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人物行當劃分與妝容區別
時間:2022-12-08 03:53:59
導語:戲曲人物行當劃分與妝容區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戲曲劇種繁多,時至如今,依然有384個戲曲劇種活躍在中華大地。全國各地的戲曲劇種自古便沿用“行當制”,將戲曲舞臺上的人物按照性別、性格、年齡等因素劃分為不同的行當,“行當制”是戲曲舞臺表演藝術的一大特點。不同的行當人物在妝容上又有所區別,各具特色的妝容也成為不同行當的一個重大區別。
【關鍵詞】戲曲;人物;行當;妝容
中國戲曲劇種繁多,自十八世紀以來,全國各地的地方戲曲蓬勃發展,逐漸壯大。各地方戲曲表演藝術所形成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傳統聲腔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民間藝術,漸漸發展為新的地方大戲,其特點是表演體系比較規范和嚴格,規模較大且完備,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齊全,能夠表演大型劇目;第二種是基于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發展起來,類似于現在的“草根藝術”,其特點是規模較小,表演的多是民間生活小戲或選取大戲的某個片段或折回,或以唱、念為主,或以歌舞為主,其特點是表演形式靈活,如全國各地的花鼓戲、道情戲、秧歌戲等。
一、行當劃分的雛形
在戲曲形成的最初時期,就有簡單的行當劃分之說,那時還不叫行當,而是叫做“腳色”或是“角色”,簡稱“行”。那時的角色和現在的角色有所區別,含義也不同。行當,從形式上來說是對表演程式和形象類型的統一,從內容上來說是戲曲人物規范化和藝術化的形象類型,行當的劃分普遍存在于各戲曲劇種中。戲曲的行當之分由來已久,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戲曲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表現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不是直接照搬在舞臺上,而是經過藝術手段加工提煉,并虛擬夸張。戲曲的每個行當都有一套成體系的表演程式,這些程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反映,即對人物的面部性格特征和內在情感加以外化,并以系統的程式化表演訓練,進行規范和加工,使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表演手法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經過日積月累的舞臺實踐,便漸漸形成了“行當”。行當既是戲曲演員的分工,也是表演技巧類型的劃分,既形象又程式化,彼此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戲曲中的每個人物都有獨特性,需要根據性別、年齡、身份、性格和形體特征來加以區分。在各劇種中,行當劃分最為細致的當屬京劇。此前,漢劇對京劇的行當制影響較大。漢劇分為十種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京劇在漢劇十大行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新中國誕生以后,京劇行當歷經數次變化,將最初的“生、旦、凈、末、丑、副、外、雜、武、流”等又進一步劃分為“生、旦、凈、丑”四種基本類型,將原來的“末”行歸入“生”行。在“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中,“生、凈、丑”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這看似簡單的人物行當分類,實則囊括了若干個小行當。男性角色的“生”,包括了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女性角色的“旦”,包括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花衫、老旦等。性格粗獷豪邁或陰險毒辣的男性角色為“凈”,有正凈(銅錘、黑頭)、副凈(架子花臉)、武凈(摔打花臉)之分。而個性強烈、滑稽搞笑或刁鉆圓滑的小人物,或富有喜劇色彩的男性角色為“丑”,又有文丑和武丑之分。戲曲行當的劃分是一種造型和表現手段,演員需結合行當的程式來塑造具體人物形象。為了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需要在舞臺上運用一定的舞美技術,如舞美裝置、燈光、音響、服裝、化妝、砌末等。其中,戲曲的化妝藝術是舞臺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著重刻畫人物夸張的形貌和氣質,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具有提升審美效果的作用,是舞臺上特有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凈行的臉譜,更富象征意味,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表現力。
二、凈行的臉譜譜式
齊如山的《臉譜》載錄:“從前凈角勾臉,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大體為:何桂山擅長于勾整臉;錢寶峰擅長于勾三塊瓦;徐寶成擅長于勾花臉。武角色較多的使用三塊瓦和十字門等譜式,而‘錢家臉譜’比較精致而花哨,而郝壽臣對勾臉的創新則是內秀而外樸,細致而又簡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郝壽臣臉譜集》問世,書中曾對臉譜流派的傳承和創新過程及臉譜與表演的關系、臉譜與觀察生活之間的關系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和詳細介紹,第一次將臉譜上升到美學理論研究的高度,并附有珍貴的臉譜說明及譜法,無疑是臉譜知識的重要著作。眾所周知,戲曲臉譜有凈、丑之分。在京劇臉譜中,凈行基本譜式大概有十五種,即整臉,如關羽、包拯;水白臉,如曹操、潘洪;三塊瓦臉,如馬稷、姜維;老三塊瓦臉,如姬僚、鄧九公;花三塊瓦臉,如竇爾墩、高登;六分臉,如楊林、黃蓋;十字門臉(又可細分為十字老臉、花十字臉),如姚期、項羽、張飛、焦贊;碎花臉,如楊七郎、單雄信;元寶臉,如馬漢、李仁;花元寶臉,如周倉、鐘馗;和尚臉,如楊五郎、魯智深;太監臉,如劉瑾、梁九公;歪臉,如李七、鄭子明;揉臉,如金大力、鬼卒;破臉,如劊子手;神仙臉,如神煞;象形臉,如金錢豹、豬八戒;無雙臉,如司馬師、孫悟空。丑行的基本譜式為“粉鼻凹”,俗稱“豆腐塊”,有文丑、武丑、老丑、彩旦和丑婆幾類。文丑面部最中心的白粉塊有“豆腐塊式”“圓餅式”“饅頭式”“窩頭式”“腰子式”等等。善良的小人物一般化小白粉塊,集中于鼻凹,富于幽默感;還有化抹過眼梢的大白粉塊,也叫“小奸臉”,這類人物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方面又比小丑壞;武丑臉譜花樣較多,有龜形、棗核形等,大多在眉眼和鼻梁間有所變化,顯得生動傳神、活靈活現。
三、“生”行、“旦”行的化妝模式
在每個行當中,化妝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形式,比如“生”“旦”的化妝,采用多種油彩及化妝工具,施以粉黛,以“俊扮”來達到美化效果?!吧毙忻娌炕瘖y大同小異,基本是一個樣式:文生畫得色彩亮麗秀氣,武生則要化得粗獷硬朗,老生化得色彩暗淡柔和。主要以人物性格、演員的表演及服裝的穿戴來加以區分。女美,從古至今,不分老少、不分文武,這是女性天性所致。因此,“旦”行的化妝相比“生”行的化妝,色彩上稍顯濃烈,妝面也更加精致。再詳細區分,青衣要化得略顯端莊沉穩,花旦要化得活潑俏皮,武旦則要化得干練精神,老旦則與老生化法接近。“旦”行化妝僅完成面部還不行,更為復雜的是梳挽發式和頭面佩戴。在京劇中,有個叫“梳頭桌”的容妝箱,里面存放的是化妝用品、旦角梳頭和頭飾的所有用品。這些飾物用品分為軟硬兩種,軟頭面也叫“青頭面”,就是用來包頭、梳頭的用品,硬頭面就是頭上佩戴的各種飾品。在過去的戲班里,沒有專職的化妝師,面部化妝都由演員自己來完成,梳頭時則需要演員配合容妝師共同完成,程序繁雜、工序講究?!暗毙械陌l式梳挽大致可分為三大種類:大頭、古裝頭和旗頭。其中,大頭最常用,適用于青衣、花旦、武旦等;古裝頭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創制的一種新梳法,一般需要配合古裝衣使用,現在已經是戲曲舞臺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法式;旗頭,是戲曲中少數民族婦女的扮相,需要和旗服搭配使用。以大頭為例,上妝完成后,還需要吊眉、貼片子、上線簾、戴網子、梳大頭、插戴頭面等多個步驟。為了在舞臺上顯得精神和更具立體感,所有的“生”“旦”都需吊起眉眼。旦角常用的吊眉帶為一根長約四米的純棉寸帶,用它來固定包頭的松緊程度、固定眉眼的位置。貼片子是模仿生活中古代女子的鬢發和額前發,根據明清時期婦女的發型加以夸張。其實,早期旦角演員貼的片子的樣式和現在不大一樣,據說是由秦腔名角魏長生傳到北京,此后的京劇等劇種也開始采用貼片子的方法。后又經過王瑤卿、梅蘭芳等幾代旦角藝術家的改良創新,旦角的大頭才開始用“五個小彎兒”或“七個小彎兒”加“兩個大綹”,大大增強了臉部修飾效果,這種貼法既能修飾臉型,也能美化臉部輪廓,無論是哪種臉型都可以被改變,無疑是瞬間“變臉整容”。很多人比較好奇,片子是用什么制成的,又是怎樣貼到臉上去的呢?其實,片子是用長發制成的,經過特殊加工處理,使其發質黑亮,韌性更好,可以經久耐用,用得越久越容易打理和定型。使用時,需要先將老榆樹的里層樹皮加工制成的、質量上乘的“刨花兒”用開水沖泡,抓揉提取粘液浸泡片子,打彎兒梳理成橢圓形的“鬢牙子”,按角色貼成大頭所需的樣式,除此之外,還有“月亮門兒”“歪桃”“水葫蘆”等樣式。有些劇種在頭發片子的基礎上嘗試改良出一種替代品,即塑料片子,其最大的特點是使用方便、經濟實惠、不易損壞,不需要提前泡、刮,即用即取,缺點是形狀固定,質感和改變臉型的效果欠佳。
四、精美的頭面
旦角演員除妝面精致美麗之外,還少不了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頭面”。頭面指的就是旦角演員頭戴的各種頭飾,色彩多為紅、白、藍,包括大小五十多件、成對兒或單件的飾品組成的一整套。頭面可單件使用,也可成套使用,要結合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搭配使用。頭面大致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點翠頭面,采用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制作,工藝精良,多為藍靛色,取翠鳥脖頸羽毛拼接鑲嵌在金屬底胎上。翠鳥羽毛自然的光澤和紋理在舞臺燈光下可顯現出深淺不一的藍色,極其奢華,因此價格昂貴。翠鳥現為國家保護動物,禁止獵殺,點翠頭面現在市面上已經比較少見,現多使用它的替代品“點綢頭面”。第二類是水鉆頭面,它分為雙光和單光兩種,雙光質量上乘,一般采用捷克鉆,鑲嵌固定在底胎上,在舞臺上使用時可以和真鉆相媲美,相當閃亮耀眼;單光則比雙光在材質和光澤上略差。第三類是銀頭面,多銅胎質,鍍銀,呈圓球狀,單個或成串兒使用,一般多用于貧窮婦女形象。第四類是電光片類,顏色豐富、價格低廉,質量、光澤、舞臺效果和前幾種無法比擬,現已基本不再使用而退出舞臺。中國戲曲曾受到西方戲劇觀念和話劇藝術的影響,但戲曲保持了它的本體和傳統,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很多有價值的嘗試和創新,大大豐富了戲曲舞臺表演藝術。我們常說“創造是藝術修養的成果”,只有不斷提高戲曲藝術的舞臺表現力,才能使戲曲藝術有承有傳、創新發展,使其依舊保持中國古典藝術之美。這一點在戲曲人物的妝容上同樣如此。戲曲妝容也將伴隨著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而不斷創新,為戲曲藝術錦上添花、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2]王德榮.中國京劇藝術人物造型[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1999.
[3]李孟明.臉譜流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4]龔和德.京劇說匯[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
作者:付建華 單位: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神廟戲臺功能分析
- 下一篇: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