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幼教音樂教育

時間:2022-08-23 08:57:00

導語:議幼教音樂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幼教音樂教育

摘要:在幼兒園的各類教育活動中,均有其最佳的一種或幾種設計模式或方法。這些模式或方法的開發和創新使音樂教育活動在塑造人的個性、才能和創造性方面更加明確,刺激幼兒在主體社會性、情感、智力等發展領域能更具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趣味;童真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幼教領域逐漸構建起新的教育理念,探尋更科學、更貼切、更實際的教育規律和方法。回眸三十年的改革歷程,現今教育改革的層面已經從“更新教育觀念”到探索“觀念如何向實踐轉化”,教師應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確定教育方法,根據學習效果形成的普遍規律確定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方法,并兼顧教育活動的內容特點。幼兒教育因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其方法和形式就更應鮮活和豐滿,而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唱歌、舞蹈則是音樂教育中最常見、最易接受的學習形式。

在過去的音樂教育中,我們往往偏重于目標的完成和“成品”的灌輸,致使教師看不到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創造潛能,結果是幼兒在被動的情況下接受來自教師的信息,而教師也沒有意識到音樂活動過程中要發展幼兒什么能力,獲得什么情感,形成什么態度,也不明確音樂教育在幼兒素質教育發展中處于什么地位,忽視幼兒學習的興趣,忽視總結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的方法。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倘若善于點撥和幫助幼兒記憶歌詞、創編歌詞或動作,巧妙地將其傳遞于幼兒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之間,將會取得令人驚訝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活動設計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帶動幼兒創造性地學,不僅能體現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機智,還能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潛力。

在幼兒園的各類教育活動中,均有其最佳的一種或幾種設計模式或方法。這些方法的開發和創新應當使音樂教育活動在塑造人的個性、才能和創造性方面更明確,刺激幼兒在主體社會性、情感、智力等發展領域能有長足的發展。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歸納、驗證,有幾種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能較好實現教學目標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創編活動在開展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培養情智雙修的幼兒,同時有利于教師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能力的提高。

一、幼兒音樂教育活動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感知覺能力是幼兒認知世界,發展智力,進行創編活動的基礎。幼兒的音樂學習也是幼兒的感知學習。在教學新歌的活動設計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采用圖示法、情景法,有效的讓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變為具體形象的畫面,畫面色彩鮮艷,圖案逼真,富趣味性,就能較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相應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創編活動中選材

在進行創編歌詞的內容選擇上,首先要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及需求。幼兒實際需求的是童真、童趣以及和他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的東西,因此在創編活動中要選擇那些既有童趣,貼近幼兒生活的題材,而又有廣闊的創編空間的兒童歌曲。例如:《過家家》、《小娃娃跌倒了》、《拉拉鉤》等歌曲,這些都是幼兒喜聞樂見的生活故事。在創編過程中,幼兒能根據原歌曲的音樂形象仿編和改編。這種創編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自發的、游戲式、趣味式的活動意境,從而發展了幼兒的思維及創造能力。

大千世界處處皆美,幼兒發現美的事物多半依賴客觀事物本身的鮮明特征,但多數是自發的。在幼兒舞蹈創編活動中,要利用圍繞在幼兒身邊發生的事情或經常玩的玩具以及生活用品,在幼兒充分摸索、玩耍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舞蹈創編,以臺階式、遞進式的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地開展音樂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幼兒通過探索和學習,自覺發現美的能力,如創編舞蹈組合《小花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花傘是生活中幼兒常見的生活用品,還可當作為幼兒任意玩耍的玩具。教師把花傘發給孩子,讓他們欣賞、玩耍,并鼓勵他們玩出不同的花樣,教師不失時機地啟發引導幼兒把自己玩傘的動作變成舞蹈動作,配上優美的音樂,通過探索、發現、感受、體驗、合作,完成舞蹈的創編,讓幼兒由玩到學,體驗到了創編的可能和成功的快樂。

(三)靈活機動性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為幼兒提供的環境與材料,避免成人化、概念化。而應以生動有趣的方法和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培養幼兒童雅的審美直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應特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向作用,注重幼兒的非智力因素開發,例如:舞蹈《吹泡泡》、《小花傘》、《花手絹》等的創編,都是在教師為幼兒準備好的教學環境中,以游戲的形式完成的。幼兒在探索———發現、操作———嘗試、感受———體驗、即興———創作等活動中,進入到自覺性學習中。

幼兒在玩中體驗到了創編的快樂,即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所創編的內容不同,但都是成功的、可喜的。每個幼兒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來建構、創編藝術元素,教師在其過程中的作用就是綜合幼兒間的個體差異,做有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對幼兒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教師要以喜悅、真誠之心去發現、接納、欣賞,更需要鼓勵他們不斷地創新。

二、幾種常見音樂活動的教學方法(一)唱歌教學1.圖示法例如,歌曲《春天》及圖示:春天天氣真好,花兒都開了。楊柳樹枝對著我們彎彎腰;蝴蝶姑娘回來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

教師可邊范唱邊隨著詞意出示相對應的太陽公公、小花,柳樹、蝴蝶、蜜蜂以及小白兔等圖片或手偶,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幼兒記憶歌詞,但這種方法并不適合于所有的歌曲,但只要具備以下要求,就可以用圖示法進行教唱。(1)一段體的歌曲,每一句都能畫成一幅簡單的圖畫,每句歌詞所畫的圖畫都是一幅畫。(2)兩段體或多段體的歌曲,歌詞的每一段描述一種事物,每一段用一幅畫來表示。如《秋天多么美》《勤快人和懶惰人》。

2.道具表演法

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道具,如小動物頭飾、木偶等進行歌詞的表演以及學習。適用歌曲如:《小烏鴉愛媽媽》《動物園》。

3.情景表演法

這是指把歌詞內容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再現出來,以加深幼兒對歌詞的印象,從而較快的掌握歌曲。如:《豬八戒吃西瓜》、《好孩子要誠實》、《大鹿之歌》。

4.操作法

借助一定的玩具,把歌詞中的形象用玩具插接出來,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此法比較適用于歌詞中有主題形象的歌曲,如《《機器人》、《小金魚》等。

(二)歌詞創編

1.替換創編法即在學過新歌并熟知歌詞結構及旋律的基礎上,依據教師出示的相關圖片或提示將歌曲中的主要形象替換掉,引導幼兒進行創編,如請幼兒把《小海軍》中的“小海軍”角色換成他們更感興趣的角色,并根據其角色特點編出相應的歌詞。

2.實物創編法

這是指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實物或圖示,如小動物頭飾、木偶等進行創編。如在已學過“小羊怎樣叫?”的基礎上出示別的小動物,如用“小雞”,引導幼兒創編出“小雞怎樣叫?”“嘰嘰嘰”……3.抽取創編法這是指把歌詞中的一部分抽出來進行創編。如《辦家家》中可把“炒小菜”換成“炒肉絲”、“炒雞蛋”等,把“包餃子”換成“包包子”。

4.仿編、改編法

以《兩只老虎》為例。

開始部分:以復習這首歌曲作為發聲練習并鞏固,要求幼兒唱出歌曲詼諧有趣的風格。

基本部分:(1)以游戲法導入主題,和幼兒玩一個改歌的游戲,在教師的引導下,把“一只沒有眼睛,一只沒有尾巴”改成“一只沒有××,一只沒有××”先改歌詞的一部分,非常簡單,但它卻為以后的創編做了鋪墊。(2)引導幼兒再做游戲,把“兩只考慮”改成“三只老虎”,后邊也變成“一只沒有××,一只沒有××,一只沒有××”。老虎的數量不斷增加,游戲的難度不斷加大,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反應速度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創編活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表現。(3)還可以把“倆只老虎”的旋律確定為別的兩只動物,鼓勵幼兒把原歌詞換掉,改為兩只小兔,“一只愛吃××,一只愛吃××,真可愛”。該創編活動的設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且有一定的難度,幼兒非常有興趣。

(三)舞蹈創編

創編內容上應選擇一些音樂形象突出、易于表現、特點鮮明的教學內容,讓幼兒聽著歡快有趣的音樂進行創編、表演,在創編能力上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1.歌詞游戲創編法。如讓幼兒玩“吹泡泡”的游戲,可先讓幼兒觀察泡泡的形狀、大小,它是如何在空中飛的,然后引導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輕松的為歌曲《吹泡泡》創編出舞蹈動作來。

2.活動實踐法。如創編《炊事員律動》時可帶領幼兒到伙房參觀,請幼兒仔細觀察炊事員叔叔做飯的程序和動作,然后引導幼兒進行實地創編。

3.玩具創編法。即給幼兒相應的玩具或道具,讓幼兒自由去玩,在玩的過程中,自發的產生相應的動作,如《小花傘》中引導幼兒玩小花傘,從而創編出各種玩傘的動作。

4.圖示創編法。即給幼兒簡單的動作示意圖,讓幼兒根據圖上的動作再繼續進行發展和創編,最后整理成一個完整的舞蹈。

總而言之,音樂創編活動規律的設計,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幼兒理解的過程正是他們創造的開始,教師應提供合適的環境,讓他們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去同化或順應未知的認識、經驗、技能以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