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鋼琴作品創作歷程

時間:2022-05-03 03:02:00

導語:早期鋼琴作品創作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早期鋼琴作品創作歷程

鋼琴藝術起源于西方,在進入中國短短的兩百余年時間里,尤其是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的鋼琴作曲家不斷吸收西方鋼琴音樂的形式與技巧,同中國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不僅是對古代音樂進行延續,更在傳統單音體系上發展出復音思維為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使我國鋼琴藝術得到了不斷豐富、繁榮與發展。

一、20世紀初的鋼琴作品創作

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使當時愛國進步青年在思想意識上產生了重大轉變,在推動中國文化界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活動全面展開,音樂創作開啟了新的篇章。此時的音樂家從學堂樂歌時期的師法日本,將目光完全轉向了歐秒H音樂,開始嘗試用西方先進的音樂理論和作曲技法,突破中國傳統以單音體系為主的創作手法,注重和聲、旋律、調性布局的運用,與中國獨特的古典詩詞和韻律伴奏相結合,創作出富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曲。1915年,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先驅趙元任先生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和平進行曲》,作為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鋼琴創作,趙元任在作品中有意識地將歐洲和聲與中國民族音調有機地結合起來,邁出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第一步。趙元任的創作具有中國化的特點,作品大多選用徐志摩、胡適、劉半農等創作的新詩,富有生動鮮明時代氣息的同時又具有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格。在保持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善于借鑒西方近代多聲部音樂的創作手法。同時,他非常注重歌詞與歌曲自然妥帖的高度結合,創作的曲調既流暢優美,又能瑯瑯上口,1926年創作的鋼琴伴奏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最具有代表『生的作品。同時期另一位重要音樂家,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者蕭友梅先生也陸續發表了《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夜曲》等作品。1916年發表的《哀悼引》是為了紀念黃興、蔡鍔的逝世而創作的,以管弦樂曲的形式創作,以鋼琴曲的形式正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品在旋律和聲等方面都力求中國化,這點非常難得。《新霓裳羽衣舞》在保留中國化的同時,在和聲音調技法上的運用也更為專業。蕭友梅將西方音樂中的詩歌、旋律、鋼琴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融合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實踐中,對中國后來的鋼琴音樂創作有較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蕭友梅還致力于編寫音樂教材并在1925年完成《鋼琴教科書》,1927年時與蔡元培等人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將中國的鋼琴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開辟了由高等音樂學校來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新道路。2O世紀初是中國鋼琴藝術起始階段,鋼琴作為舶來品的音樂藝術,在表現中國風格時必然會經歷一個由試探摸索到成熟的嘗試過程。這時期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處在一個學習階段,創作手法相對較為簡單,風格略顯平淡,在曲式結構、和聲構思和藝術風格上帶有明顯的模仿西方音樂創作的痕跡,尚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但仍散發著耀眼的藝術光芒。

二、20世紀3o年代至建國前的鋼琴作品創作

20世紀30年代至建國前,中華民族經歷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兩個重大的歷史時期,中國一直處在動蕩不安的局面,時代種體裁的音樂創作之中,這時期音樂家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在中國化的原則上,將中國傳統與民族音樂運用得更加純熟,并充分發揮西方音樂技法的優勢,使這時期鋼琴作品大多富有時代精神并得到了新的發展,創作出了一批質量非常高,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作品,從而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同時,由于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的成立,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以黃自、賀綠汀、丁善德為代表的學院派作曲家。30年代美籍俄國著名鋼琴作曲家齊爾品來到中國,為中國傳統音樂深深吸引,并于1934年委托蕭友梅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這次比賽的獲獎作品包括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搖籃曲》;老志誠的《牧童之樂》《搖籃曲》;俞便民的《小調變奏曲》;江定仙的《搖籃曲》6首作品。其中,賀綠汀的獲獎作品《牧童短笛》以簡潔、層次分明的創作手法和簡約、清新流暢的音樂詞匯,將旋律和節奏緊密結合,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猶如一幅意境悠遠、清新淡雅的中國水墨畫,描繪出寧靜美麗的鄉村生活。這部作品運用西方的音樂理論,卻使之完全融合于中華民族藝術內涵之中,將西方音樂理論與中國本土藝術文化作了完美的結合,是中國近代鋼琴作品創作中的重大突破,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賀綠汀同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并首演過其作品《牧童短笛》及《搖籃曲》的著名音樂家丁善德在40年代時創作出《春之旅》、《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鋼琴作品。《春之旅》是丁善德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在西方傳統的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之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的同時充分顯示了獨特鮮明的音樂個性。1948年丁善德又根據藏族民歌譜寫了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這些作品都表達作者向往光明和樂觀向上的愛國思想,在當時頗具影響力。1946年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任教的瞿維,根據民間舞蹈及戲劇等藝術形式改編創作出的鋼琴曲《花鼓》,成為40年代一部重要鋼琴曲。這部作品以安徽《鳳陽花鼓》為旋律,用鑼鼓的節奏貫穿全曲,表現了民間熱烈、歡騰的歌舞場面,用鋼琴這種西方樂器成功地表現了深厚的中國鄉土氣息,開拓了鋼琴創作的新局面。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中國鋼琴作品創作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四m。

三、建國17年間的鋼琴作品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建設,音樂創作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出現了大量反映新社會新生活的作品。這時期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多樣,豐富新穎。我國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歌也被利用,經過精心的設計與藝術處理之后成為鋼琴作品創作的素材,在保存中國民族音樂樸實與豪放風格的同時,又具有了清新雅致的藝術特征。這時期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據不完全統計,從建國到1966年這17年間,正式出版的作品達到235首以上。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的丁善德,在建國初期創作了幾部反映新中國時代氣息的鋼琴作品,如《第一新疆舞曲》《快樂的節El》《第二新疆舞曲》等。其中《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都是利用新疆的民族音樂素材而創作的,真實地反映了新疆人民的生活與精神面貌,是將民歌曲調與西洋音樂手法結合的完美典型。在《快樂的節日》中,丁善德運用中國民族五聲調性的和聲織體,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新中國兒童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桑桐在這時期也創作出不少優秀的作品,包括1952年創作的《內蒙古民歌主題鋼琴小曲七首》、1954年創作的《序曲三首》、1959年創作的《隨想曲》《三十二首苗族民族主題鋼琴小曲》等。其中《內蒙古民歌主題鋼琴小曲七首》是桑桐的形式,從各個方面反映了蒙古人民的思想與生活,與桑桐本人在1947年創作的鋼琴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一樣,都是將民歌作為素材,運用多種創作手法和音樂語言來表現樂曲的內涵,在中國民歌和聲變奏、和聲語言、和聲織體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使音樂具有了新的內涵,并于1957年在第六屆國際青年聯歡節的參賽作品中獲得了創作銅獎。這個時期還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江文的《鄉土節令詩曲》、馬思聰的《三首舞曲》《粵曲三首》、陳培勛的《賣雜貨》《旱天雷》、汪立三的《藍花花》《小奏鳴曲》、田豐創作的《高山族組曲》、儲望華的《翻身的El子》、殷承宗的《快樂的噦唆》等等較有代表f生的鋼琴作品。進入后,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演出、教學幾乎全面癱瘓,發展受到了嚴重破壞。在這種狹窄的音樂創作空間下,鋼琴音樂人依舊創作出鋼琴伴唱《紅燈記》這一將樣板戲與京劇藝術結合起來的作品。這種鋼琴改編曲的藝術形式下,誕生了如儲望華的《甘灑熱血寫春秋》、崔世光的《松花江上》、王建中的《百鳥朝鳳》《梅花三弄》等作品,成為時期專業音樂創作沙漠中一片難得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