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本質主義視角看鄧小平理論的當代性
時間:2022-08-30 03:28:00
導語:從反本質主義視角看鄧小平理論的當代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一般的理解認為,解放思想是在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特殊語境中提出的,然而,這種理解容易造成許多困惑。立足于后現代知識語境中的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可以解構和超越這一傳統理解中存在的現實困境,并獲得全新的、深層次的認識,從而證明:鄧小平理論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摘要題】學術探索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反本質主義/解構超越
【正文】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這已成為理論界的共識。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如何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的?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哲學意義應當如何把握?借助于后現代知識語境,尤其是借助于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我們可能會對這個問題產生新的認識。
傳統解釋的困境和反本質主義的解構
20世紀以來,由于傳統本質主義的缺憾日益暴露,一些通常被稱為反本質主義者的哲學家如維特根斯坦、波普、德里達、羅蒂等人,把“本質”問題當作偽哲學命題予以批判,不斷地對傳統的哲學觀進行抨擊,從而形成了一種反本質主義理論。反本質主義是針對本質主義而言的。所謂本質主義,是一種先驗設定對象的本質,然后用此種本質來解釋對象的存在和發展的思維模式。本質主義堅持現象與本質的二元對立,認為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變化無常的多樣性,發現普遍的和共同的東西,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并且認為,一經認識事物的本質,現象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是要抓住本質。本質主義的認識走向極端,往往把本質凝固化、永恒化。反本質主義則認為:第一,既然我們是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的,那么,現象無疑比本質更重要,甚至可以說,現象比本質更“本質”,我們必須始終關注現象的變化,而不能借本質之名漠視現象;第二,本質是多重的,而非唯一的,從不同的視角入手,會獲得對本質的不同認識;第三,本質是變化的,而非僵固的。簡言之,本質主義堅持二元邏輯的深度模式,而反本質主義則志在解構一切形式的二元對立,拋棄深度模式。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社會理論的視角越來越豐富。著眼于反本質主義思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更深地理解作為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思想基礎。對此,傳統的理解認為就是要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特點是從概念出發,從書本出發,從某種固定的模式出發,漠視社會實踐的發展和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基于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立場,我們之所以必須解放思想,原因就在于:第一,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的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第二,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前者基于認識世界的角度提示我們,世界在發展,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后者則從改造世界的角度提示我們,沒有既定的道路,我們只能在摸索中前進。
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但若把解放思想的意義僅僅歸結為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則無法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從理論角度講,堅持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人并不一般地否認事物的變化發展,他們只不過是堅持事物的本質沒有變化而已。例如,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種種變化、甚至重大變化,但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因此,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本本”毋庸置疑。第二,從實踐角度講,在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中,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人們都在強調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然而,卻又不斷出現從本本出發而不是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的現象。例如,曾寫過《反對本本主義》的著名篇章,而且,他也正是在與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斗爭中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卻始終囿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的設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三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以至于釀成晚年的重大失誤。再如,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姓“資”姓“社”的爭論此起彼伏,那些指責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為姓“資”的論據,大都是來自“本本”。可見,僅僅從反對本本主義的視角出發,似乎很難解釋本本主義何以屢禁不絕。再者,僅僅從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出發,也不可能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模式做出直接的闡釋。
對于上述困境,我們完全可以另辟蹊徑,換一種視角來思考。就以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來說,當我們立足于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時,便可以發現,解放思想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它解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二元對立,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對于這種二元對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把社會主義看作資本主義的“他者”。作為晚于資本主義出現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要界定自己,勢必要與資本主義相對照,要在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中認識自己、界定自己。因此,社會主義需要把資本主義“本質化”,即“想像”出、“制造”出一種純粹的資本主義狀態的存在,把資本主義界定為自己的“他者”,然后通過“他者”的眼光來定位社會主義的本質,把社會主義“本質化”。在這種先驗的本質認識的統攝下,傳統的社會主義始終把與資本主義的對立放在首位,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是否與資本主義劃清了界限。所以,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的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其次,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社會主義是一種“普遍主義”的觀念。資本主義無疑是一種普遍主義邏輯的產物,它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力圖把自己推行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反題”,同樣秉承的是一種普遍主義邏輯,也試圖把自己推行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由此,才會有“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樣偏激的觀念。
再次,由于歷史的原因,社會主義長期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十月革命是在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的。換言之,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處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邊緣。作為邊緣,一方面,它不斷受到中心的排斥和威脅;另一方面,它也不斷地防范并消解著中心。在這樣的雙重運動中,為了避免被資本主義所同化,社會主義常常不得不以一種與資本主義截然對立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發展自己,不得不強化自己的“本質”。
應當肯定,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二元對立,作為一種認知模式,是認識與自我認識的現實需要。沒有這種二元對立,社會主義就無法認識自己。作為一種既定狀況,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而且,這種二元對立與其說是社會主義造成的,不如說是資本主義促成的,歸根結底,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全球政治格局的表征。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二元對立的歷史必然和合理性,與其說是“事實”的必然性,毋寧說是“話語”的必然性,與其說是“事實”的合理性,毋寧說是“話語”的合理性。據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