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時間:2022-04-13 09:13:00
導語:漫談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從實現四個現代化到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從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從進入小康社會的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小康,是這個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深入研究這個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小康社會的理論。認真研究、切實運用這個理論,對于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從實現四個現代化到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
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理想。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百余年的血與火的抗爭,都是為著實現國家獨立與富強。隨著新中國的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任務更加突出,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的帷幕在艱難曲折中徐徐拉開。早在過渡時期,黨制訂了“一化三改”的總路線,把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隨著過渡時期的終結,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為了規劃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我們黨和、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張,歸結起來,就是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在1954年9月召開的全面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就指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與此同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為了使我國擺脫落后和貧困,必須“建立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黨和國家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問題。至于如何付諸實施,當時正處在初步探索的起點上。時隔十年之后,在1964年12月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根據的提議,進一步提出了分兩步走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并把原來提法中的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同時把農業現代化放在首位,即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1975年1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四屆一次會議上,重申了這一目標。
上述目標,雖然反映了黨和人民急于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但是要用半個世紀走完發達國家幾個世紀走過的道路,其艱巨性是難以想象的。況且舊中國是一個極其貧窮落后的國家,因此,四個現代化無法在上個世紀實現也應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現實情況迫使我們必須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進行調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和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開始重新思考和規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新概念,后又把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定位在“小康水平”、“小康之家”、“小康社會”上。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關于“你們那個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么”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舊這篇談話在收錄到《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時,題目就叫《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在這里,既確立了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又同時把它量化了。1980年1月,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固關于20年翻兩番能否實現,國內外有一些擔心和疑慮。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作了明確回答。指出“這個目標不會落空”。“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舊在上述論述中,鄧小平雖然仍使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提法,但其含義已發生重大變化,不再從完成的意義而是從階段的意義上來使用,即20世紀末實現的小康目標只是現代化的初步目標,是“最低的目標”,因而也稱之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正如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前夕的一次談話中所指出的:“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平。”
二、從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
我們黨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是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的。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這種提法一直沿用到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同樣的原因,與“小康水平”這個現代化的初步目標的確立相對應,“兩步走”也相應地調整為“三步走”。
由“兩步走”到“三步走”有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在黨的十二大之前,鄧小平對現代化發展戰略的規劃主要著眼于20世紀末之前。他在提出“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的同時,提出要用兩個十年實現這一目標。他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從今年元旦起,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如果四個現代化不在八十年代作出決定性的成績,那它就等于遭到了挫折。所以,對于我們的建設事業來說,八十年代是決定性的。這個十年把基礎搞好了,加上下一個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內實現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喲根據上述考慮,黨的十二大正式把這個具體目標確定下來,并分解為兩步走。但是這個兩步不同于以前的兩步,是后來“三步走”中的兩步。黨的十二大之后,隨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的深化,鄧小平就把眼光投向了下個世紀中葉,進一步思考在小康的基礎上如何繼續向前發展。1982年8月21日,鄧小平在接見外國客人時首次提出了再花30年到50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構想。1984年10月,鄧小平對新設想又作了進一步闡述:“我們第一步是實現翻兩番,需要二十年,還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至七十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兩步加起來,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舊1985年4月,鄧小平在論述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時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到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的經濟。第一步,到本世紀末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7年4月以后,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并將發展程度由“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改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年的4月30日,鄧小平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痢一番。以一九八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就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還說:“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至此,鄧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最終形成。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肯定了這一思想,用規范的語言表述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這里,國民生產總值替換了工農業總產值,體現了中國現代化應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內在要求。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不僅把“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而且提出了包括改革和發展在內的近期和長遠的三個奮斗目標,從而使“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更加具體、更加明確。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站在跨世紀發展的高度,把“大三步”具體為“小三步”。報告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三、從進人小康社會的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小康
黨的十六大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1.在發展程度上,由總體小康推進到全面小康,更加強調發展戰略的全面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發展。伴隨著經濟總量的兩個翻番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跨越,在經濟更加發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同時,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類與自然更加協調。這就是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2.在發展目標上,由單項指標演進到綜合指標,更加強調社會指標的作用和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四個方面,是個綜合性的指標體系。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及其相適應的社會條件;3.在發展階段上,把第三步分為前20年和后30年,更加突出地強調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以往實施第一、二步時,由總量翻番到人均翻番已經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在未來的50年內,也還將經歷若干個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和必要步驟;4.在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總的要求是,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四新”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政治、文化建設及其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 上一篇:典權與農村土地流轉的契合詮釋
- 下一篇:小議新制度經濟及經濟效率和收入分配關聯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