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啟示
時間:2022-12-15 11:20:02
導語: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矩之道”的思想內涵
根據《大學》提出“矩之道”,再從后人的釋義和發揮,我們可以領會“矩之道”的內涵。(一)“矩之道”是堅持依規辦事的行為準則。《大學》這樣界定“矩之道”:“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矩之道。”朱熹對“矩”進行訓詁式的詮釋:“,度也。矩,所以為方也。方者如用曲尺為方者也。”從朱熹簡短的訓釋,我們可以了解“”和“矩”均是古代度量的工具,為“圍而度之”;矩,所以為方;矩,度之以求其方。“”最初是度量測量長度之意,引申為衡量、約束的意思;“矩”最初是以曲尺規劃為方,引申為行為準則規范。曾仕強認為:“矩之道的‘’字,意思是審度。‘矩’即在法制規矩的許可范圍內,自己審慎度量,決定合理的應變。這種審度事物的道理,藉以將心比心,使大家都能夠用合乎規矩的方式,叫做矩之道。”這就是說,“矩之道”所倡導的是這樣一種道德準則:行為處事切不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道德準則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變化。要統一標準,堅持依規辦事,協調上下、前后、左右的關系,維持人的道德力量的平衡。“矩之道”的內在表現為個體內心的衡量標準,對外表現為具體的規章制度。(二)“矩之道”是篤定上行下效的示范之舉。“矩之道”注重發揮上者以身作則的道德示范作用。“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朱熹這樣注釋:“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愿,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太平矣。”“三者”指涉的是老老、長長、恤孤。“心之所同”表明每個人的心中皆具有明德,皆可趨于善。從老老、長長、恤孤可窺視到人心本善;然而,此本善之心亦有可能會被染污。只要克服這些欲望、習氣,才能將人心本具的明德彰顯出來。“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作為上者由己及人,推己度物,促使人們各遂其愿,各得其所。在這里朱熹強調了執政者以身作則,垂先示范的必要性。“上行”促進“下效”,“矩之道”強調要充分發揮仁民愛物的和濟世安民的示范表率作用,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愿。(三)“矩之道”是履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孔子重要思想之一,“矩之道”則是對“忠恕之道”思想的繼承和弘揚。“矩之道”指“一是恕道的本義,即推己及人的精神;二是恕道在政治方面的引申義,指君主須以身作則來感召人民,令人民能興起孝悌等道德價值實踐的風氣。”這就是說,“矩之道”是孔子恕道在政治領域的運用。“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矩之道。”朱熹注之為:“此覆解上文矩二字之義,如不欲上之無理于我,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又豈有一夫之獲哉。”“彼同有是心”這個生民皆有的“是心”換言之就是推己及人之心。要掌握推己及人的原則,并且發揚光大。朱熹認為,從“人心之所同”出發,并加以推廣。在這一推廣過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矩之道”的機樞所在。“推己之心以度人,與執矩以度天下的一切方形一樣,就是矩之道。換言之,就是推己及人以度天下的美德。”以度己之心以度人,充分彰顯了寬容體諒的情懷。同時“矩之道”提出為人要注重換位思考,不應將自己所惡的強加于他人,更應幫助他人不斷完善自我。(四)“矩之道”是信守民意為尺的愛民之道。《大學》曾如是云:“詩云:樂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大學》該句指出治國之道在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朱熹這樣詮釋該句:“言能矩而以民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在朱熹看來,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方式在于“矩之道”。這就是說,上者為政當想老百姓所思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換言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是一切上者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值得留意的是,《大學》引用《詩經》“樂之君子,民之父母”,將上者與下者的關系比擬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者心系百姓,恰如父母關心子女,此才可謂之為父母官。假若《大學》還在單向地言說上者為民之父母,那么朱熹則在雙向上言說:上是百姓之父母,百姓是上者之子女。在雙向的互動之下,上者行矩之政,弘揚矩之道,則民心向之,民意仰之;百姓在上者的示范之下,心悅誠服地效法、服從于上者。在矩之道的指引之下,天下于太平之世就不遠了。約言之,“矩之道”實際上講的就是如何行仁,如何調節社會關系。矩之道要求人們堅持依規辦事,時刻用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衡量自身,遇事能換位思考以約束和匡正自身言行,正己化人,以上率下,引導公眾,服務社會。
“矩之道”是治國平天下之要道,認為為政者要常修為政之德,依規辦事,以上率下,推己及人,民意為尺。這對當前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仍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一)培養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學生是未來黨政干部的后備軍,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有助于從源頭上排污解難,預防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打破腐敗的惡性循環。大學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缺乏黨性鍛煉,思想容易困惑浮躁,認識容易出現偏差,明辨是非、抵制誘惑的能力有待提高。發揮矩之道依規辦事,垂先示范,推己及人,民意為尺的精神,給大學生注入“反腐疫苗”,增強免疫力。促進大學生培養良好的精神品格,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最大限度地提高防范意識,從源頭上保證隊伍的純潔性。(二)適應新形勢的迫切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發展的社會形勢和不斷涌入的新思潮強烈地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社會產品琳瑯滿目,充斥著各種誘惑,在社會大熔爐的攪拌下,社會的不良風氣與潛在毒瘤侵入高校,影響著青年學生,校園里“腐敗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存在功利化現象,認同個人主義,堅持以自我為中心,重視個人利益,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淡化。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希望,推進反腐工作,建立法治社會,要將法治思維與法治精神植入學生的內心,使其成為行動標桿,指引他們的人生路。總而言之,應當注重借鑒“矩之道”思想精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
三、“矩之道”對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啟示
《大學》“矩之道”作為我國古代道德教育和個體道德修養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對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一)主體塑造———發揮模范作用。“矩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在上者的率先垂范。因此要以正面示范和表率來做好大學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具體而言,首先,教育者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在自身修養上做好示范。“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者要加強品德教育。當然加強品德教育不是停留于言教,更要落實于身教。這就要求教育者加強自律,垂先示范。大學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因此,教育要利用好課堂這個主要陣地,將言教與身教相結合,在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方面,取得主動權、發言權。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高校輔導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輔導員要牢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守好“責任田”,把好“方向盤”,管好導向之責。為此,輔導員要以身作則,起榜樣帶頭作用,當好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同時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反映學生的訴求,及時處理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上的問題,防微杜漸,將不良傾向扼殺在搖籃中。其次,高校中的黨員干部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要強化政治意識、保持政治定力,努力做到在理論上明白、思想上干凈、政治上堅定。要為學生辦實事,講實效。總之,要借助先鋒模范的力量,激活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道德感化,從而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最后,作為反腐倡廉教育主體的大學生,要注意發揮主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接受反腐倡廉的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反腐倡廉教育的實效性。“矩之道”對于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有一定啟迪作用,在“矩之道”的指引下,大學生要規范自己的言行,錘煉“求諸己”的習慣,慎獨自修,以養成廉潔操守。(二)因勢利導———創新教育方式。大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性,在大學生中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動,應因勢利導,創新形式,以契合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取得他們在心理上的認同。這就是說,針對大學生的反腐倡廉教育當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活動形式多樣性。高校要發揮主導作用,利用各種資源,舉案立教,舉辦反腐倡廉教育的創新活動。首先,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反腐倡廉”等展開學術活動,如“反腐倡廉講壇”“反腐倡廉學術會議”,并讓大學生主動參與這些學術活動中。在這些學術活動中,大學生感受到當下“反腐倡廉”的嚴峻性及其長期性,自覺樹立起“反腐倡廉”意識。其次,開展“我身邊的先鋒模范”、“感動校園人物”等評選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大學生能夠感受自己身邊并不乏廉潔現象,整個社會還是充滿正能量,由此贏得“反腐倡廉”教育的主動權,提升其實效性。最后,抓住時機,舉辦各類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烈士墓。通過這些活動,使大學生感受到革命先烈大無畏的革命情懷。只有大力開展“反腐倡廉”,才能維護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二是寓教于樂性。針對大學生思維活躍性的特性,在對大學生進行“反腐倡廉”教育時,應寓教于樂性,使大學生樂于接受。這些活動可以包括:一是組織大學生觀看中央推出“反腐倡廉”教育宣傳片與反腐倡廉題材的電視劇,并在一定條件下要求大學生撰寫觀后感、組織學生討論。例如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這些“反腐倡廉”電視劇,是對大學生進行“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二是讓大學生自己組織文藝活動。當代多數大學生具有文藝特長,在對大學生進行“反腐倡廉”教育時,應發揮大學生文藝特長,讓大學生自己組織文藝活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點燃大學生的熱情,讓大學生通過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領略到“反腐倡廉”在當前有其緊迫性與必要性。(三)齊抓共管———構筑防范體系。依規辦事是“矩之道”的一個要點,在新時期開展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與“矩之道”的精神要義。首先,促進立法立規,嚴加管控。通過政府的立法,嚴明紀律戒尺,維護法律權威,著力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同時,高校還應因“校”制宜,貫徹落實教育政策,扎實推進大學生法治教育建設,完善相應的校紀規則和管理制度,保證各項規矩落地生根,落到實處,貫徹始終。通過政府立法為主,高校法規為輔,合力構建起反腐倡廉教育的法律屏障。同時,學校各級黨委要加強領導,把大學生反腐倡廉宣傳教育納入工作要點。其次,進一步明確各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促進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合力。高校要加強教育,柔性管控。要通過系統完善的教育課程,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促進法律入腦、入心,維護法律的權威。學校宣傳部要有效發揮宣傳和監督功能,營造清朗的校園環境氛圍;各學院要組織學生參加反腐倡廉的教育和培訓活動;理論研究部門要加強大學生反腐倡廉理論研究,及時提出新思路和新辦法;學生社團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最后,要注重監督和反饋機制的建立。“矩之道”強調上者要心系蒼生。對于高校而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和反饋機制,讓學生有話敢說、有話能說,只有說出有人管,管理方能有效。
總之,要注意形成政府重視,高校協同,師生參與,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齊抓共管的格局。構筑一個防范合理有效、防范得力、保障可靠的反腐倡廉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卓有成效地發展。通過嚴格細致的工作機制鏟除校園腐敗之風,共建清朗的校園之風,促進大學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曾仕強.中道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劉桂標,方世豪.大學中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來可泓.大學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賴麗慧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供電企業反腐倡廉教育論文
- 下一篇:培訓機構成本控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