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戰略任務 壯闊的歷史征程——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時間:2022-04-23 04:48:00

導語:重大的戰略任務 壯闊的歷史征程——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大的戰略任務 壯闊的歷史征程——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偉大實踐。

歷史將記住這一刻:2月1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清晰勾畫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壯美前景,為我們正確認識、全面把握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

這篇重要講話,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這篇重要講話為標志,我國全面展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征程。

(二)新世紀新階段,人心思變革、思穩定,人們盼發展、盼和諧。老百姓說,和諧社會意味著幼有所護,老有所養,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社會安定。社區工作者說,和諧社會意味著良好的社會風尚,溫馨的人際情感,優美的自然環境,戶戶安居樂業,家家親情融融。理論工作者說,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始于初級階段,又高于初級階段,是結構合理、行為規范、運籌得當的社會,是改革配套、發展協調、穩定持續的社會。

(三)古往今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一直把實現社會的平等、安定、和諧作為美好追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字最早見之于金文,有關“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蹲髠鳌穼懙溃骸鞍四曛?,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敝T子百家爭論不休,但對“和諧”卻都心向往之。從孔子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愛”、“愛無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達了社會和諧的主張。熱愛和平、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在西方思想史上,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整個天是一個和諧”、柏拉圖的“理想國”,到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的“全世界和諧”、歐文“新和諧公社”,都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美好社會的憧憬。

(四)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

80多年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了建設一個民主、自由、公正的社會。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以、鄧小平和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發展是最好的繼承。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系統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強調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作風和品格,表明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視現實、面向未來的勇氣和智慧,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指導思想注入了新的內涵,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全黨全國人民繼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五)音律和諧,令人身心愉悅;社會和諧,成就千秋偉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

我國既面臨著“黃金發展期”,又面臨著“矛盾凸顯期”。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而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不當而陷入發展陷阱的失敗教訓。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任務更為艱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可能更復雜、更突出。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于深刻復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政治格局處于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我國既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又面臨著敵對勢力實施西化、分化政治圖謀的壓力。

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和壓力共生。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六)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這六條基本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

這六條基本特征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治國理想,又是治國實踐;既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又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

(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有機統一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屬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范疇,兩者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它們是相互包含、相輔相成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地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后,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斗。

(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也是有機統一的。

這四個方面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而和諧社會建設可以為“三大文明”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條件。

重要的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得我們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總體戰略日益豐富、日臻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九)有目標就要有奮斗,要奮斗就須有遵循?!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的先進性落實到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有利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只有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落實到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進全社會創造活力的持續迸發,促進各種利益關系的妥善協調,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有效實現,進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等方面促進社會發展、社會建設、社會治理,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關系、社會狀態方面反映和檢驗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成效,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更建不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失衡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失衡更建不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一定要在發展中注意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一)藍天,碧水,青山,綠地……是現代人時刻向往的夢中家園;石油,煤炭,森林,淡水……是現代經濟發展須臾不可離開的重要資源。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質上就是一條超越傳統工業化道路,追求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它新就新在一個“和”字上。對外是和平發展,而不是靠武力擴張去掠奪別國資源;對內是和諧發展,而不是靠拼消耗去搞掠奪式經營。要切實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加快發展,更要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倡綠色消費,增強環境意識”,這些體現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的積極探索,正在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動實踐。只要我們持之以恒,扎實推進,年年有進步,幾年一大步,就一定能夠不斷推動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開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天地。

(十二)和諧呼喚改革,改革促進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變改革方向,而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毅力,銳意改革、勇于攻堅,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不斷克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體制弊端。要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從而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秩序相協調的社會秩序。要緊緊抓住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理順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發展這“四個著力點”,并把它們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力爭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

(十三)和諧需要穩定,穩定保證和諧。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當今世界很不平靜,會有這樣那樣的磨擦;國內改革發展不會一帆風順,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什么時候都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要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要堅決按政策辦事,堅決依法辦事,堅決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把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內部,解決在萌芽狀態。

經濟發展、改革深化、社會穩定,我們國家的大好局面就能不斷鞏固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有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障。

(十四)和諧出自公平,和諧有賴正義。維護與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環節。

不公平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發展的同時,必須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逐步做到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差別、沒有矛盾的社會。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相對的、具體的,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一定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注意教育和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改革發展中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變化,正確認識與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十五)和諧孕育生機,和諧需要活力。只有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全社會一切積極因素,煥發蓬勃生機,激發創造活力,促進社會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和諧包含多樣性、創造性,和諧不能純而又純、不是死水一潭。“四個尊重”方針強調的主要是活力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努力形成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大力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都得到承認、尊重和保護,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這“四個公平”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四個尊重”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方針。“四個公平”的指向是公平,“四個尊重”的核心是效率。促進“四個公平”,貫徹“四個尊重”,統一于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這一關系的實踐過程之中。這兩個方面抓好了,必將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十六)和諧環境,人人共享;構建和諧,人人有責。

和諧,關鍵在全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和諧,有賴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每個共產黨員都應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心系群眾、服務群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保持和體現黨員先進性。

和諧,取決于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每個公民都應自覺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積極踐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值得重視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種種不和諧的因素。環境污染影響和諧,愚昧落后妨礙和諧,違法亂紀銷蝕和諧,貪污腐敗破壞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我們要大力弘揚正氣,堅決抵制歪風,敢于和善于同各種破壞和諧的現象作斗爭,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合力。

(十七)社會和諧,和諧社會。人類為此付出了多少艱辛和探索,歷史為此經歷了多少曲折和風險。一曲曲壯歌歡歌,譜寫著從不和諧到和諧的音符;一次次前仆后繼,鋪就著從不可能到可能的路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波瀾壯闊歷史進程,也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歷史是人創造的。人是歷史的人。歷史的人做歷史的事。我們肩負著世世代代的理想和企盼,承繼著人類進步的光榮和輝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廈將由我們共同建造。

面對這樣的重大責任,我們當自強當奮起,我們應當對得起歷史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