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
時間:2022-04-17 02:40:00
導語:略論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鄧小平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對當前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和中國外交所作出的科學分析和判斷,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博大精深,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當今世界形勢和時代主題、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定位、中國外交的目標及外交政策與策略。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當代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
一、當今世界形勢和時代主題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局勢緩和,美蘇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日趨發展。對這一巨大變化,鄧小平似乎早有預見,從70年代末起,他就對當今世界的發展特點和趨勢作出過一系列精辟論述。
1.維護和平是有希望的。鄧小平針對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戰爭因素與和平力量的此消彼長的分析,在1977年12月作出了“可以爭取延緩戰爭爆發”(《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77頁)的判斷。1985年他進一步指出:“世界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增長。”“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
2.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通過對世界戰爭與和平問題的仔細觀察和冷靜思考,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題的論斷。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緬甸朋友時說:“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象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同上,第96頁)1985年他進一步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同上,第105頁)這一論斷不僅揭示了和平與發展之間的內在辯證關系,而且改變了過去認為的戰爭與革命是世界主題的認識。這是對當前國際局勢認識的新發展和新貢獻,同時也為中國制定正確的外交戰略和政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世界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鄧小平根據80年代后期美蘇關系由對抗轉向對話與合作、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等一系列重大變化,果斷作出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判斷。他指出:“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并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級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中的一個。”(同上,第353頁)這些論述明確提出三個觀點:兩極格局已經開始瓦解,并行將結束;目前世界處在新舊格局轉換之中;新格局的形成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但世界將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目前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的事實,充分驗證了鄧小平這一判斷的正確。
二、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定位
在全面分析國際局勢發展的基礎上,鄧小平明確指出了中國是多極世界中的一極。“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么樣也算一極。”(同上,第353頁)鄧小平把中國作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是有根據的,也是實事求是的。第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GDP已位列世界第7,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擁有較為強大的綜合國力的國家。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三,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保持著密切的團結和合作關系,在國際事務中主張正義,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擁護,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第四,中國是一個擁有12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聲望和作用也會不斷提高和增強。
鄧小平同時鄭重指出:“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所謂大國就是人多,土地面積大。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同上,第94頁)“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同上,第252頁)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小國的辯證定位,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的政治睿智。中國是大國,既肯定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中國應在世界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是小國,是發展中國家,這就要求我們在發揮國際作用時,必須看到綜合國力與其他大國相比仍有差距,處于弱勢,在對外關系中應該講究策略。鄧小平指出,中國要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就必須加快經濟建設,增強綜合國力。因為,“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和平力量、制約戰爭的力量的話,現在這個力量還小。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那時中國對于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肯定會起比較顯著的作用。”(同上,第105頁)鄧小平關于中國國際地位的論述,體現了實事求是,使中國的外交建立在現實國力的堅實基礎之上,有助于中國的外交目標與國力相統一。
三、中國的外交目標
鄧小平對中國的外交目標有許多論述。他在1980年1月初明確指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中國在80年代里要做的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1982年8月他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說:“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話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話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15頁)。1984年鄧小平在國慶35周年大會講話中又指出:“我國將長期實行對外開放,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建立、發展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關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0頁)1988年12月他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又說:“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上,第282頁)從上述談話中可以認定,鄧小平將中國外交目標規定為三個方面、五個內容。
第一方面,中國外交的總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創造一個有利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
第二方面,為了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首先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必須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當代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來自霸權主義。在冷戰時期,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以任何理由侵占別國領土,干涉別國內政,倡導建立國際反霸統一戰線。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總體趨向緩和,但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寧。鄧小平在1989年指出:“可能是一個冷戰結束了,另外兩個冷戰又已經開始。一個是針對整個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個是針對社會主義的。”(同上,第344頁)在這種國際形勢下,中國應該“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誰搞霸權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同上,第128頁)。其次,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是說,要改變少數大國主宰世界的局面,改變南北國家之間不平等的政治經濟關系。鄧小平明確主張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中國應該重視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
第三方面包括兩個目標。一是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與世界一切愿意和中國平等相待、友好合作的國家發展關系。鄧小平認為,實踐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最好方式。它能使各國友好相處,不會激化國際局勢。本著這一目標,中國在對外關系中不搞對抗、不干涉別國內政、也不稱霸,繼續與傳統友好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也努力與過去關系不太密切的或曾有過不和歷史的國家改善關系。二是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對外開放首先是對外經濟開放。鄧小平認為,“對外經濟開放,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個長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會變。”“即使是變,也只能變得更加開放。”(同上,第79頁)就對外經濟開放而言,不僅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資金和商品,而且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要正確迎接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挑戰,變壓力為動力,加速國內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改革,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促進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其次,中國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既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也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因此,中國希望能與各國求同存異、消除對抗、增加信任、和平共處,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發展彼此間友好合作關系。
四、中國外交政策和策略
為了實現中國外交的戰略目標,鄧小平在繼承、外交思想的同時,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局勢變化,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具體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原則。
1.總結以往外交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具有新的涵義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和維護和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都一直堅持的外交原則,但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內容。鄧小平倡導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堅持獨立自主。堅持獨立自主首先強調的是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主張各國一律平等,互不干涉內部事務。中國同別國發展關系決不以犧牲本國主權和利益為代價。在與各國相處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其次,中國奉行真正的不結盟,不依附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不與別國建立任何針對第三國的戰略關系或聯盟。再次,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而不是以意識形態為標準處理國際關系。第四,中國在決定任何國際問題立場時,不屈從任何外來勢力,而是根據該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和是否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獨立自主地作出自己的選擇。第五,提出各國黨之間應該本著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這四項原則的精神,正確發展相互間友好合作關系。
(2)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第一,爭取和平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第二,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與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第三,主張通過對話協商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問題,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第四,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2.根據國際局勢變化和維護國家利益出發,提出一系列外交策略方針。
(1)用“擱置主權,共同開發”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國際爭端。1984年2月,鄧小平認為:“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同上,第49頁),同年10月,鄧小平針對解決南沙群島和釣魚島問題時指出,“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世界上這類的國際爭端還不少。我們中國人是主張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同上,第87~88頁)
(2)國與國之間發展關系,不應糾纏歷史舊賬,而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從長遠的國家利益出發,發展友好合作關系。1989年5月,鄧小平會見戈爾巴喬夫時表示:過去中蘇兩黨、兩國關系曾有過一段曲折歷程,回顧和總結歷史是為了在更堅實的基礎上向前進。兩國關系關鍵是國家與國家要平等。鄧小平將此次中蘇高級會晤概括為八個字:結束過去,開辟未來,從而為中蘇恢復關系和以后中俄關系友好發展鋪平了道路。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雖是針對中蘇改善關系而言,但對其他過去曾有歷史恩怨國家之間改善關系有著普遍指導意義。
(3)面對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等重大國際風云變幻,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等策略方針。鄧小平告誡我們,在國際局勢劇烈變動的關頭,一不要驚慌失措,應該保持冷靜,仔細觀察國際局勢和力量對比的變化。二要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把國內的經濟建設搞上去,保持國內社會的穩定。三要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有步驟地調整我們的政策和策略,采用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利用和擴大對我們有利的國際因素,努力化解對中國不利的國際影響,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四不要隨便地去批評別國的事情、指責和譴責別人,別國的事情應由它們的人民自己去解決。中國應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增強綜合國力。五不要當頭,但要有所作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首先應該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其次是發揮與自己地位和力量相應的作用,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一系列正義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四個方面,既有各自獨立的豐富內容,又互相聯系,構成了一個具有嚴密內在邏輯關系的科學體系。鄧小平對世界形勢和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是他提出中國外交戰略的前提。在對世界發展正確認識的基礎上,他闡明了中國在當前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務,同時又針對中國面臨的不同國際問題,適時提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策略原則。我國20多年對外關系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國家安全環境的改善,充分證明了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無比正確。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仍然是中國在新的世紀正確判斷國際局勢發展,謀劃國際戰略,制定對外政策,開展積極外交活動的銳利思想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