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兼論鄧小平對解放政治思想的歷史性貢獻
時間:2022-06-06 12:40:00
導語:解放思想,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兼論鄧小平對解放政治思想的歷史性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0年,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的報告中,尖銳地提出了“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問題,并在十六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世紀不可回避的時代性課題,關乎社會主義政治思想的解放。在這一問題上,鄧小平有著歷史性的貢獻。
一、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的曲折的歷程充分表明:不能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就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
(一)從辯證否定到辯證肯定:對資本主義認識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態度是辯證的否定。他們首先是客觀地指出了資產階級曾經的革命性和資本主義制度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肯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社會生產潛力的激發作用;他們更無情地鞭撻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接露了資本主義無可辯駁的歷史歸宿: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馬克思、恩格斯客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得出了科學結論。
列寧在蘇聯建國伊始,依據馬恩設想,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嘗試——這是對資本主義的根本否定,蘇聯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列寧及時糾正錯誤,重新審視資本主義,提出了新經濟政策。他主張:在落后的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不是簡單地摒棄資本主義,而應善于學習、借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一切有用的東西。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無疑是對對資本主義合理因素和進步因素的充分肯定,是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一次極為有益的嘗試。這同樣是一個辯證否定的過程。
遺憾的是,自從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峙以來,出于意識形態對立的需要,傳統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態度一直是:否定,從辯證的否定發展到全盤否定,致力于揭露和鞭撻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與罪惡,幾乎摒棄了積極、合理、進步因素。更為遺憾的是,這一段對峙成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高峰,卻最終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逐步衰落,乃至蘇東巨變。嚴峻的事實,要求每一個社會主義者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不僅要反思自身,還要反思對手;不僅要反思社會主義,更要反思資本主義:單從意識形態出發,從對立面斗爭的需要出發,而不正視現實和事實,盲目夸大資本主義的腐朽和沒落,全盤否定資本主義,從理論上、思想上和實踐上,有百害而無一利。正是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嚴重脫節,使人們的思想從盲從盲信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全面懷疑、否定社會主義,導致了八十年代幾乎波及了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泛濫。教訓是深刻的。
鄧小平汲取了教訓。他以一個“實事求是”派的坦蕩胸襟和政治家的宏疇大略,逐步擺脫了意識形態劃界和社會主義至上的態度,提出“觀察國家關系問題不是看社會制度”,[1](p168)要“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1](P330),為了使社會主義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p373)小平沒有簡單、抽象的否定資本主義,而是一方面尊重別國依據歷史和現實做出的選擇,一方面擷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精華點為我作用。他一再強調:“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1](p318),“更不應該要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采取中國的模式。”[2](P318)“我們也決不能對人家發號施令。這應該成為一條重要原則?!盵1](p319)綜觀小平的思想,他對資本主義的態度是客觀的,甚至可以說是超然的:他不僅做到了結合我國實際看待社會主義,還做到了結合他國實際看待資本主義,他對資本主義是辯證的肯定多于否定。從辯證的否定到辯證的肯定,這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人對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極大發展和突破,是中國當代政治思想解放的先聲。正是超出了傳統政治思想的拘囿,中國的歷史才有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篇華章。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建設政治文明,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边@觀念本身就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證肯定,是小平政治思想解放的進一步延伸。
(二)形式上的倒退,思想上的前進
借鑒資本主義的某些因素,是倒退還是前進?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社會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政治思想的發展。
“新經濟政策”實行后,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即商品活動活躍起來,貨幣和價值規律重新發揮作用。于是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現象。[3]中國改革面臨的非議和責難更為龐雜,農村改革之初,社會上出現了“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退倒解放前”的抱怨;興辦特區,有人發出“只有那面旗子還是紅色”的悲嘆;“建立社會主義是市場經濟體制”剛一提出,北大教授解萬英就憤然躍樓,為傳統社會主義峋道……各種阻礙,均源于思想認識,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的傳統認識。這種認識,時時在阻礙著社會主義的改革和建設。
到底是倒退還是前進?列寧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是為了進,為了進必需退,不退就不能進。他提出還要進一步退卻,要退夠,“退到國家資本主義(租讓制)上去,退到合作制的資本主義上去,退到私人資本主義上去”[4](P514)。列寧實質上解答了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條件下出現資本主義因素的問題,結合小平的改革和建設思想,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形式上看,我們恢復了某些資本主義成分,允許了“先富”,允許剝削的存在,但實質是為了加快生產力的發展,讓資本主義成分在發展中自行消亡;是為了早日實現“共富”,最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這是列寧和鄧小平對實現共產主義的現實途徑的新探索,是從“左派幼稚病”和“極左”的思想路線回歸到實事求是的正軌,是客觀認識資本主義的新思路,是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次極大解放。
可惜,列寧去世后,傳統的政治思想意識占了上風,窒息了前蘇聯乃至整個社會主義陣營走上發展之路所必需的辯證思想。而從當代來看,中國雖然在小平的引導和推動下,完成了三次經濟思想的解放,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明顯深化,但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我們尚需進一步大膽探索。
二、進一步解放政治思想,重新認識資本主義
政治歷來是一個敏感的領域,解放政治思想,需要有極大的政治勇氣和創新精神,特別是如何認識資本主義,更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首先,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的要解放思想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5](P32-33)目前,從經濟、科技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我們這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要高的多;從社會狀況來看,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改良和改善,使生產關系提高了容納生產力的能力,階級和社會矛盾大大緩和;從科技發展來看,當代資本主義吸收和利用先進科技成果,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承認并正視這種現實,對于我們客觀公正地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的進步因素,最多可能、最大限度地引進西方先進的東西,發展社會主義,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認識兩種社會制度要解放思想。
要解放、提高對社會制度的認識,必須透徹分析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看法。小平同志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多次指出:中國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但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小平講“堅持社會主義”,永遠有一個前提“在中國”,一國兩制實施后,有多了一個前提“中國大陸”或“主體”,而不是在別的國家或地區。這里固然有不遠對別國指指畫畫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體現了小平的一個觀點:在當前情況下,社會制度沒有最好,只有適合。為什么這樣說?
1、小平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實行社會主義首先是歷史的選擇,是別無選擇的選擇。社會主義適合了中國的歷史國情
社會主義傳入中國的時候,正是在持各種信念、受各種思潮影響的中國人的各種救亡圖存的努力均告失敗,而社會主義恰恰在另一個東方農業大國——俄國的十月革命重大獲成功的時候。俄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中國很接近,自然對救國無門的中國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蘇聯剛剛建立,列寧就宣告取消了帝國主義沙俄對華的不平等條約,這一舉措與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中國的卑劣行徑大相徑庭,使中國人感受到:帝國主義是不允許中國發展的,而社會主義蘇聯才真正幫助中國。在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幫助和引導下,我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盵1](P206)
2、小平認為:中國只能實行社會主義,而不能實行別的主義。社會主義適合中國的現實國情
小平認為,“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1](P207)中國的最基本國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必然出現兩個后果,一個是經濟上必然“兩極分化”,“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的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1](P208)一個是政治上必然陷入軍閥割據,全面混亂。小平堅持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1](P311),社會主義適合中國的國情。而且,“如果十億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世界是個災難……十億人的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十億人的中國堅持和平政策……就可能對人類有比較大的貢獻。”[1](P158)
3、小平認為:各國的道路要依據各國歷史和國情現狀來選擇,社會主義能救中國,但不一定能救他國;資本主義不適合中國,但不一定不適合他國。
小平在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主張各國有各國的歷史條件和國情,考察制度好壞關鍵看各種制度在各個國家的實際效果,“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1](P213);在選擇什么樣的主義問題上,他同樣強調從各國實際出發。他對美國前總統卡特講:“我們不能搬你們的…不能從你們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就象我們“不應該要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采取中國的模式。”一樣。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非洲的很多國家非常欽佩小平領導下的中國,紛紛前來取經,表示要學習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小平對這個問題非常清醒,他認為社會主義救了中國,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國家。因此,他先后審慎地對喀麥隆總統比亞時說:“不要光喊社會主義的空洞口號……各國情況不同,政策也應該有區別”[1](P213);1988年對來訪的莫桑比克總統西薩諾說:“你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可否考慮現在不要急于搞社會主義……要緊緊抓住合乎自己的實際情況這一條……世界上的問題不可能都用一個模式解決?!盵1](P261)在一國兩制的問題上,小平認為:在港、澳、臺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適合港、澳、臺的歷史和現狀,適合繼續保持他們的穩定和繁榮的需要,同時意味深長的指出:一國兩制的政策長期不變,“五十年之后,更沒有變的必要?!盵1](P215)
4、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各有利弊,兩種社會制度要和平共處,取長補短,實現雙贏、共贏
小平講:“建設一個國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盵1](P260)這說明,他認為資本主義也有比社會主義優越的地方,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必須承認的是,這種“優越”并不僅僅局限于技術、管理經驗和物質基礎,就曾經說過,斯大林個人專權的錯誤在西方國家就不可能發生,這也是委婉地承認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某些先進性。鄧小平之所以堅決帶頭實行了領導干部退休制,建立了集體領導制度,也是汲取了兩種不同制度的國家在政治建設和國家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在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中和資本主義和平共處,互通經濟、政治、文化等更方面的有無,實現雙贏、供應,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外交的重要戰略思想。
三、對資本主義的重新認識必須和經濟發展的節奏合拍
經過三次經濟思想大解放,我國已經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同時并存的經濟制度,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剝削、下崗失業和貧富差距,如果不能從政治思想上引導人們正確、客觀的認識資本主義,就難以解釋我國現在大量存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因素的社會、經濟狀況,就難以澄清人們思想上的混亂,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就難以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和對待改革,就難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重大突破。國家必須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進一步解放政治思想,才能更好地領導人民,真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