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探微

時間:2022-04-17 04:51:00

導語: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探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探微

【關鍵詞】鄧小平/教育/經濟

【正文】

在社會的重大轉折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鄧小平為了社會主義祖國政治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了順利實現舊的計劃機制向新的市場經濟的轉變,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他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了精辟的闡述,這一系列極為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的經濟、政治、文化和體制等方方面面。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體系,作為鄧小平教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其深刻、豐富的內容,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有其理論發展的清晰線索,它使廣大干部群眾從過去一個時期盛行的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目標的勝利實現作了重要的思想、路線和政策準備,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與我國教育在新時期的實際條件相結合的結晶,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寶庫的豐富和發展,是發革和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制定教育戰略、方針、政策的思想理論基礎。鑒于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僅對鄧小平如何站在社會主義中國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教育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處的戰略位置,以及如何據此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等教育經濟思想作一粗淺探討。

一、教育的經濟戰略地位

鄧小平作為我們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以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和科學態度,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視野,把教育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范圍和宏觀戰略高度上,把教育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強調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另一方面強調教育按照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要求改革和發展教育,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教育的經濟功能

鄧小平肩負著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他根據國內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經濟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以及國際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關注并致力于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1〕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現實需要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新態勢,鄧小平做出了將工作重心由政治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抉擇。不僅如此,他還高瞻遠矚地洞察到一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是衡量社會經濟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主張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認為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關系到教育事業,而且關系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未來。他認為在實現“三步走”經濟發展宏偉目標的工程中要講戰略重點,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這一戰略重點“是關鍵”。〔2〕這是因為“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3〕。改革開放的中國要走向現代化,必須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改變過去把教育簡單歸屬于“上層建筑”,把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單單突顯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視教育經濟功能的態度和實踐。鄧小平敏銳地把握著這一時代的脈搏,在他的教育經濟思想中,對于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教育的經濟性、教育如何為經濟服務、如何依據經濟發展需求促進教育的發展等問題有許多非常精辟的論述。他不僅將教育的發展看作是百年大計,看作是一種基礎產業,看作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龍頭,他還旗幟鮮明地主張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來。

即使在教育的政治屬性方面,鄧小平也從經濟的角度論述其存在的意義。他說:“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為人的勞動能力中既有技術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說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為之而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5〕我們的社會主義教育要體現時代特色,滿足現實需要,就要在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的同時,確立建設者的社會主義信念,不僅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還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對內服務于社會主義的安定團結,對外增強我們抵制“和平演變”、“西化”和“分化”的能力,從而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保駕護航、鳴鑼開道,這是教育與經濟建設互動發展的又一結合點。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已進入以改革開放為中心的新時代,教育具有的政治屬性已經不能脫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建設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是對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加強和深化。

(二)人力資源開發是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動力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現代化建設發展動力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行了深刻的論述。鄧小平地指出:“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影響了發展,還要再耽誤二十年,后果不堪設想。”〔6〕近一二十年來,世界高科技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為了使整個國家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必須搞好科技,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步伐。鄧小平簡明扼要地指出:“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7〕他還指出:“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8〕而“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9〕。顯然,鄧小平把教育看作是傳播和發展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看作是培養和輸送各種科技人才的園地,看作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結合起來的紐帶,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如果說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是目的,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是途徑,科學技術是關鍵,人才是一切實踐活動的主體的話,那么,教育則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離不開教育,這就是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一條清晰的思路。

1984年10月,鄧小平在談到經濟體制改革問題時指出:“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0〕人口眾多是我們的國情,如果人口素質高,便是最寶貴的財富,否則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變包袱為財富?只有依靠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他說:“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11〕我國是“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目標“就有把握達到”。〔12〕因此,不能將工作重點的轉移單純地看作只轉到經濟建設上,還應轉到教育上。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不是已經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嗎?這個重點,本來就應當包括教育。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點就是沒有轉移好,或者說轉移得不完全”,“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13〕

在鄧小平教育經濟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二大將教育和科學確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黨的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培養大批人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黨的十五大再次強調:“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14〕

二、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經濟快速穩步發展

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論闡釋和邏輯推理,而是為了解決整個改革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求真務實、精辟實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與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實現經濟增長、教育進步的良性循環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教育必須與經濟密切配合,教育事業在發展計劃、規模、速度以及人才質量上要力求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包括適應經濟對教育超前的要求。早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指出:“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15〕,“我們的國民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我們培養訓練專門家和勞動后備軍,也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周密的計劃。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16〕

他還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賦予了新的內容,發展了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在提倡和論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時,鄧小平糾正了時期把生產勞動簡單地理解為具體的體力勞動和改造思想大熔爐的錯誤思想,也糾正了后“一朝被蛇咬”而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完全否定的錯誤思想。他明確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7〕顯然,鄧小平認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是新時期培養合格建設人才的需要,生產勞動不再是片面的體力勞動項目,而是泛指社會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鄧小平還強調說:“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使教育事業的計劃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制訂教育規劃應該與國家的勞動計劃結合起來,切實考慮勞動就業發展的需要。”〔18〕也就是說,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講方向、講策略、講科學,要與國民經濟的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相適應,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精神實質,避免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相脫節,培養和造就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提高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國家勞動經濟的實際需要。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站在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力的角度,提出了教育適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以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在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上,放在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的結合上。不僅教育“生產”出來的人才要與國民經濟建設相結合,教育自身也要根據勞動就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這為如何“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指明了“根本途徑”,〔19〕為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使學生所學知識與將來進入社會所要從事的職業相適應,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鄧小平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教育,著力構建一個面向市場、面向產業結構調整、面向經濟發展態勢,能主動應變的,能適應時代潮流提供合格的社會生產工作者的教育系統。教育只有與科技含量極高的社會化大生產相結合,由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動向引導教育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適者生存。正如鄧小平引用列寧關于生產勞動的論述所指出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20〕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了輝煌成就,為各行各業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上千萬專門人才,為21世紀國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來,地方政府繼續推進城鄉教育的綜合改革,對當地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在城區積極進行社區教育試點,探索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城市教育管理新體制;在農村繼續實施“燎原計劃”,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各方面需要。教育系統自身也在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各部門的積極性,促進教育與經濟更加緊密地結合。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保障教育投入,促進教育自身健康持續發展

教育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教育具有的收益滯后性和投資長期性的特點,使教育與經濟的關系顯得復雜而微妙。一方面,教育對于經濟的增長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成果要投入到教育中去,增加教育經費是搞好教育的基本保障。解決教育經費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經濟。然而,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教育的投資比例如何把握仍是一個必須給予重視的問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教育投入長期以來嚴重不足。鄧小平非常重視這一問題,一再提出要增加教育投入。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現在國家還很困難,有些實際問題一下子還解決不了。我個人認為,科研、教育經費應該增中。”〔21〕1980年,他在對比了我國與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之后指出:“總之,我們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衛的費用不可……無論如何要逐年加重這方面,否則現代化就化不了。”〔22〕在鄧小平的倡導下,我國“六五”期間教科文衛費在國家財政支出總額中的比例由“五五”期間的11%提高到15.9%,并提出今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還要逐步增加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開支的目標。

根據鄧小平的一系列指示,《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發展教育事業不增加投入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撥款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對教育經費作了專門規定:“增加教育投資是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面和個人都要努力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明確規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步提高。”

今天,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使得所有的經濟行為不得不依賴于知識的存在,知識成為創造財富的最基本生產要素,而教育作為生產和再生產知識的社會部門,將越來越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前進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因此,社會主義的中國要想實現經濟上的騰飛,要想在未來世界經濟技術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認真落實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戰略思想。一切有遠見的領導都應該向鄧小平所說的那樣:“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22〕。這就提醒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認識教育的作用,從思想上根本解決對教育地位的認識問題,站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思考教育問題,打破只有物質生產部門才是經濟建設組成部分的傳統觀點,從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高度重新認識教育的生產性,把教育看作是有巨大經濟收益的投資行為,把教育看作是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極大地提高落實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問題,主動積極地抓好教育綜合改革,這對于我國教育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貫徹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實踐意義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首要的、基本的問題,就是確立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形成教育必須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當前教育界對教育在經濟改革中的方向和出路仍然存在著模糊認識和畏難情緒,在教育改革和發展實踐中還存在很多疑惑、觀望或裹足不前的現象。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等、靠、要”思想觀念沒有得到徹底轉變,安于現狀、平均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機制仍起著慣性作用,教育面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法則,無論從思想觀念上還是機制上都顯得不太適應。從教育的外部環境看,仍然有少數領導對教育的重視不夠,沒有意識到教育是最基礎的產業。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須繼續用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武裝頭腦,深入學習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理論和精神實質,促進思想觀念的全面轉變。堅持鄧小平關于教育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按照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發展教育的教育經濟思想,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結合實際,敢為人先,勇于突破,大膽創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

在思想觀念全面轉變的基礎上,必須以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為指針,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為契機,設計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發展方案。我們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靈活高效的教育內部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學校的社會功能,使其肩負起知識創新、技術推廣、創建知識型產業等多重功能;大力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大搞科技和大力興辦產業,大力推進科教興國,走上教育與經濟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依據經濟發展需要,創建各級各類的新型特色學校;緊密結合經濟發展實際,不斷調整、改造和優化教育結構,優化課程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銷對路人才;抓住機遇,積極探索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辦學新機制;堅持質量與效益第一的經濟觀念,加快教育發展的步伐。

總之,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視角和內涵作為鄧小平教育理論的重要和有機組成部分,是鄧小平根據國內外經濟建設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從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教育的科學總結和理論升華,是從歷史事實和歷史發展進程中作出的確切結論,它開啟了教育思想解放的先河,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社會主義教育的內涵及其本質,它為解決教育與經濟發展互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了方向、開辟了道路。只有認真學習和運用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有長足的發展,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社會主義教育,才能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供內在動力,讓我們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為指導,把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參考文獻】

〔1〕〔2〕〔5〕〔6〕〔10〕〔11〕〔12〕〔13〕〔2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9,190,274-275,92,380,120,121,275.

〔3〕〔7〕〔8〕〔9〕〔17〕〔18〕〔21〕〔2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8,40,88,95,107,107-108,250,57.

〔4〕〔15〕〔16〕〔19〕〔20〕鄧小平文選(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0,104,105,104,104.

〔14〕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