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內涵沿承發掘研究
時間:2022-11-24 03:33:00
導語:傳統文化內涵沿承發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針對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港城,塑造和構建城市文化的品牌形象,提升連云港城市的整體層次,著重闡述了本市傳統文化的溯源、現存及其價值,并提出了沿承與發掘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傳統文化;溯源;沿承與發掘;發展對策
十七大報告在深刻分析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時強調,“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边@一特征深刻揭示了我國文化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這標志著文化的重要性已經上升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文化是城市的底蘊和靈魂。文化是連接歷史和未來的紐帶,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經濟才有地位,有文化才有品位,有傳承才有發展。在城市大發展的今天,有遠見卓識的城市都開始把目光聚焦到城市人文價值的恢復上來,實施以文化論輸贏的長遠發展戰略。
建設國際化海濱城市是我們未來的發展目標,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連云港國際化海濱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港城,塑造和構建城市文化的品牌形象,提升連云港城市的整體層次,就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一、連云港市傳統文化的溯源、現存及其價值。
放眼歷史長河中的古連云港地區,上古時期農業部落東夷族曾在這里發祥,與山東、河南、蘇北等地的徐夷、淮夷等部落較早開發了東方文明,秦代朐縣的建立成為秦漢時期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繁榮之肇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一直是東海、贛榆、灌云、沭陽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州、郡政權所在地,素以東海名郡著稱,“將軍崖巖畫”被譽為東方天書,“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國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伊尹結廬、孔子望海、秦皇東巡、徐福東渡,還有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吳承恩、李汝珍、吳敬梓、林則徐等文人高士、詩家騷客留下的印跡使古連云港絢麗多彩,楚霸王麾下大將鐘離昧家鄉,安漢將軍糜竺故里,抗金名將胡松年桑梓,還有單公選、張朝瑞、王鳴鶴、沈云沛、武同舉等歷史風云人物生于斯、長于斯,更是使連云港市熠熠生輝,連云港以其古老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又典型的海、古、神、幽的文化景觀,留下了浩繁的文化遺存。
連云港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連云港傳統文化的現存也是非常廣泛的,最能表現的是大量古文物的現存。全市建國以來先后發掘、清理、考證、鑒定的遺址、城址、窖藏、墓葬、園林、民居、石刻、石雕、碑刻450多處,我市現存國家文物單位5處,省級文物單位20處,市級47處。在地面文物現存中,大量的最有特色的是古遺址、建筑、碑刻的現存。著名的是東海馬陵山大賢莊、東海山左口爪墩、錦屏山桃花澗舊石器遺址、大伊山、二澗、朝陽、贛榆下廟墩、大村、九龍口、焦莊新石器遺址;古城址有贛榆鹽倉城、贛榆土城、龍苴城、曲陽城、孔望山城、海州古城、古鳳凰城、田橫港、大霧崖城等;有大伊山原始石棺墓、周、春秋、戰國、漢、五代、宋、元、明等墓葬、墓群多處;建筑有庵、廟、寺、觀、塔、井、橋二十余處。地面文物現存中,還有眾多的雕像石刻,主要有: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六神臺佛教造像、劉志州船刻等,書刻作品著名的有孫家山漢朝蕭望之釣魚臺下的隋朝開國元勛王謨題刻(石刻已毀,拓本存于博物館)、大村飛泉下的唐朝郁林觀東崖碑記、孔望山龍洞石刻、白虎山、石棚山石刻。另外云臺山上30余處700多個封土石室的來歷用途至今還是個謎。連云港傳統文化的現存,不僅在古文物方面,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得較為突出,如海州佛道儒三教淵源、海州童子戲、海州民俗、海州方言等。
現存的連云港傳統文化是藝術的、高檔次的、充實著非常豐富的中華古文化,是非常了不起的財富,連云港傳統文化的現存,不論從哲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民俗學、建筑學、美學、藝術,還是從旅游、經濟、貿易等方面都具重要的價值?,F存連云港傳統文化是連云港傳統文化思想淵源分析的基本材料,從現存連云港傳統文化的大量實物和史料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古東夷少昊先民的興衰發展;齊魯楚吳越文化在此地的交融;近現代連云港人的信仰、風俗、風尚、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遷;研究明清時期的徽商鹽商在此地的停留,可以從一個側面考察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更重要的,鹽商所留下的蹤跡,還為我們探索清乾嘉學派徽文化對本地文化的滲透與影響,以及本地文化的大發展大飛躍提供了研究基石;從現存民居村落和傳世家譜、族譜中,可以分析出古連云港當時強固的封建宗法制度;從現存的古塔、寺廟道觀中,我們也可以分析釋家和道家在此的興衰和對連云港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在其中所在地位等。
二、連云港市傳統文化內涵沿承與發掘的現狀與不足。
多年來,我們連云港市對連云港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都是非常重視的,在傳承連云港傳統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但是對照其他一些先進城市在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方面來看,仍有不足。
1、文化資源利用尚淺,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連云港傳統文化牌可以擦的更亮!其實連云港許多具有文化內涵的節目目前都還散落在各處,沒有形成連線,顯得“散”。近年來,連云港市對歷史文化的整理是全面的,但開發利用的有效性還不夠?!按驏|夷牌、唱鹽河歌、建山水城”的旋律奏了好久,古東夷文化這個祖先留給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基礎始終沒有得到利用和展示。穿越而過的古鹽河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反映我市人文底蘊的集中之地,是一塊尚未被我們精心雕琢的寶玉。海州古城、鳳凰古城、老板鋪、古鹽圩、新浦老后街等,都體現了連云港民俗民風的文化節點散落各處而無法展示。
2、文物古跡保護面臨危機。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不光看歷史上曾經有什么,還要看現在保留什么?保護和利用得怎樣?目前。岌岌可危的海州古城、鳳凰古城、新浦老后街以及云臺山系石碑刻的建設性保護還沒有完全列入議事日程,文化資源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遭到嚴重破壞或干脆夷為平地的悲劇時有發生,被譽為“淮鹽美韻”的傳統海州五大宮調,近況同樣堪憂,發展經費成了最大難題,后備力量也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3、連云港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挖掘不深,傳承面臨斷層危機,鄉土文化的教育與普及仍屬于一個操作層面上的命題。從歷史看,文化的發展進程包含著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除了縱向的繼承外,還有橫向的開拓、交流,這也是我們的弱項。
三、挖掘連云港市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具體對策。
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現代文明港城新形象,是全市上下的共同目標、共同責任。我們要以對歷史、對子孫高度負責的態度,正確處理好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把連云港的魅力凸現出來。一要做好保護整合文章,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的關系;二要做好融合滲透文章,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市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塑造連云港市的個性和特色。三要做好傳承文章,注重傳統文化內涵精華的挖掘,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1、重視文化老人,讓文化老人發揮余熱。
連云港市有一批六七十歲的文化老人,他們在社科領域都有建樹,特別是在地方鄉土文化方面的知識和研究,都是后人所難以企及的,一旦這批老人故去,我們的鄉土文化將處于斷層的尷尬局面。他們每個人都有鄉土情結,他們對于發掘、搶救連云港特色的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積極性很高,近年也輯集出版了不少鄉土文化資料,他們一方面想老有所為,發揮余熱,同時還有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知識分子對社會隱約的責任感。彭云彭老曾經編輯出版《海州文獻叢書》,影印海州古文獻,為連云港的文化事業做了件大好事,花果山風景管理處組織云臺十老耗時四載編纂《花果山志》。我們還應該將海州文化、海州考古、海州地名、海州戲劇、海州方言、海州童謠、海州宗教、海州本草、海州民俗、海州傳說、海州名人、海州名勝、海州掌故、海州詩詠、海州菜肴等結集出版,既可以向世界、向國人介紹連云港、宣傳連云港,也可以對我們連云港的傳統文化作一次大盤點,大整理。政府方面應該愛惜他們、尊重他們,對他們的文化整理工作給予人力和財力的幫助,他們本身就是港城的重要文化財富。
2、搶救鄉土建筑,讓鄉土建筑更加厚重。
通俗地講,鄉土建筑就是一個地方地域、土生土長的傳統古建筑,包括:寺廟、祠堂、住宅、書院、商店,甚至一座橋、一條路。鄉土建筑是我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鄉土建筑文化遺產是歷史上不同文明背景和文化傳統所凝結的物質載體,見證和體現了地方風格多樣的面貌和特點,凝聚了人類的辛勤勞動和無窮智慧,沉淀了世代相傳的文明資源和信息。當前,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浪潮下,鄉土建筑文化遺產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量的箱體建筑正在消失,若發展下去,著實可怕。我們連云港市的鄉土建筑也在以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規模被愚昧而專橫地破壞著。新壩七十二井七十廟,海州護城河、老城墻、城隍廟,新浦天后宮已經一個個離我們遠去。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要及時搶救和妥善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筑文化及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首先,我們亟需對我市當前尚存的鄉土建筑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評估認定和分類,并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收集、保存有關資料,有重點和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其次,要禁止那些違背保護原則的商業和旅游開發,避免這類開發對于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和文化價值所造成的破壞。第三,花大力氣做好現有文物單位的保護和發掘工作,如蔣宅的整體保護、海州古街道的保護、南城古城墻的保護、城區幾個風景山的統籌規劃和修建等。
3、拯救鄉土文化,讓鄉土文化重現輝煌。
古連云港歷史悠久,人文鼎盛,從秦開始單獨設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相當豐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許多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卻漸漸流失。近年來,我市開始組織五大宮調的搶救工作,到海州、板鋪找到老藝人,憑借他們的記憶,對臺詞、音樂、動作、化妝等進行組織和加工,終于讓五大宮調重新與觀眾見面,從而也拉開了我市“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搶救保護工程”的序幕,對傳統民俗文化、民間戲曲演唱藝術、民間工藝等進行搶救保護,我們或許無力留住這些曾經組成我們這個城市文明的血與肉,但在它行將消逝之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它們記錄下來,以至文明的基因鏈不至再次斷裂或缺失。
4、發展鄉土教育,讓鄉土文化永遠傳承。
城市文化建設有一個傳承與發展的過程。文化的主體是人,而青少年作為城市未來的主人,是城市文化的傳承者、體現者,更是未來的創造者,所以我們在發掘和弘揚連云港市的歷史文化,尋找城市文化根源的同時,也應以前瞻的目光,從青少年這一群體著手,孕育城市文化的未來。一是鄉土教育進課堂,教育部門應著手組織人員收集、整理材料,編寫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地域文化教材,將鄉土文化教育送進我市中小學課堂,一方面讓孩子們從小就能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和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于所居住的鄉土環境建立情感的認同與聯系。二是在中小學中廣泛開展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主題實踐活動,組織他們參加云臺山戶外運動,讓他們在領略我們云臺神山大自然奇特風光的同時,更多地感受連云港傳統文化、體驗連云港傳統文化,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啟迪智慧。三是在本地相關大專院校中開設地方文化選修課程,著力培養地方文化人才隊伍。
“光陰難駐跡如客,百年俯仰轉眼間”。讓我們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弘揚傳統,發展現代,靠我們的聰明才智,把港城早日建成美麗的國際化海濱城市。
- 上一篇:提升文化軟實力研究
-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務思考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