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梅的象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10:54:00

導語:松竹梅的象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松竹梅的象征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松竹梅歲寒三友的闡述,分析了松竹梅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中的象征藝術表現,提出了“松竹梅”歲寒三友是中國古代文人理想主義思想的體現,以及庶民對和平吉祥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關鍵詞:松竹梅寓意表現

樓慶西先生在《中國古建筑二十講》的著作中論述了建筑裝飾藝術,書中論及到裝飾的表現手法時有云:“植物中的松竹梅歲寒三友,經過不斷的應用與渲染,它們都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義。這種手法不僅用于中國的詩、詞、書、畫和園林中,同時也廣泛地用在建筑裝飾里。”所以筆者就松竹梅的象征藝術表現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提起松,人們立即想起中學教科書上的陶鑄的散文《松樹的風格》,松樹象征著仁人志士頑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給人以極大的鼓舞。挺拔,如泰山頂上巍峨聳立的迎客松;堅韌,如黃山絕壁間傲雪凌空的五針松。古往今來,松樹擬人化象征著高超的人格。孔子在《論語》里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嚴寒冬天植物均凋零了,唯有松柏依然長青獨立。松,從戰國時代起,因其常綠耐寒,而被世人神化了,帶有宗教意識的“精神領域”方面的含義。儒教象征為“節操堅貞、不屈不撓”;道教寓意為“長生不老、飽經風霜”,故在墓地陵園和寺院山門兩旁遍植喬松與古柏。松柏是中國代表文人士族的精神領域上的理想化的道德和節操的寫照。中國古代以松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不可勝數。據《芥子園畫傳》樹譜的畫松法云:“松如端人正士,雖有潛虬之姿,以媚幽谷,然具一種聳峭之氣,凜凜難犯。凡畫松者,宜存此意于胸中,則筆下自有奇致”,又云:“馬遠松多作瘦硬如屈鐵狀。”

竹,最早見諸于《詩經》中有“竹竿,以釣于淇”的句子,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論其價值有云:“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自商周起到公元5世紀一直是使用“削竹片以紀事”(《天工開物》明朝宋應星)的“竹簡”。據《湘川記》記載,舜帝南巡至湘中蒼梧山時不幸駕崩,娥皇女英兩位妃子痛心悲泣,其淚灑落于竹子上,竹顯淚斑,這便是“湘妃竹”。后人作《斑竹怨》云:“二妃昔追帝,南奔湘山間,有淚寄湘竹,至今湘竹斑。”竹子,自古被喻為“堅貞節操”的象征,擁有極強的抒情性。因此,竹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其為士大夫階層以及文人墨客所喜歡的原因。由于修長筆直端莊挺拔,有氣有理有骨有節,有謙謙君子之風而深受文人士族之喜愛。如揚州八怪鄭板橋好竹成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鄭氏畫竹,崇尚神采與氣勢,無拘無束,不拘泥于傳統世俗,置章法規矩而不顧,嗜好竹葉蕭蕭聲,這充分顯示出古代文人騷客脫俗的風韻。民間有“竹報平安”之說,新年鳴放爆竹喻為消災除舊迎新,爆竹為歲首之物,具有吉祥瑞氣之征兆,素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傳統風俗。在春節祝(竹諧音)日,貼上喜慶年畫“童子玩爆竹圖”與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據說,爆竹爆發散落遍地的五色紙花,寓意為家門口金錢滿地鋪開,彌漫黃金之屋。園藝中雕竹為飾除了附庸風雅之外,也取其祥瑞之意。

古代經典詩集《詩經》里有一首有名的詩《摽有梅》,詩里記有年輕女子尋找伴侶的事情。在梅子成熟的時候,規定好的某一天,女子把熟了的梅子投給自己喜歡的男子表示其愛慕之情。梅子成熟掉落地上就會萌芽,它是孕育新生命的象征。把這一象征的梅子投給自己傾心的男子,其寓意就是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他。當然古人除了梅可食用之外,也對梅花之美引起重視。《說苑》里有關越派使者贈送一枝梅花給梁王這樣的記事,大概當時梅花已以她的英姿和芳香贏得世人的垂愛了。梅已不再是僅作為食用之物,梅花也可作為人們生活中賞心悅目的物象,作為滿足人們美意識上的需要而存在。到了唐宋之時,梅花更加受人重視。宋代詩人常以梅花為第一題材而創作。蘇東坡、陸游、李清照均喜愛梅花。李清照詠梅傷梅嘆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盡管林和靖式的隱逸之士如何愛惜“疏影橫斜水深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但她終究還會受到妒嫉,故文人逸士喜用梅花借喻生活境遇。畫家也愛梅,歷代畫梅高手輩出,擅畫墨梅的宋代有馬麟,元代有陳至善,明代有陳繼儒、陳洪綬,清代有金農、八大山人,近現代有張大千等。

歷代墨梅均有一個共通之處,在梅花的造型表現上梅朵喜歡畫圈,梅枝以蒼老虬曲為美,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里有云:“蒼松古柏,美其老也。一切花竹,皆貴少年,獨松、柏與梅三物,則貴老而賤幼。欲受三老之益者,必買舊宅而居。”古人畫梅去俗媚、喜寫意、重氣韻、求逸格,故畫梅也有梅品梅譜可循,因而便形成梅花的基本圖形紋飾特征,在陶瓷、漆器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在江南古建筑的裝飾上便有許多歲寒三友圖形紋飾,充分顯示出中國古建筑的典雅精巧。門窗格兒本身不僅存在著使用功能,同時也有供人觀賞的造型藝術價值。窗形紋飾雕刻典雅別致,形狀變化多樣,線條瀟灑有致,匠心獨運,自然天成。如蘇州拙政園留聽閣內,南面紗隔里裝飾著一頂罩子,用十分名貴的銀杏木精工雕琢而成,圖形飾物以松枝彎曲老辣蒼勁,盈盈盤亙于全罩。其間飾以松球、梅朵、竹葉、鳥雀圖案,形象稚拙生動,虛實錯落有致,栩栩如生。另外,還有蘇州網師園梯云室,裝飾極為高雅別致、清新俊秀。前檐外廊,明間前后檐均設長窗六扇,室內柱間裝落地罩,兩面鐫刻,以鵲梅為主題,雕工精湛,造型生動活潑,于纖巧俊美之中,極具剔透雅致之功效。此外,在漏窗上也有大量裝飾圖形的實例,如蘇州網師園冰穿梅花漏窗和如意梅花漏窗,蘇州獅子林的轉心梅花漏窗和葵式梅花漏窗。竹形紋飾圖案的有蘇州獅子林的竹節式欄桿以及留園的竹節如意頭欄桿等。松竹梅紋飾圖形優美別致,形成疏密相間、舒朗空透,給人以明快流暢、疏靈俊秀之感。“松竹梅”的紋飾意象,自古以來廣泛應用于陶瓷藝術上的圖案造型,在青花紋飾上,常以梅瓶描繪“高士圖”“蕭何月下追韓信圖”。另外描繪在梅瓶上還有釉里紅“松竹梅”紋飾圖形。如1990年,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在南郊中華門外發掘了正統十三年(1448年)西寧侯宋晟家族宋鉉夫婦墓葬,從墓中出土了松竹梅紋飾釉里紅梅瓶一件,口徑6.5厘米、高37厘米,接近于1957年宋氏家族宋琥夫婦的墓葬中另一件釉里紅松竹梅紋飾的有蓋梅瓶。據專家考證皆為明代洪武官窯瓷器。據萬歷年間重新編撰的《江西大志》卷七《陶瓷書》所記,從明萬歷年間所燒的官窯陶瓷一覽目錄里有“松竹梅”歲寒三友的紋飾圖形的器物。

其實,“松竹梅”歲寒三友早在北宋徽宗時期內府所藏的《宣和畫譜》的解說中,就有關于花鳥畫的記載:“故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翠,必使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間。至于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到北宋末年,“松竹梅”的寓意是“歲寒而磊落”“見之于幽間”的歲寒三友,具有登高臨遠的意氣,賦予節操美的意識形態。

到了元代,“松竹梅”的畫題主要表現在民間藝人的作品中,其時精神意識形態上的寓意為瑞祥之意。再往后到了明代初期,從宣德年間的官窯青花瓷器所嗜好的紋飾圖形來看,此時的“松竹梅”的寓意已經是招財進寶、招來幸福的意思。

松竹梅的自然品性,素來象征著孤傲、堅貞的人格和高雅、脫俗的情趣。自古以來,尤其深受文人士族的喜愛。常與旭日、細雨、滿月、斜陽、微雪、晚霞、清溪、綠苔、頑石、吹笛、琴音、鳥語、戲魚、清茶、詩畫等結合一體,情趣盎然。淡泊、高潔,即道教所謂的清凈無為的境地。在孤獨之中個人超然物外追求脫俗出世,有清逸飄然之感。在漁樵之際、草堂山莊之間,濁酒淡茶一杯放談天象煙云變幻,與自然共生,同藝術偕老。

“松竹梅”歲寒三友作為中國古代一個畫題的紋飾創意,具有“慶賀”“喜慶”的寓意。“松竹梅”三者組合為什么象征“慶賀”“喜慶”之意呢?這是松、竹、梅三者共有秉性的審美意識決定的,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松竹梅不落套,具有清廉潔白的風趣。耐酷寒而凜冽清雅的格調,是中國文人高蹈脫俗思想的寫照。同時它還兼顧世俗的生活觀念,具有“吉祥幸福”之意。這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文人士族所追求的人格上的高尚節操,與民間庶民所向往的平和與吉祥融為一體。由此可見,“松竹梅”歲寒三友其實是中國古代文人理想主義思想的體現,以及庶民對和平瑞祥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參考文獻:

[1]樓慶西著《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版。

[2]劉敦楨著《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年版。

[3]朱狄著《藝術的起源》[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4]周維全著《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沈斌著《中國花鳥裝飾》[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6]張浦生著《青花瓷器鑒定》[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

[7]安全槐著《中國考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曾莉等著《歷代梅花寫意畫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版。

[9]李一等著《石濤山水畫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版。

[10](清)李漁著《閑情偶寄》[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11]李志敏等著《唐詩·宋詞·元曲》[M].北京: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

[12]潘公凱著《中國繪畫史》(插圖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