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霓裳羽衣曲的特點對宋朝舞蹈的影響
時間:2022-05-09 07:14:00
導語:小議霓裳羽衣曲的特點對宋朝舞蹈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史最長的王朝之一。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舞蹈藝術在唐代是以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的舞蹈分類方法,摘取了古代舞蹈發展的頂冠。其中的《霓裳羽衣曲》更是代表了盛唐時期舞蹈藝術的特征,從對這個作品來分析,得出《霓裳羽衣曲》舞蹈的藝術特征,對后代舞蹈藝術的影響,以史為鏡、以史為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促進我國舞蹈藝術事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霓裳羽衣曲;舞蹈藝術;藝術特征;影響
對于中國的舞蹈藝術來說,唐代是古代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代。唐代舞蹈猶如盛開的百花,植根于廣闊深厚的各民族民間樂舞的沃土上;它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納異域多姿多彩的外來舞蹈藝術精華;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高踞于中國古代舞蹈歷史的巔峰。[1]盛唐時期的舞蹈則是唐代舞蹈藝術的繁盛頂峰,這一時期舞蹈最具代表作的是《霓裳羽衣曲》,本文將對《霓裳羽衣曲》的作品進行分析,概括總結這個作品的藝術特征并闡述其對宋代舞蹈的一些影響。
一、盛世杰構——《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于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燦的明珠。傳說它是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的創作。安史之亂后失傳。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后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但已非原味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此曲約成于公元718-720年間,關于它的來歷,則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說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靈感而做。
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
第三種則折衷前兩種說法,認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見女兒山后悠然神往,回宮后根據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則是他吸收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的音調而成。
白石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詞為長短句,結構上顯然已受到詞樂的影響。但音調古樸,曲中常出現降低的七度音(降7),體現出唐代燕樂側商調的典型風格。歌曲的情調閑雅而沉郁,特別是兩處(降7)音與“人何在”、“飄零久”的歌詞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其描寫的是仙樂飄飄、舞姿婆娑的情景,表現了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
在盛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霓裳羽衣曲》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玄宗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歌唱,用女藝人30人,每次10人。[2]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詩中均有精彩描寫。《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后,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時宮廷傳存的樂譜己經殘缺不全。[3]
二、《霓裳羽衣曲》的藝術特征
《霓裳羽衣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明顯的藝術特征,筆者分析研究后,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佛道混容色彩
《霓裳羽衣曲》據認為是一首印度傳入的樂曲,原名為《婆羅門》,天寶十三面(公元754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將58首大多帶有胡樂曲名的樂曲重新命以具有道樂色彩的曲名,其中就包括變《婆羅門》為《霓裳羽衣曲》。[4]由此看來,《霓裳羽衣曲》應該是帶有些西域佛教音樂的風味的,在音樂上,吸收了印度佛曲,在舞姿上糅進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轉動作。但是其曲名“霓裳”“羽衣”又無疑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
舞蹈藝術一開始起源于宗教,并伴隨著宗教的流傳而發展。唐代舞蹈也不列外。唐王朝奉行佛道并用的宗教政策,尤其推崇道教。唐代尊老崇道的方針是唐老祖李淵制定的,據《道教》記載“以李氏出自(太上)老君,故崇道教”。為了保證其社稷的長治久安,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任何一個爭權者都要將自己說成受命于天的真龍天子,以便給自己的家天下涂上一道君權神授的靈光圈。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大亂后的與民休息、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而對于佛教,經過魏晉南北朝至隋的長足發展,到唐代的時候臻于極盛。唐代21位皇帝都不同程度的崇奉佛教,所以唐代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非常深入廣泛,信佛者眾多。士大夫與僧人詩歌唱和之作,充斥于唐人詩文中。
佛教與道教是當時信奉者最多,影響最大的兩種宗教。道教是在中國成長,在吸收古代巫術文化后逐漸形成,其本身無歌舞,但通過舞蹈在宗教活動中弘揚教義,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
藝術源于生活,所以當時的舞蹈藝術就帶有佛教和道教色彩。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世界許多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舞蹈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舞蹈總是鮮明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審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賞和娛樂的藝術形式,也具有宣傳教育的社會作用。
特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勵精圖治,從各個方面采取了積極措施,結束了武則天死后一度出現的不穩定局面,使唐朝達到了繁榮富強的頂點——“開元之治”。開元年間,唐玄宗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勤于政事,從各方面采取措施,改革了社會積存的許多弊端,鞏固發展了唐朝政權。開元中后期,唐玄宗推行的各種措施逐步收到了成效,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國力強盛,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3]唐朝這種博大包容、開放進去的精神,造就了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盛唐氣象”,即一種兼收并蓄、洋溢著勃勃生機的社會精神。此時的王室已有一定的力量,而藝術作為一種動態的發展事物也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玄宗本人深愛帶有道樂清麗淡雅特色的法曲,因此經他加工的舞蹈樂曲也都帶有這種佛道混融的色彩。
(二)浪漫主義色彩
表演《霓裳羽衣曲》,從舞者的打扮的美麗、雅致,服飾的淡雅及佩戴珠翠,到動作的輕盈飄忽、優美柔婉無不顯示出浪漫主意的藝術特征。《霓裳羽衣曲》從音樂、舞蹈到服飾,都力圖傳造出一種“仙意”,把那種虛無縹緲、美妙得神仙幻境用樂曲表現出來。創造一種與客觀現實不同的另一個境界。這是對立“現實”的“突破”,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和升華。其構思的新穎別致、立意的獨出心裁、舞蹈設計的別具一格,都達到了唐代浪漫主義樂舞作品的高峰。
音樂開始是各種不同的樂器,參差交錯地奏出自由、悠揚動聽的散序。接著慢拍子的中序,引出了翩翩起舞的舞人。[5]詩人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詩篇,描繪了這個樂舞的情貌舞態,正如“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輕盈飄忽的旋轉,流暢行進的舞步和突然回身動作的巧妙結合,優美柔婉的“小垂手”舞姿,輕急而行,衣裙如浮云飄起,像仙女在云朵中移動。入“破”以后,“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快速激烈的舞蹈動作,使裝飾的環配纓珞不斷跳躍閃動,發出清脆的聲音。舞蹈在一段快節奏后,忽然收住,像美麗的鸞鳳收翅停飛。全舞在“長引一聲”的慢節奏延長音中結束。白居易贊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6]
(三)舞蹈表演形式豐富多變
從表演形式上看,舞蹈的演出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唐代宮廷幾個時期表演的《霓裳羽衣曲》都有所不同。天寶四載(745年)冊立楊貴妃時奏《霓裳羽衣曲》,和楊貴妃在木蘭殿表演的《霓裳羽衣曲》都是獨舞形式。[7]鄭嵎根據曾在宮中侍候過唐明皇的老宮人回憶,寫下《津陽門詩》,詩中描述了在慶祝明皇生日時,宮中舉行規模盛大的藝術表演,宮妓們表演過《霓裳羽衣曲》,詩云:“人惜曲終更羽衣”,作者自注說“又令宮妓梳九騎仙髻,衣孔雀翠衣,配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看來是人數眾多的大型舞蹈。在“跳珠撼玉”的激烈舞蹈動中,宮妓的佩飾散落在地,如果表演人數不多,怎能有“曲終,珠翠可掃”的情形呢?看來唐明皇在位時,《霓裳羽衣曲》既有獨舞形式,也有群舞形式。文宗開成元年,教坊以15歲以下的少年舞者300人舞《霓裳羽衣曲》;宣宗時,宮中也曾用幾百宮女組成的大型對舞表演《霓裳曲》,舞者手持幡節,穿羽服,飾以珠翠,飄飄然有如飛翔在云端的鶴鳥,這種大規模的群舞,往往偏重于擺排場和隊形的變化。白居易元和年間在宮中看見的《霓裳羽衣舞》也就是《霓裳羽衣歌》詩中所描寫的,則是雙人舞,詩中寫到:“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是描寫一對仙女般美麗的舞者,時而相招聚攏,時而揮袖分開的地位調度。而詩中最后說他已將此舞教給李娟、張態二人,更說明這是雙人表演的《霓裳羽衣舞》。
(四)曲式結構精美完整
《霓裳羽衣曲》屬于唐代的大曲,其開始時是“散序”,是一段節奏自由,由器樂獨奏、輪奏或合奏而成的曲調;接著是“中序”慢節奏的曲調和歌唱,有時舞蹈隨歌聲進入,有時只歌不舞;最后是“破”,即節奏多次變化的快速舞曲。故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共36段:散序全是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頭,是一個慢板的抒情樂段,中間也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為主。
唐代大曲集器樂、歌唱、舞蹈于一體,并把它們結構化,藝術化,均衡而完美。如圖1。
長篇成套復雜多段落
第一層結構:[散序][中序][破]
(器樂為主)(歌唱為主)(舞蹈為主)
第二層結構: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
第三層結構:
(個別曲段)
圖1唐代大曲結構示意圖
音樂為整個歌舞的結構體,從基本的曲段到完整的組合,有三層結構:
第一層結構:“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包含器樂、歌唱、舞蹈。
第二層結構:在第一層結構的基礎上,各部分又細致構成,從“散序”到“殺袞”的構成中,每一構成含有十多個段落,是歌舞樂個性化表現。
第三層結構:在第二層結構“散序”到“殺袞”的構成中,每一構成包含了一支曲段或數支曲段。其伸展性可以使有的部分多達二十四段之多。
第一層結構,歌、舞、樂三種藝術形式的結合。第二層結構,歌、舞、樂的個性發揮,華彩段落。第三層結構是最小的構成單元,它的數量是可以控制的。這樣細致繁復的結構,使歌、舞、樂在藝術整體和諧中,個性與綜合,部分與整體,趨于均衡完整。可謂樂融諸藝,體用完美。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寵大而多變的曲體,其藝術表現力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樂隊通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有磬、簫、箏、笛、箜篌、篳簟、笙等樂器。
南宋丙午(1186)年間,姜白石旅居長沙,一次登祝融峰在樂工故書中偶然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他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詞,即《霓裳中序第一》,連同樂譜一起被保留了下來,詞如下:
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又于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詞。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乃商調;樂天詩云“散序六闋”,此特兩闋。未知孰是?然音節閑雅,不類今曲。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于世。予方羈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彷佛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沈思年少浪。笛里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臥酒壚側。[8]
由上可見,白石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詞為長短句,結構上顯然已受到詞樂的影響。但音調古樸,曲中常出現降低的七度音(降7),體現出唐代燕樂側商調的典型風格。歌曲的情調閑雅而沉郁,特別是兩處(降7)音與“人何在”、“飄零久”的歌詞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繪: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為器樂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為全曲高潮,繁音急節,聲調鏗鏘,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
(五)舞蹈風格圓潤流轉
《霓裳羽衣曲》在舞蹈上既采用了極度優美的傳統舞姿——“小垂手”等,又糅進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轉動作,并改變其原有矯健豪放的氣質,賦予它飄忽不定、回旋宛轉之資。[9]動作輕盈飄忽、優美柔婉,無不顯示出舞蹈的圓潤流轉。(如圖2)詩人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詩篇,描繪了這個樂舞的情貌舞態,正如“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
同時十分講究腰的運用,腰作為整個身體運動的軸心,其往復回轉顯出體活,所謂“體如游龍”。“遷腰回翔”正是“游龍”的意向。借助于回翔之遷腰,就有了“縞袖之翩翻”、“長袖已飚回”。
三、《霓裳羽衣曲》對宋代舞蹈的影響
(一)宗教色彩的影響
傳統的佛、道二教,因其符合封建統治者消磨民眾反抗意志的需要,歷來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階級駕馭百姓的工具。經魏晉以來歷次滅佛、禁佛運動的打擊,佛教進一步本土化、世俗化,進入宋代,佛、道兩教被正式置于國家穩固的管理之下,其宗教事務、活動、儀式、聚會等也受到代表國家權力的各地官府的參與和控制,成為主流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這種統治者可控制范圍內的佛、道二教宗教結社結會活動,自然也是被默認和允許的。[10]在宋代舞蹈上依然繼承了唐代《霓裳羽衣曲》佛道混容的色彩,如《目連戲》,明末清初張岱《陶庵夢錄》記述宋代的《目連戲》說:"凡……天地神祇、牛頭馬面、鬼母喪門、夜義羅剎……,一似吳道子地獄變相"。從唐代佛、道興起發展以來,因果輪回,修仙符箓沁入社會,因而神佛靈怪題材占有相當比重的劇目。而“蹬踏判”、“裝鬼神”、“金剛、力士”菩薩舞也就成了這一類劇目人物造型的基礎。因此這類舞蹈形式能夠被戲曲直接吸收,或者移入戲曲。[11]
(二)表演形式上的影響
從表演形式上來看,《霓裳羽衣曲》的表演形式多樣化,唐代已有的“隊舞”,[12]如王建《宮詞》有“春設殿前多隊舞,朋頭各自請衣裳”,對宋代的宮廷舞蹈影響很大。宋代舞蹈是表演性群舞,宮廷樂舞的主要形式就是“隊舞”,它是舞人眾多的、程式嚴格的表演隊伍。宋代隊舞的主體是歌舞隊。唐代舞蹈中的許多經典作品,都被宋代“隊舞”繼承發展。如唐代舞蹈《霓裳羽衣曲》、《朽枝》、《劍器》、《渾脫》、《菩薩蠻》等,在宋代宮廷變成《拂霓裳隊》、《朽枝隊舞》、《劍器隊舞》、《玉兔渾脫隊舞》、《菩薩蠻隊舞》。唐代樂舞中經典性的舞蹈,被變革在宋代“隊舞”新的表演形式之中。宋代宮廷隊舞,雖然不如唐代宮廷樂舞那樣氣勢龐大,但在內容形式上都有所變革。如,宋代隊舞出現了唱、念、舞結合的綜合化趨勢,邊歌邊舞,運用道具。道具運用不是回歸前代手執器具方面,而是朝著場景方面發展,如桌子、酒果、筆墨、蓮花和荷花道具等。同時,“隊舞”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有朗頌致語。表演人數由數十人至上百人,兼具禮儀典禮和娛樂欣賞多種功能。“隊舞”中主要演員有分工,負責念口號的叫“杖子頭”,負責指揮表演隊伍兼念致語的叫“竹竿子”,負責引舞和獨舞的叫“花心”。演出時先有致語和念詩,后有歌舞奏樂表演,中間有問答,起到銜接節目的作用。宋代“隊舞”在服飾和場景效果上依然受《霓裳羽衣曲》的影響,講究華美的服飾和唯美的場景效果,如《佳人剪牡丹隊》由女伎數人表演,頭飾衣領都戴上牡丹花,服飾花色要變化多次,使人眼花繚亂;《采蓮隊》用大量的牡丹花表現仙女乘輕舟翩翩起舞的動人場面。
(三)曲式結構上的影響
宋代大曲繼承唐代大曲,在結構上基本套用唐代大曲。但唐代大曲長篇、成套、復雜、多段落,宋代大曲則是“裁用”唐大曲的完整結構,將唐代大曲完整的結構“裁截用之”,用單人、雙人舞的形式呈現。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稱“摘遍”。這保持了唐代大曲歌、舞、奏樂相結合的形式,但出現了用音樂舞蹈敘述或表演一定人物情節內容。
例如《舞末》,就是只有兩名舞蹈者表演,只取《霓裳羽衣曲》的第三部分“破”進行表演。宋太宗所制二十九首之多的“曲破”就是一個例子,舞蹈表演也多用獨舞、雙人舞,如前面所說的《舞末》。宋代大曲被“裁用”、“摘遍”的《舞末》,結構如圖3。
[中序][破]
……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
舞頭................................(下場)
舞尾…………
圖3宋代《舞末》結構示意圖
“舞頭”從“正攧”進入,獨舞到“歇拍”時,“舞尾”進入,二人合舞一段后,“舞頭”下場,“舞尾”再舞至結束。從結構來看,宋代大曲體用松散,形式簡化。宋人對于歌、舞、樂成套搬演,已沒有興趣。但對于局部的舞段,尚存好感,“破其悠長為繁碎”,摒棄冗長,僅以單人、雙人舞蹈表演發揮。
(四)舞蹈風格的影響
封建社會后期,舞勢衰落,戲曲興盛。隨著戲曲對社會娛樂的全面占領,舞蹈發展,一方面走入民間,另一方面被戲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戲曲框架及表現之中。在戲曲藝術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對舞蹈有不同方式的吸收融合。宋代流行的戲曲,大部分也是吸收了《霓裳羽衣曲》的特點:圓潤流暢,曲折變化;節奏鮮明,動靜結合;技藝交融,剛柔相濟;整體和諧,均勻連貫。
宋代雜劇中,有不少名目是來自唐宋大曲。宋代官本雜劇段數280本,其中有一半是用唐宋大曲的曲目。宋代雜劇與大曲隊舞同臺演出,雜劇對大曲隊舞的吸收,勢所必然。唐宋大曲歌舞《綠腰》(《六么》)《熙州》等名目,在宋代雜劇中可見到《崔護六么》《鶯鶯六么》《羹湯六么》《駱駝熙州》《迓鼓熙州》等。南戲中許多曲調也是來自唐宋大曲,如南戲中所奏曲調“梁州”“劍器”“綠腰”“采蓮”等,都是出自唐宋大曲。名目和曲目的吸收繼承,反映了戲曲對大曲歌舞的吸收。在表演時,有負責念致語或朗誦的“竹竿子”,上場致語朗誦。
又如女子群舞《國色天香》,是根據史書中記載的舞蹈“霓裳羽衣舞”,和唐詩中對楊貴妃這一千古佳麗樂舞相和的描寫,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創作的。大膽借鑒了舞蹈的肢體語言,來展現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絕代風華。整個舞蹈不僅氣韻生動,豐美華貴,富麗堂皇,還于舉手投足間盡展嫵媚,在婀娜多姿里拋灑幾多柔情,極具藝術感染力和視角沖擊力,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豐厚文化底蘊。整個舞蹈氣韻生動,舉手投足間盡展嫵媚。特別是演員們的服裝,富麗堂皇、明艷照人亦汲取了不少唐代舞蹈的特色。
結語
從《霓裳羽衣曲》的藝術特征對宋代舞蹈藝術發展的影響,可以為現代舞蹈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經驗。我們在發展舞蹈藝術的時候,一方面要追尋舞蹈的歷史視界,對舞蹈的歷史意義進行傳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須有自己的視界,用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對舞蹈作品做出的新的解釋。[13]因為我覺得舞蹈藝術并不僅僅是一種再現的藝術,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一種富有創造性使命的藝術。從《霓裳羽衣曲》對后代舞蹈發展的影響,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唐代是古代燕樂舞蹈最繁榮的時代,也是封建社會達到頂峰的時期,封建統治階級對各民族間舞蹈是注入他們所需要的政治內容,從內容到形式都大加改造,以適應其政治和享樂的需要。但總的說來,藝術是人民創造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藝術形式曾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過,為他們的政治目的服務過,而否定他們,把他們當作封建性的糟粕而拋棄他們。我們要把帶有封建色彩的糟粕擯棄,將其精華集中起來,通過身體的各種形態、流動、表情,把最值得我們稱道得、引以自豪的東西、想法裝進去。因此,對舞蹈藝術的發展我們應持創造的態度,而不是單純的去模仿、復古。[14]以史為鏡、以史為鑒,取其精華,為現代舞蹈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作用,為今后的我國舞蹈藝術發展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天伊.中國舞蹈這棵樹[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2]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何山.影響華夏文明與歷史進程的101件中國大事[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6.
[4]靳學東.中國音樂導覽[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5]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7]王寧寧,江東,杜曉青.中國舞蹈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8]劉煦(后晉).舊唐書•音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王克芬.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10]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史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11]歐陽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12]常任俠.中國舞蹈史話[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13]Dewey,John.ArtasExperience[M].NewYork:MintonandBalch,1934.
[14]Fleming,William.ArtsandIdeas(7thed)[M].NewYork:Rine-hartWinston,1968.
- 上一篇:知識創新和舞藝人才培養
- 下一篇:小議歐美音樂的幾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