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前進,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實踐

時間:2022-04-07 11:23:00

導語:按照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前進,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前進,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實踐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theChineseCommunistParty/Marxism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189(2001)04—0005—10

中國共產黨的80年,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不斷結合的80年。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產生了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兩次歷史性的飛躍有一個貫徹始終的鮮明主題——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總結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路,對于新世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一、反對本本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無疑表現為本本,但是其創始人一貫堅決地反對對它采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態度。《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在其發表25年后,馬克思、恩格斯在該書1872年德文版的序言中就以鮮明的態度寫道:“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由于大工業、工人階級政黨組織的發展,特別是巴黎公社革命的實踐經驗,“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1](P248)他們不止一次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2](P584)中國共產黨人在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過程中,把馬列主義推進到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新階段。

在民主革命的早期,由于我們黨理論上的不成熟,黨內存在著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嚴重傾向,教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大敵人。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以俄為師”成了中國共產黨人響亮的口號。由于中國自己的獨特國情,中國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俄國的做法。然而,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本本主義者死守馬克思列寧主義個別詞句,堅持兩個“凡是”,即“凡是馬恩列斯講的話必須遵守,凡是共產國際的指示必須照辦”的錯誤立場,把俄國革命的道路和革命戰爭的規律生硬地搬到中國,結果導致蘇區的喪失,黨和紅軍的力量受到空前打擊。

與本本主義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完全不同,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結合問題,尋找一條不同于俄國革命的發展道路。1930年5月,他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嚴重存在的本本主義,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他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3](P112)他還特別指出,那些具有一成不變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樂觀的頭腦的同志們,以為黨的“六大”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勝利,只要遵守既定的辦法就無往不勝,“這些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反對本本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歷史起點,也是思想的邏輯起點。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課題,要求全黨學會把馬列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特點,提出教條主義必須休息的主張。思想的形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第一次飛躍的理論形態,在七大《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深刻地揭示這種結合的巨大作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的整個歷史階段。”[4](P1093)

建國后,對待馬克思主義本本的態度上前后表現出較大的反差。建國初期,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前后多次強調要反對教條主義。他特別強調指出:“馬、列是指導,教條論是最無出息的,最可丑的”,我們“要產生自己的理論”[5](P203)。這一時期他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正確認識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問題學說等觀點,都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課題的理論結晶。但是在晚年,對馬恩關于未來社會主義設想存在一定程度上教條主義的理解,導致實踐上的嚴重失誤。這恰恰說明,即使像這樣的偉大人物,如果對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科學的態度,照樣會犯嚴重的錯誤。

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同樣也是以反對本本主義為其歷史的、邏輯的起點的。歷史有驚人相似的一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突破同樣是以反對“兩個凡是”為號角的。“”結束以后,如何評價晚年的錯誤和思想,成了事關中國能否順利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但是當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堅持“兩個凡是”,教條主義地對待晚年的思想。按照這種邏輯,中國就不可能發展。因此,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牢籠,再一次成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所在。對此,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他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6](P143)在他的親自領導和主持下,我們黨通過轟轟烈烈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使人們的思想獲得了空前的解放。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重大舉措,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上所沒有的,都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突破和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體現在它的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馬克思主義要發展就必須反對教條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80年來歷史經驗的科學結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必須發展。我們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自己的方針,所以才能取得勝利。”[7](P191)“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7](P291)

實踐一次又一次證明,在領導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中,照搬馬列本本,搞本本主義,是一定要招致實踐的失敗。那么,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作為馬列主義真理載體的“本本”呢?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應當實事求是地對待馬、恩、列、斯和的著作、言論,要反對對他們的著作、講話不加分析,當作教條照搬照套。他們的著作中,闡述和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對革命和建設都是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的,但只能起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作用,而不能代替對具體情況的分析和對具體問題的結論。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有許多結論是實踐證明了的,是科學的結論,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必須遵循的,但這些結論,只是指出了總的發展趨勢,規定了一般的原則,并沒有也不可能對一切具體問題都作出具體科學的回答。還應該看到,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所要解決的歷史任務又不同,馬恩有些結論在當時雖然是正確的,但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卻不適用了,過時了。同時,在他們的早期某些著作中,還包含一些錯誤的東西,這是不能列入馬列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中去的,是不能作為我們行動指南而必須加以糾正的。這些情況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照搬“本本”,搞“本本”主義。

在當代中國,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水平,還必須繼續反對本本主義。在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在《關于改進黨的作風》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告誡全黨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學習和運用,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對國外包括西方國家東西的學習和借鑒,也要采取分析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也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一切都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8](P5)

二、按照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前進,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唯物主義,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任何一種學說的最顯著的特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是由實踐賦予的,列寧曾經指出:“理論正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檢驗,由實踐來修正。”[9](P398)在《實踐論》中則寫下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3](P296)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鄧小平明確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按照實踐的發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6](P181)中國共產黨在80年間,先后經歷了民族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大實踐主題的轉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兩次飛躍,這都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需要的科學回答和總結。

馬克思主義的前進是由實踐推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一定要以實踐作基礎,要不斷總結新鮮的實踐經驗,進行新的理論創造。敢于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進行新的理論概括是中國共產黨人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點。指出:“實踐是發展的,理論也應是發展的。”[10](P144)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中國情下產生的全新的實踐,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從中國國情出發,大膽地創造性地領導了中國的這個新式的民主革命斗爭實踐,經過了艱難曲折斗爭,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并科學總結斗爭實踐而產生了思想。由于實踐經驗是新鮮的,總結又是科學的,這就必然發展馬列主義。和平改造資本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斗爭實踐,它進一步豐富了思想的內容,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歷史的邏輯就是這樣:圍繞新的實踐主題和實踐背景,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問題,通過總結新鮮的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又是在新的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使實踐得以成功,解決歷史向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實踐問題。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思想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論、社會主義改造論,都是在解決新的實踐主題的過程中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在不同于馬、恩的新的歷史背景下,不提出新鮮的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照搬馬、恩書本上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觀點,就能順利解決社會歷史提出的新的實踐課題。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馬列之后,馬列主義者所面臨的最重大的實踐課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刻經驗告訴我們,馬列主義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有指導意義,但依賴馬恩的理論,在他們作出的結論范圍內尋找現成的答案是不行的。我們研讀馬恩著作,就會了解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由于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對未來的社會主義不可能作更多地研究。恩格斯在為《資本論》第一卷寫的書評中說:“馬克思關于社會變革后將怎樣,他只是最一般地談到。”[11](P243)過去,我們有一種傳統的觀念,好像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整套方案,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完整體系。這種觀念并不完全正確。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什么?如果是指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這里的確有一個較周密的理論體系而且早已被實踐證明是科學的。比如,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揭示,關于武裝斗爭、暴力革命的理論,關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等等,構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豐富的內容。這些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經過列寧的豐富和發展,并為俄國革命的實踐所證明。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卻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科學理論體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有過原則的說法,比如,把共產主義區分為高低不同的兩個階段,高級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低級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社會主義是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除此以外,他們還提出過關于社會主義的一些具體設想,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無商品、無貨幣、無市場的“三無”社會。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觀點,有的是正確的,有的則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而后來的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過去,我們從馬、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觀點出發,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公式: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建設科學不科學,都用這個公式來衡量。實踐告訴我們,這個公式并不就是科學的。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沒有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理論體系,都沒有提供后人可以照搬的現成公式和模式。這并不奇怪,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沒有看到社會主義的勝利,更沒有從事社會主義的實踐;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時間也很短,由于早逝,他沒有來得及系統總結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以形成系統的理論。

社會主義建設怎么搞,這要靠實踐來解決。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使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觀念有了新的突破,對于中國國情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有了新的思路,形成了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的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等,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成果,是認識上的一個大飛躍,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這個新的領域的開拓性發展,這就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思想發展的新階段,是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旗幟。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深入發展,既要堅持鄧小平理論,又要根據實踐的要求發展鄧小平理論。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密結合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把鄧小平理論不斷推進到新的高度。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深深植根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紀念鄧小平逝世一周年》一文中,他再次指出:“學習鄧小平理論,既要堅持它的基本觀點,又要通過實踐使它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

三、堅持實事求是精髓論,從對馬克思主義迷信和崇拜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為什么在革命和建設中有人要搞“本本主義”?為什么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敢進行創造性地實踐呢?這是因為這些人被一種迷信觀念束縛住了,總認為馬列沒有這么說,我們也不能這么說;馬列沒有這么干,我們也不能這么干。這種教條迷信的觀念,害苦了黨,害苦了革命和建設事業。不從這種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就不可能真正堅持馬列主義,更不可能發展馬列主義,也肯定搞不好社會主義。因此,應該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發展馬克思主義最重要、最根本的經驗。在民主革命時期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使這一思想路線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實事求是不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生長點。

堅持實事求是,是反對主觀主義的最有效方法,也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有效方法。主觀主義的實踐中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的特征是不從實際出發,而把書本上的一些詞句當作教條,照搬照套。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雖有區別,即不是從書本出發,而是從狹隘的經驗的出發,但其認識路線也是錯誤的。主觀主義的各個表現形態,雖然具體表現不一樣,但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搞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同實事求是對立。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從“本本”、“條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狹隘經驗的迷信中解放出來,使思想符合變化的實際。因此,實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根本出路,而解放思想則是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題中應有之意。因為客觀實際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作為主觀形式的理論認識也必然要因時而變,否則人的思想認識就停滯了、僵化了,就會阻礙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鄧小平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幾年里,多次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最深刻揭示,同恩格斯對這一問題的揭示是一致的。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2](P406)實事求是就是這種出發點和方法。從以來,我們黨提出了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我們注意到,鄧小平從改革開放以后,很少采用這一提法。他反復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只是1978年6月2日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采用了“立場、觀點、方法”的提法。他說:“同志歷來堅持要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歷來是按照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講問題的。……主要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又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不是思想的根本觀點呢?這種根本觀點有沒有過時,會不會過時呢?如果反對實事求是,反對從實際出發,反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還說得上什么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呢?”[6](P118)這里很清楚,鄧小平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就是實事求是,因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觀點。這就從“立場、觀點和方法”過渡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精髓論”跟馬恩自己的提法完全一致。當然,“立場、觀點、方法”的提法是反“本本”主義,反教條主義的,在客觀上也起到了反教條主義的效果。但是具體說起來,在理解上可能產生歧義。“立場”、“方法”不會有分歧,有分歧可能出現在對“觀點”的理解上。學習馬列,堅持馬列的“觀點”,馬列著作中的“觀點”很多,是要堅持馬列著作中所有的“觀點”嗎?顯然,有些觀點有普遍意義,要堅持(如理論與實踐統一);有些觀點有時效性,堅持要看時間、地點和條件(一國勝利論);有些觀點不適合具體實踐情況(比如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三無”,即無市場、貨幣、商品),不能堅持。因此,籠統說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就可能被教條主義鉆空子。鄧小平顯然有他自己的理解,考慮到歷史情況重提了“立場、觀點和方法”,但通過他的解釋,過渡到“實事求是精髓論”,因為這是真正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精髓,有利于解放思想,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統一起來,并把它們提升為黨的思想路線,是鄧小平對思想的重大貢獻,對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特殊的意義。從哲學上說,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內涵是完全一致的,用鄧小平自己的話來說:“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6](P365)為什么在“”結束以后,鄧小平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呢?因為在長期“左”的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僵化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習慣采取本本主義式的態度,不能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馬列主義和思想。因此,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堅持實事求是,更談不上發展馬克思主義了。正是基于這一點,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6](P143)可以說,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和形成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史進程。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實事求是地評價的歷史地位,就不能對思想采取繼承和發展的科學態度,也就不能統一全黨全國的思想。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突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就不會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無產階級政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旗幟的,黨章和憲法明確規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必須堅持的。但多少年來造成一種錯覺,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種完成的絕對真理體系,甚至公開提出對真理要崇拜,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所以對馬克思主義也要崇拜。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真理,因為它正確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我們應該尊重,但不能崇拜、迷信。因為實踐要發展,真理也會發展,如果采取崇拜和迷信的態度,就會看不到、不承認真理的發展,更不愿去按照實踐的發展把真理推向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是這樣,也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它提供的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是改造世界的現成處方和教條,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去找到解決問題和改造世界的辦法。

解放思想,不僅要從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也有一個解放思想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也是相對真理,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也不認為他們書本上的話句句都是真理,從來也不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完成了的絕對真理體系,他們一再告誡其學說的追隨者和后繼者們:“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加以重復的教條。”[13](P460)、鄧小平在長期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多次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一有迷信,就把我們的腦子壓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問題,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

有兩種人的崇拜和迷信的觀念很深。第一種人就是和鄧小平多次批評指出的,不先調查研究、不從實際出發,而是先找“本本”,找“本本”上的理論依據,叫拿“本本”來。第二種人,把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都說成是在馬恩那里早已有之,否認后人對前人的突破性發展。按照這種思維方式,馬恩著作中儲備了解決后人一切問題的答案、信息、理論,后人只要用放大鏡、顯微鏡埋頭在書本里去找,就會找到所需要的一切。提出這種論調的用心是毋庸置疑的,但卻是有害的。因為它否認新的歷史條件,新的實踐,否認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的新的創造性發展,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全息論”。正是因為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迷信崇拜、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歪曲還有影響,因此,要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還必須大力提倡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我們說,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是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才能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但是有一種觀點:凡是采取科學態度的人,都會堅持實事求是,凡是要獲取實踐的成功,都必須實事求是,即必須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能說這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嗎?能說這樣產生的新理論、新思想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嗎?這是應該說清楚的。筆者認為,堅持實事求是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作為思考解決具體問題方法的純方法,稱之為小實事求是;第二種是作為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論和實踐、研究出發點和方法論,這不是一般科學態度所能達到的,它要求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發展進程,把實踐推向前進,從而把理論推向前進。這樣的實踐和在此基礎上的理論發展,必然代表了歷史前進方向,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要求,代表了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出發點,提出的“三個代表”理論是實事求是的期望目標和必然歸宿。因此,衡量是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出發點和“三個代表”的歸宿點。

四、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從錯誤和對立面中學習有益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不是封閉的、最終完成的理論體系,它是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新世界,在不斷總結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不斷地從錯誤和對立面中學習有益的東西的過程中豐富、發展和完善的。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思想體系,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內在源泉。首先是它具有徹底的自我批判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不認為自己的理論是最終完成的理論體系,他們依據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對自己的觀點和體系進行辯證的否定。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過程中,他們經歷了從青年黑格爾派、費爾巴哈派,最后創立了唯物史觀。這種自我批判的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其次,嚴格的實踐批判精神。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點,這就決定了它要在對現實問題的批判過程中來發展、完善自己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對資本主義進行實踐批判的過程中形成的。這一點在列寧對物質范疇的豐富和發展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面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物理學危機對哲學觀念帶來的影響,列寧從當時自然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出發,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概括,進一步夯實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80年的奮斗史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它毫不畏懼從錯誤和自己的對立面中學習有益的東西。

首先,要從錯誤中學習有益的東西。恩格斯指出:“要獲取明確的理論認識,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吃一塹,長一智’。”[13](P679)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勇于、善于從錯誤中學習有益的東西的過程中,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思想是在同各種錯誤認識斗爭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認為只有對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作歷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觀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們主觀臆造的規律。他深刻地指出:“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在抗日戰爭前夜和抗日戰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刊詞》,替中央起草了一些關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14](P825)在對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初期,接連寫出《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等重要文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勇于和善于從蘇聯的錯誤中學習有益的東西。

善于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失敗的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反面的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他指出實行改革開放,要歸“功”于十年。他說:“經常講壞事轉化為好事。善于總結‘’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改變我們的面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為什么我們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的經驗和教訓。”[7](P173)他在總結建國后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的財富。他認為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這樣的基礎是最可靠的。

其次,要從社會主義的對立面——資本主義中學習有益的東西。在當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重點要求我們能以寬廣的胸懷對待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勇敢地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有益的經驗。可以說,沒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入剖析,就不會有剩余價值規律的發現,就不會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

在建國后曾經明確提出從對立面中學習有益的東西的思想。他在八大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蘇聯的同時,指出“還一定要學日本和美國,這是我們的敵人”,“資產階級的東西也要認真學,非學不可”[5](P203)。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的限制,沒能解決好這個課題。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提出對外開放的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理論。他認為計劃和市場只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7](P373)

去年提出的“四個如何認識”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涉及到如何認識、學習資本主義的重大問題。正確認識和借鑒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成功經驗,關系到21世紀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20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既有巨大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失誤。列寧正是在深入研究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新變化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列寧主義的新階段。30年代的資本主義大危機,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是二戰結束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高歌猛進的過程中,其政治、經濟體制建設方面不能以發展了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的態度嚴重制約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不斷推動下,在生產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調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蘇東劇變與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繁榮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還行不行?怎樣看待資本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對立面,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20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逐漸被其腐朽性、反動性所取代,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即是證明。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在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二戰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同社會主義斗爭的過程中,對其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調節、改良和改善,甚至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做法,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呈現出穩定發展的局面。現實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目前還處于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期,它還有相當的生命力。當然,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改變其本質,也不可能消除其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雇傭勞動者的地位也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基本原理并沒有過時。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規律,積極探究資本主義進行市場調控的有效手段和機制,通過學習資本主義來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

收稿日期:2001—04—10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建國以來文稿: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關于改進黨的作風[J].求是,2001,(1).

[9]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哲學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