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想象在竹笛教學的表現
時間:2022-01-19 08:37:06
導語:藝術想象在竹笛教學的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笛子教學中發揮藝術想象力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其綜合素質,使之更具藝術欣賞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以此為基礎,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藝術素養,保證教學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笛子教學過程中音樂藝術想象力的表現進行探討,提出了相應的見解以及思考。
【關鍵詞】藝術想象;笛子;教學;活動;表現
所謂的音樂藝術想象力指的就是在充分感知音樂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識,經過重塑、分解所形成的音樂藝術形象,這一過程常被稱作音樂藝術想象。竹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主要從創造思維培養、音樂主題表現以及音樂意境拓展等各方面入手,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從而提高笛子教學效率。
一、音樂主題表現在主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極其抽象,作曲家在樂曲譜寫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特定的音樂邏輯,并對其進行有效組織,形成完整的樂曲內容。教師在竹笛課堂教學環節,有必要對這些特殊的符號進行解釋,利用笛子樂器將其轉換為音響,使學生意識到竹笛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并學會運用竹笛,將特定符號有效組織,從而生成動聽的音樂。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每個音樂符號的細節進行把控,并融化致音樂曲目中,對于音樂主題烘托具有重要作用,也利于學生掌握并消化音樂樂曲的含義。藝術并非是教學,是人們內心深處對美的情感,同時也是觸發人們心靈的重要因素。文學主題與音樂主題兩者間具有極大差異,音樂主題的作品高潮體現了人心靈深處最美的向往以及希望。教師在表達音樂主題時,通常均會發揮其自身的音樂想象力,通過不斷的想象、創造,逐步形成演奏技巧,吹奏高昂飛揚的笛子樂曲,表達樂曲主旨[1,2]。比如在笛子教學課堂之中,教授《小河淌水》這一樂曲時,14-16小節可謂是音樂的高潮部分,此時教師需要發揮其自身的藝術想象力,充分的聯想、創造,對歌詞中所提及的三個“哥啊”所組成的排比句進行深度理解,首先意識到以上三個聲音是發自內心的呼喊,體現了情感的繁雜性,聲音層層遞進,體現了對情歌深切的思念,從而表達樂曲主旨。如若長笛吹奏過程中,再有效利用花舌、揉紙以及打指等技巧,烘托良好的意境,還將升華樂曲主題,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下逐步掌握主力演奏技巧,提高學習效率。
二、竹笛教學過程中發揮藝術想象拓展音樂意境
音樂想象的運動過程與人類其他意識活動有所不同,具有獨特的規律,音樂想象的過程中需要經歷感覺、記憶、表象以及藝術形象。竹笛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當首先通過演奏的形式使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初步接觸,在此之后將會產生有效的情感,逐步將其轉變為記憶,產生表象,通過藝術想象的發揮,最終形成藝術形象[3,4]。竹笛教學環節,教師將吹奏樂曲,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會不斷地欣賞音樂,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具體的場景,比如,月光下的夜色,情侶在聊天,也有學生通過想象聽見了馬蹄踏步的聲音,這些超越音樂之外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無疑是對音樂鑒賞后所形成的音樂意境。不同的鑒賞者對同一首音樂作品所產生的想象有所不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發揮聯想將會使學生產生再造想象。假如教師在演奏某一部音樂作品時,雖說演奏過程已盡最大努力,并力求做到盡善盡美,但最終均為機械的工作、反復重復同樣的動作。但是,如若教師意識到自己所進行的是創造性的藝術工作,并對音樂作品中的情感進行深刻體會,力求營造良好的演奏氛圍,使學生意識到所聽曲的音樂形象,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將會使學生牢記音樂作品。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加強手指動作、聽覺以及視覺方面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的音色想象力,通過音樂意境的營造,逐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潛移默化的將教師的創造性想象與學生的再造形象結合,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達到拓寬音樂意境的效果。不僅如此,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將教師與學生的想象有效結合,再將教師的有意想象與學生的無意想象結合,最后將教師的綜合想象與學生的分解想象有效結合,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并提高學習效率。竹笛教學環節,教師可利用夸張的表現手法或是比擬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對音樂藝術充分想象,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將其轉化為再造想象,與教師的創造想象結合,形成新的創作想象,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意境所渲染的情感,烘托主旨,表現音樂作品的主題[5,6]。
三、竹笛教學過程中發揮音樂想象烘托音樂美感
知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音樂是思維發展的動力源泉”。如若缺少音樂這一重要的因素,那么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將會缺乏動力。眾所周知,音樂教育對于學生智力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竹笛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發揮音樂想象,烘托音樂藝術的美感,并使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體會其中的藝術內涵。通過音樂想象這一方式,可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以及事物特點進行揭示,音樂想象通常均會經歷想象、幻想、創造這一過程,發展精神力量。音樂的旋律將會直擊音樂欣賞者的內心深處,喚起鮮明的想象,對于藝術培養以及創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笛子教學環節,教師還應當烘托和諧、自由的氛圍,并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音樂作品欣賞以及音樂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參與到音樂情景創設之中,發展學生的藝術想象力,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并對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充分體會,烘托音樂的藝術之美。比如,在某節笛子教學實驗課程上,教師將故事作為有效的導入途徑,而后通過竹笛演奏的方式,配合優美的聲效,學生在音樂律動的渲染下將會自然而然的進入到教師所設置的情景中,將故事烘托得更加生動、鮮活,學生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許多音樂教師在笛子教學過程中,都意識到情景創設的重要性,并將竹笛吹奏作為伴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用笛聲模仿其中所出現的聲效,令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提高竹笛教學效率。將笛聲作為美感烘托的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也將意識到竹笛的魅力,紛紛躍躍欲試,提高學習主動性,發現竹笛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在竹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并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發揮其音樂想象力,使學生全面融入到竹笛樂曲所創設的意境之中,再通過創造想象的方式,烘托極具美感的環境,在此環境下提高學習效率,打造高效的竹笛課堂[7,8]。
四、在主題教學過程中發揮音樂藝術想象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黑格爾曾說:“最為重要的藝術本領可謂是想象,它對于創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可謂是一個人生存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必備因素。”由此可知,藝術想象力對學生成長以及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在竹笛教學環節,需要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從而培養其創造能力,不斷的啟迪以及引導,使學生更具創新意識,發展及創新思維。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構思一幅幅美好的景象,體會音樂的藝術內涵,提高音樂鑒賞能力,使之更具藝術素養,為其日后的成長以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有所不同,也與日常思維有所差異,更加強調人的想象思維,從想象特征角度進行分析,更類似于宗教思維。藝術思維的培養,主要將情感作為動力源泉,并對人生進行透徹的分析,以藝術形式加以展現。與宗教思維不同的是藝術思維是無意想象與有意想象有機交互的過程,而宗教思維更加強調有意想象,將其作為主導方式。音樂想象是他律性與自律性矛盾而又統一的運動過程,竹笛教學環節,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與學生間建立平等的關系,給學生以更多的關懷,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使學生持著正常的心態思考問題,逐漸養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不斷的思考并審視問題,發現問題出現的根源,從根本上入手,妥善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則要進行正面引導,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不斷的反思問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揮藝術想象力,欣賞音樂作品的內涵,逐步形成藝術鑒賞能力,提高音樂素養,保證笛子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必須在竹笛教學環節首先意識到音樂想象力對于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發揮學生的藝術想象,提高其創造思維,將其作為音樂教學的基本目標,真正落實到實踐中,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并提高教學水平。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正如筆者上述分析,竹笛教學活動的開展環節,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音樂藝術想象力,烘托音樂主題,使學生意識到音樂所具備的美感,并拓展音樂意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保證竹笛教學質量。教師在竹笛課堂教學環節,必須對教學節奏進行把控,對學生音樂藝術想象力的發揮進行有效引導,保證教學活動高效落實,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使竹笛教學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李汶軒.教師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師的培養[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2]潘巧燕.基于想象力培養的高中詩歌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3]張洋.現代教育哲學理念在“樂學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體現[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6.
[4]楊月同.烏魯木齊市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6.
[5]王國東.面向青少年的西方古典音樂教育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6]林逾靜.教師教育科研視角下的《中國音樂教育》(1989-2015)雜志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6.
[7]王明遠.茶文化元素融入鋼琴音樂教學中思考[J].福建茶葉,2017,39(12):164.
[8]劉奕菲.論學校音樂教育中“藝術感”的培養[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4.
作者:趙大禹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分析
- 下一篇:煤礦企業勞動關系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