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基礎

時間:2022-04-23 11:20:00

導語: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基礎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時代的產物、實踐的產物。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深刻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基礎,對于我們準確地把握這一理論的科學性,深刻認識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更加自覺地運用這一理論指導全黨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全面性,這就決定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鄧小平理論的堅持和發展是整體性的。同志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發生嚴重政治風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面臨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當時,擺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前的,就是一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前進的歷史性課題。鄧小平同志向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政治交待,既強調了“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干下去,堅定不移地干下去”,又強調“這個黨該抓了”。也就是說,無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客體方面,還是在領導這個偉大事業的主體方面,都必須回答時代的挑戰。遵循這一囑托,13年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僅戰勝了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鞏固、祖國統一以及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政治風險,成功地抵御亞洲金融風波對我國的嚴重沖擊,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戰勝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13年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成為全黨理論創新的總概括。

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開拓性、探索性,這就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伴隨著思想解放的進程。13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關系的調整,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黨的自身建設,從深度上講,都是前所未有的。就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言,從同志1989年9月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我們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針,到1997年提出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并經八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把依法治國作為一個根本方針確立起來,如今我們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13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所經歷的變革實在是太深刻了。因此,同志一再強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要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其中,理論創新是前提,是關鍵。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其他創新。新的實踐呼喚著新的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鮮明的創新品格,這首先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前無古人的嶄新實踐的開拓性、探索性所決定的。

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也是尊重群眾創造,集中全黨智慧的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群眾參與的偉大事業,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主體是群眾,是廣大黨員和干部。同志指出:“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既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過程,也是實踐群眾路線的過程。同志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加以抽象和升華,注重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吸取養分。同志提出的“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要求“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等新思想、新論斷都是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準確把握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深刻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在充分吸取思想理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正因為這些思想的提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因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很高的自覺性,這就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理論性。13年來的實踐不是一種盲目的實踐,而是一種有著明確的實踐目的、明確的理論指導,并在實踐中自覺總結經驗、摸索規律的實踐過程,因而是一種自覺的實踐、能動的實踐。同志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同志為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作了大量的工作,推動在全黨興起了學習鄧小平理論的新高潮。在全黨普遍開展的“三講”教育中,同志系統思考和總結了10年來的工作實踐和基本經驗,為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總結13年來的基本經驗奠定了基礎。而黨的十六大總結的13年的基本經驗,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執政黨建設乃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隨著實踐的深入一步步深化了。因而,“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過程,正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自覺實踐,努力探索,不斷總結,并逐步通過量的積累而達到質的飛躍的歷史過程。

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繼承性、連續性,這就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思想、鄧小平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13年來的偉大探索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過程,它既是對150多年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實踐經驗及教訓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我們黨80多年來歷史經驗的抽象和升華,更是對鄧小平同志開辟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和發展。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統一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承載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尋求自身解放而進行的不懈斗爭,特別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盡探索和艱辛實踐。正因為它有著極其豐厚的歷史和現實的實踐基礎,因而才厚積薄發,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表現出我們黨在理論的自覺性和實踐的主動性上達到的新高度,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1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開放性,它不囿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直接實踐,而是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及各國政黨建設的經驗教訓,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這就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有現實實踐的基礎,更有歷史實踐的支撐,不僅有直接實踐基礎上的認識升華,也有間接實踐基礎上的深刻思考,蘊含了極為豐厚的歷史經驗。同志要求全黨要正確認識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特別要注重總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從號稱“百年老店”的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的喪失政權,到中外歷史上古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興衰,以及秦王朝、隋王朝的二世而亡,號稱“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封建王朝由輝煌走向沒落等,都在同志理論思考的視野之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眼于未來新的實踐與發展,認為實踐是沒有止境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是一個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而又永遠沒有完結的歷史過程和認識過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源于實踐,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新的實踐,形成新的認識,實現認識上的不斷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發展的、前進的。它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必將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