課標下,一堂好的音樂課應該首先符合音樂新課程理念:必須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本。本文著重強調了優質的音樂課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發揮音樂學科的德育功能和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培養。
關鍵詞:能力發展;音樂學科;功能
新課程的千變萬化,音樂教師的變化乃是最核心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指音樂教師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反思、調整和角色的轉換,自身的教學行為得到新的升華[1]。成功地上好一節課,上好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這是每位教師的追求。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節優質的、能夠深受學生喜愛的音樂課呢?
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的發展,圍繞的是學生的成長,培養的是擁有發達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實現的是教育的民主與平等。藝術類學科的目標是把每位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審美能力與表現能力的高素質的人。評判一堂優質課,教師首先可以從教案設計的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等幾個主要方面入手作一個科學的評價。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關于評價的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應以音樂學科的特點和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體現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音樂新課程標準》,2004)”,因此筆者認為,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理念,一堂優質的音樂課必須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發揮音樂學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
一、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標四種價值中,“音樂的審美價值”是擺在第一位的,十種基本理論中,“以審美為核心”也是擺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樂審美作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樂新課程標準》,2004)。音樂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而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2]。因此,一堂課的成功與否,第一條標準就應以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視和培養為標準。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通過培養其審美興趣,培養其感覺音樂的能力和理解音樂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就可通過長期的藝術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促進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學時創設審美情境,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去發現美、品味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還在于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3]。如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每當聽到它那優美的旋律時,就仿佛有一幅氣韻生動,筆觸秀麗的山水長卷有我們面前徐徐展開,讓人情不自禁地領略了祖國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從而產生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活動供學生實踐、參與,巧妙地將技、情、趣融于一爐,杜絕枯燥的說教,還音樂于本體,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二、創造能力的培養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現能力。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筆者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以用畫畫、表演、講故事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
其次,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還在于創新氛圍的創設,營造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創造美。在幻想的基礎上動手、動腦、動肢體,運用豐富的聯想,續編音樂故事,創造情節,發展思維,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養。
三、德育功能的滲透
“諸育德為先”,音樂有著特獨的、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德育功能。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們不屈不撓的斗志,振奮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又可開拓人們的思想境界,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具有極大的吸引力[4]。
音樂教學的德育滲透通過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音樂欣賞等教學手段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將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溶為一體,來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得到藝術教育的同時,思想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變得更高尚。比如,教師可利用典型的藝術形象激發學生情感。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先對國歌的時代背景作詳細的介紹: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我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著名詩人田漢和音樂家聶耳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敵人的無比憤恨之情,在極其危險的時刻寫下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也就是后來的國歌,這首歌曲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的熱情。當這首歌曲流傳開以后,更是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背景的介紹使學生對這首歌曲中所蘊含的深刻愛國主義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進行樂曲分析時,可著重講解樂曲是怎樣反映出作者的心聲的。在演唱實踐時,特別要求學生把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對歌曲的主題“愛國主義”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作為音樂老師在教學中應用音樂的特殊形式,生動、具體的形象給學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情景想象能力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這對于把學生培養成新時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個性差異”和“尊重人的多樣性”的教育理念,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教學應面向全體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就在于為學生和教師展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創作,為每個高中學生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繼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5]。
由于先天遺傳和后天教育環境的差異,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潛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上是不一樣的,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與表現也各不相同。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不能以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評價標準,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把全體學生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感,享受音樂的樂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與個性的不斷發展。
一堂優質的音樂課,它必定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得到思想品德上的升華和個性的發展。
- 上一篇:敬老院社會見習小結匯報材料
- 下一篇:把握學生心理制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