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鄧小平理論 推進發展和創新
時間:2022-08-30 03:36:00
導語:學習鄧小平理論 推進發展和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季黨校班第二單元學習體會
“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兩個相互聯系著的基本問題。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建設新社會、實現自己歷史使命的科學體系。
正如同志一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第一代杰出的領導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建立了思想,指導全國人民開拓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鄧小平同志作為當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世界歷史發展的新時代,在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考察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在指導改革開放的革命實踐中逐步建立了鄧小平理論,從而全面、創新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關鍵就在于高舉了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選擇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鄧小平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一、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產生嚴重挫折,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二、世界形勢從戰爭與對抗變為和平與發展,發展成為核心問題;三、科學技術以前人難以想象的速度一日千里地向前發展,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鄧小平理論正是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了正確地分析,做出了創新性的科學判斷。
從1982年以后,鄧小平根據實踐發展不斷在理論上創新,講老祖宗沒講過的新話,全面系統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特點就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所包涵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創新。
曾說過,我們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建立優越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就是要為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同志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領導我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他有良好的愿望,但晚年越來越偏重于生產關系的“完美”構筑,在農村建立一大二公的“”,在城鎮各行業推行自給自足的“小社會”,帶有一定的小農經濟和平均主義的烙印,脫離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文化的實際需求。縱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迄今為止,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制度,從未染指過西方,而一直駐足于東方的落后國度。十月革命發生80年來,東方社會主義實踐既有耀眼的輝煌,也曾折戟沉沙。冷靜思索后可以感悟到,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至關重要,有決定性的意義。前蘇聯和東歐長期超初級階段運行,造成社會主義事業萎靡滑坡,直至解體劇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也一再背離初級階段的國情,社會主義裹步不前,人民生活水平較低。而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關鍵就在于克服了那些超越初級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選擇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經驗雄辯地證明,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很大程度上系于對初級階段的認同,承不承認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就大不一樣。
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與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相適應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以中國現實生產力水平為基點,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能是建立在這種生產力水平之上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原理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它的直接結論就是要改革那些同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把生產力從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參與國際競爭等基本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石。鄧小平認為,發展問題是當代世界的核心問題,發展生產力,不僅是社會革命的前提,也是社會革命的任務。鄧小平曾說過,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搞生產,不能不搞科學技術。馬克思、恩格斯早在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革命綱領《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他們的學說中,始終把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當作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同時指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面臨的任務和使命就是逐漸建立適應生產和流通的合理的社會制度,最大限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
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常識。現實中國的社會主義還遠遠沒有達到比較發達的水平,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因此,擺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始終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以整個民族的發展和經濟繁榮作為廣大勞動者利益的保障。就是要求我們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使我們黨馬列主義思想的理論順利發展;要求我們各級黨委和所有黨支部按照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綱領,加強和改進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執政為民;要求我們黨員和群眾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開動腦筋,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單位、本崗位的工作。
鄧小平曾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認識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和實踐準則。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樣要靠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最注重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樣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也提出:“我們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和方向。至于實現理想、方向的具體途徑和方法,一定要從現實出發。而現實是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的這種特征,要求我們的思想、認識、觀念,要跟上世界發展變化的步伐,要求我們在方法上有充分的靈活性,不能有一點僵化和保守。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是辯證的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理論的第二個偉大創新就是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也不全是計劃,資本主義也不全是市場,可以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這正是繼承并且發展了列寧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項重要貢獻。鄧小平說:“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在現有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利用價值規律和國家宏觀調控措施,搞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效途徑。
鄧小平理論的第三個偉大創新是在新時代的條件下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新的概括,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這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即生產剩余價值有根本區別。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同發展,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實際水平的。
總之,鄧小平理論是指引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前進的偉大旗幟。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主題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都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創新精神。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創新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呼喚創新精神。同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踐證明,只要不斷高舉旗幟,始終做到與時俱進,就能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不斷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