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的豐富與發展

時間:2022-12-05 05:00:00

導語:唯物史觀的豐富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唯物史觀的豐富與發展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早在1921年初,同志就明確提出:“唯物史觀是吾黨的哲學根據”。80多年來,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新的歷史條件要求我們黨創造性地將唯物史觀運用于黨的建設,觀察、分析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全面推進黨建理論的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適應這一需要提出的,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豐富發展了唯物史觀。

一、同志關于“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認識”的思想,以對這三大規律相互作用機制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主體的構成與特點的揭示,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的原理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界的發展一樣,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又是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社會發展規律只能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并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表現和起作用。社會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律。這表明,社會發展的過程是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合規律性)與歷史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同志“七一”講話中關于“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認識”的思想,從兩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這一原理。

其一,深化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唯物史觀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分為普遍規律、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其中普遍規律和一般規律是唯物史觀研究的對象。同志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與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相聯系,一方面進一步揭示了普遍規律和一般規律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機制,另一方面,揭示了特殊規律與普遍規律、一般規律的內在關聯。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但是,社會主義社會畢竟不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必須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一般規律。惟有深刻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惟有正確認識和理解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關聯,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和避免出現人為地否定或任意地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失誤。

其二,將歷史主體的能動性具體化了。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歷史主體的能動性主要表現為人民群眾的選擇性和目的性。同志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與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相聯系,進一步揭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歷史主體的構成與特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體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根據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的自覺選擇,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強大動力,就來源于這種歷史主體的主體意識。

二、同志關于“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思想,以對我們黨與工人階級、人民群眾的新型關系的揭示,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階級、政黨與群眾關系的原理

在某種意義上說,唯物史觀就是群眾史觀。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人民群眾,分為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而政黨則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和集團利益的政治組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是我們黨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關于“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思想,揭示了我們黨與工人階級、人民群眾的新型關系。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必須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這是黨的先進性的階級基礎。同時,要根據工人階級的隊伍、素質及其先進性的發展變化,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要根據我國社會階層的新變化及其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將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不斷增強黨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我們黨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同志揭示的我們黨與工人階級、人民群眾的這種新型關系,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階級、政黨與群眾關系的原理。其突出的貢獻是在客觀地考察、分析和把握我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發生的新變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以下三個判斷標準:一是判斷“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標準。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當然要看它的成員是不是來自工人階級,但同時“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吸收新黨員的標準。“能否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是否符合黨員條件,是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三是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標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標準,不在于他們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么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這三個標準,從理論上解決了如何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與廣泛代表性的問題,為使我們黨始終成為“兩個先鋒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同志關于“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以對社會主義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關系的揭示,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唯物史觀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最高目標。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構成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前提和現實基礎。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關于“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關系,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第一,明確提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要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發展在內的全新發展觀。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它不但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且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本目的就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必要的物質文化條件;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離開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的發展,都將失去意義。

第二,明確提出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正確途徑和現實選擇。其基本要求是:在經濟上,要盡快地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并不斷向更高水平前進;在政治上,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在文化上,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在人與自然關系上,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

第三,明確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全面發展的社會,客觀上要求全面發展的人來建設。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全面發展的社會,也必將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社會的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

四、同志關于“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具體化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總是受到社會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在我國,人民群眾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全面闡述的關于“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的重要思想,旨在革除制約人民群眾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積極性充分發揮的障礙,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提供強大的動力,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原理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具體化。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和環節,為人民群眾決定作用的充分發揮創造良好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要根據實踐和時代的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進行文化創新,為人民群眾決定作用的充分發揮創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條件;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為人民群眾決定作用的發揮提供強大的動力。

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既是當代中國的唯物史觀,又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二者實現了高度的統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思考和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根本問題的重大理論成果。它“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緊密結合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最新發展和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的實際,緊密結合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緊密結合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狀況發生的新情況新變化”(《論“三個代表”》第26頁),抓住“正確認識和處理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和調整完善生產關系,根據經濟基礎的發展自覺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筑中不相適應的部分”(《論“三個代表”》第20頁)這一根本,揭示了“堅持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論斷,通過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論“三個代表”》第75頁)這一唯物史觀的真諦,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

作為當代中國的唯物史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將具體化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表現為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同志關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和“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論“三個代表”》第161頁)等論斷,是這種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理論概括;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全面體現和貫徹了“三個代表”的要求,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化和實踐特征。其次表現為全體黨員、特別是黨的干部的價值觀,使之成為他們日常工作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真正懂得我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正確地運用手中的權力,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核心的是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刻把人民的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論“三個代表”》第104-110頁)今年2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同志再次重申了這種價值觀。他強調: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