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品欣賞及素質培養

時間:2022-07-22 02:59:00

導語:高校作品欣賞及素質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作品欣賞及素質培養

摘要:舞蹈作品欣賞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各個方面培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把舞蹈欣賞作為培養學生綜合手段的話,那我們就要了解綜合素質與舞蹈欣賞的兩個方面的內涵,再把相交的內容進行重點講解。

關鍵字:綜合素質教育舞蹈欣賞舞蹈思維舞蹈作品標題舞蹈功能創作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綜合素質的高低逐漸在人才評估指標占有了愈來愈重要的地位。社會對綜合素質全面人才的渴望,促使了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的不斷重視。綜合素質的內容根據教育部門的精神可分為“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五個方面。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包括了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內容。這里我主要是談談藝術鑒賞課中舞蹈作品的欣賞與分析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作用。

我們對綜合素質進一步分析。一:“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是世界觀的范疇,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是優良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的思想基礎。簡單的說也就是合理的對社會各類存在的理解是形成優秀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的根本,愛國、誠信、知禮、守法等是具體的體現。二:“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是方法論的方面,學習是人一輩子的事情,掌握一套優秀的學習方法,對實踐中遇到新問題時尋求解決的步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優秀的學習方法的形成需要在不斷學習中體會與積累;實踐是對方法的檢驗,是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而調整的。三:“交流與合作”是方法論的具體形式,是解決問題重要方面,現代社會如果沒有交流與合作做不成任何事情。四:“運動與健康”是屬于人的生理素質,沒有生理與心理的健康,其它一切無從談起。五:“審美與表現”是對社會“存在”的體驗,然后再表現出來的過程,是屬于人的心理素質。

綜合素質的評價內容給了我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坐標,藝術教育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而舞蹈是由內容和形式組成的。接下來我們談談如何把握好藝術鑒賞中舞蹈作品欣賞朝著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向進行。

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現代舞蹈家拉班認為人體動作的內容屬于動作內部力量變化效應的象征,這是拉班對人體動作的本質層面的把握。把“力效”視為一切動作的根源,它是一切動作產生的內容,并賦予動作以表現性,動作“力效”的變化與組合形成動態節奏片段,可以象文字語言學那樣由單詞通過語法結構組成句式一樣,形成非語言的動態句法。這些語句形成的是感情符號。而這些感情符號的功能也是舞蹈最主要的功能。舞蹈的教育功能從原始社會開始就逐漸被重視,那時的舞蹈內容基本是教人生產與生活的方法,而西周的“制禮作樂”則是一套完整的以“樂”教化的“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舞蹈發展到現在后我國的著名舞蹈理論家袁禾則把舞蹈的功能指向概括為“三境”,既:初境——舞以達歡、中境——舞以載道、上境——舞以象和,這里的“達歡”是欣賞舞蹈的最淺顯的功能,包括兩鐘形式一種是娛人,另一種是自娛。而“載道”是指由于樂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了社會的安定而引起的對“治”的快樂。也就是說舞蹈必須負載一定的道德思想內容。最后的“象和”,是指從“樂人”單個個體的愉快,到“樂治”達到全社會的舒暢,再道“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樂舞不僅僅是供以視聽享受、達歡、飾喜的媒介物,亦不是進行社會教化、使天下太平、人心服治的催化劑,而是超越了二者、升華到對理想人生、天地自然的一種藝術審美活動。在其審美活動中,人所得到的快樂是天人合一的“和”之快樂。“和”的內涵是人的感性欲求和社會倫理道德的統一,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統一;是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統一;是對立雙方的統一;是真善美的統一;因此,“樂舞”之“和”不過是宇宙之“和”的表現而已。而這些功能與我國舞蹈界泰斗吳曉邦先生的“舞蹈是一種美的教育”如出一轍。

因此我們在選擇欣賞作品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舞蹈內容的選擇。革命題材、歷史題材、道德教化題材、為人處世題材等成為我們選擇作品的首選。這是第一步。但是我們教學的對象大多是非舞蹈專業的學生,如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舞蹈欣賞方法,正確理解舞蹈的內容,達到舞蹈欣賞的最佳效果,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

由動作、舞句、舞段加上舞臺調度、燈光、背景、服飾、音樂等組成了舞蹈語言。我主張欣賞舞蹈方法要從舞蹈創作過程入手。因為舞蹈編導過程就是把人體動作幻化成感情語言的過程,不了解這個過程想真正理解創作者的意圖是很困難的。所有欣賞者也要有舞蹈思維。舞蹈思維過程貫徹編導的整個創作過程,我們把觀察到的客觀事物轉化成能表現的作品內涵、景象,這是第一次的選擇和轉化,也是由外到內的轉化;接下來的過程是經過分析、研究,去除多余的、瑣碎、假象的東西,提取其中真實、主要和本質的東西,利用設想、想象、集中概括的手法使之成為藝術形象的可行性設計。這其中伴隨著舞蹈的可動性、欣賞性的設想,也就是編導在構思中的舞蹈思維。而第二次轉化則是編導將所有設想的內涵、景象外化成為舞蹈的動作、形象。這是從意到形的轉化,包含了動作、風格、種類的取向和形象的捕捉創造及動作的改造、變化、連接,并使之組成具有正確表現功能的舞蹈語言。最后加上合適的燈光、背景、服飾等構成了舞蹈作品。所有的這些元素都是我們理解舞蹈、欣賞舞蹈的切入點。

非舞蹈專業的學生欣賞舞蹈我贊成教師對作品標題、舞蹈動作的表現性、舞蹈創作的背景三個方向做重點的分析。例如:民間舞《黃河》——舞蹈編導是趙鐵春、明文軍,從標題與音樂背景來分析,音樂是選自《黃河》第四樂章。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鋼琴協奏曲第四章是《保衛黃河》,由銅管奏出號召性的引子,隨后,樂隊引出由鋼琴主奏的“保衛黃河”的主題,表現了抗日軍民奔赴戰場,斗志昂揚的情景;接著,鋼琴和樂隊的競奏,推出全曲高潮,高亢的《東方紅》音調,熱情地歌頌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而舞蹈是為紀念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由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創立一周年而特意創作的,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特殊回憶,來追溯一種不畏列強、堅貞不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而從舞蹈動作的表現性來看,本舞蹈主要選用了漢族舞蹈中的山東地區的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女演員用膠州秧歌的“碾”字造成了一種源源不絕、勇往直前、前赴后繼、永不停息的動態感覺,同時也就營造一種千軍萬馬、十面埋伏的舞臺意境。而山東的鼓子秧歌的氣勢磅礴、動作幅度大、表現力強、穩如泰山、純樸厚重的動態感覺與膠州秧歌的三道彎、扭斷腰的陰柔之美產生一種互補。另外從結構上分析這個舞蹈,重要的是運用了遞進結構,包括了方位、時空、隊形、男女交替、紅綢舞動的遞進。用這種遞進形式更好的表現了一種壯烈的氣氛,用以表達中華民族威武不屈、誓死向前的氣魄,面對侵略者和敵人大智大勇的精神。

同時這種不同此次的遞進,也在為舞者自身的高潮做了完美的鋪墊,因為編導的構思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與技術將之體現。而在高潮跪地則達到了以靜制動的效果。在“起”“承”之后的“轉”是用一段純凈的地面動作展示的,“合”是回到作品的開頭那種前赴后繼、不斷前進的運動感覺之中。最后用一個凝固的造型回顧動的歷史痕跡,折射中華民族的不朽與偉大。教師分析到這里后要有目的的向愛國主義方向引導,有意的提高“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從而樹立學生愛國、誠信、知禮、守法等品質。

另一方面就是在分析舞蹈作品的同時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分析的步驟而且也要掌握這個步驟的內核,從而可以應用到其他的同類藝術作品之中。比如說音樂與美術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分析——首先搞懂藝術思維,在舞蹈中稱為舞蹈思維而在音樂與美術中就要叫音樂創作思維與美術創作思維了,都經歷了從外到內,既藝術創作者感受事物后在頭腦中形成了作品內涵、景象,之后經歷從內到外的過程,既根據頭腦中的作品內涵與景象創作出具體的藝術作品來。接下來就是要分析具體作品的標題、構成元素、作品背景了。標題是創作者概括作品內涵的精粹表述,對構成元素來說舞蹈是分析人體動作,而音樂是分析音符的高低強弱等,美術則是從線條、色彩、結構等方面分析。最后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從創作背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創作動機。在整個舞蹈作品分析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對團隊合作的強調。

舞蹈是一個綜合性藝術,隨著舞蹈藝術為表現更為豐富多樣的生活內容的需要,特別是產生舞劇這種體裁之后,加之現代科技的發展,就使得舞蹈藝術的綜合性發展到了更高的階段。它把音樂、文學、戲劇、美術等藝術都吸收融合到舞蹈藝術之中,從而大大地增強和豐富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同時也促進了舞蹈藝術本身的發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舞蹈家表演一個完整的作品如果孤身寡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舞蹈,它對“運動與健康”的作用從古代就被發覺了,原始部落陰康氏之樂《大舞》就是直接為強身健體而創作的。

至今,舞蹈強身健體的作用也被世人所重視。審美就是辨別、領會事物的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審美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舞蹈、建筑、音樂、服飾、陶藝、飲食、裝飾、繪畫等等。舞蹈欣賞的過程就是審美的具體表現之一。而“表現”就是通過舞蹈欣賞總結出來的一套通過舞蹈表現美之方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