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三主題解析

時間:2022-04-07 11:26:00

導語:《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三主題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三主題解析

【關鍵詞】恩格斯/家庭的起源/私有制的起源/國家的起源/解析/指導意義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099(2001)05-0009-08

恩格斯于馬克思逝世的第二年寫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簡稱《起源》),1884年在蘇黎世出版。本書系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手稿和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寫成,是一本研究個體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的專著。書中除用印第安人民族學資料外,還有希臘人、羅馬人、德意志人和克爾特人等史料,涉及到的民族不下一百個。因為使用的資料極其廣泛,涉及民族學和原始社會史許多專門知識,讀者甚不易了解它的全部內容。為了更好地研讀這本“現代社會主義主要著作之一”(列寧語)和“馬克思主義第一本民族學著作”(1955年給楊kūn@①講話時對《起源》一書的評語),把握它的基本思想和科學方法,充分發揮它在新世紀的歷史大背景下對國家學說、民族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研究的指導作用,本文將從學術上闡述它的三個主題

一、個體家庭的起源

家庭產生前,人類祖先經歷了實行群婚幾種家族形態的漫長時期。其中對偶家庭也屬母系大家族。這些家族與后來的個體家庭不同,《起源》漢文版將兩者同譯為“家庭”是不妥的。本文對引文屬家族而譯為“家庭”者均改為家族,使之符合原著主義。這是預先需要說明的。

全書共9章,第二章專門探討個體家庭的起源,占全書正文的1/3篇幅。作者在這一章使用的方法和資料,基本都是摩爾根(L.H.Morgan,1818-1881年)的,例如婚姻家族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通過親屬制度追溯婚姻家族歷史形態等。摩爾根是根據親屬制考察歷史上婚姻家族形態的發明人,恩格斯完全肯定,并精辟解釋道,親屬稱謂“并不是一些空洞的名稱,而是實際上流行的對血緣親屬關系的親疏和輩份的觀點的表達”。[1]在批評麥克倫南(J·F·Mclennan,1827-1881)對親屬制采取含糊不清的態度后,又對它的功能作了說明:“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并不是單純的榮譽稱號,而是代表著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這些義務的總和構成這些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1]這里講的“社會制度”即婚姻家庭制度,因為遠古時代的社會制度與婚姻家族制度是合一的,既是社會組織,也是一種婚姻家族實體,直到私有制產生后,兩者才發生明顯分裂,婚姻家庭縮小為社會細胞,而社會乃是這些無數細胞組合而成的機體。然而,親屬制與婚姻家族制卻并非同一,親屬制總是落后于婚姻家族制,“當家族繼續發展的時候,親屬制度卻僵化起來;當后者以習慣的方式繼續存在的時候,家族卻已經超過它了。”[1]如同已消失的婚姻家族的化石,人們可以根據親屬制來研究并斷定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婚姻家族模樣。恩格斯完全采用摩爾根的婚姻家族史分期法,并贊同摩氏認為婚姻家族產生之前有一個“雜亂性交”階段(現在民族學界稱為“雜交”),以此駁斥芬蘭社會學家韋斯特馬克(E·Westermarck,1861-1939)在《人類婚姻史》中提出一夫一妻制是自人類產生以來就具有的婚姻和家庭形式的觀點。恩格斯認為,雜亂性交乃是與“動物狀態向人類狀態的過渡相適應”。這種雜交不能算婚姻家族,直到進化成直立猿人,才開始有婚姻家族和社會。對此,《起源》說道:“按照摩爾根的意見,從這種雜亂的性關系的原始狀態中,大概很早就發展出了以下幾種家族形式。”[1]這就是人類婚姻家族四個形態及其發展序列。茲分述于后。

1、血緣婚家族,《起源》稱為血緣家庭。此婚制是摩爾根對夏威夷人和洛圖馬人親屬制研究后發現的。恩格斯說:“夏威夷的親屬制度使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一點,因為它所表現的血緣親屬等級只有在這種家族形式之下才能產生。”[1]這種婚姻形態最原始,大概產生于蒙昧時代低級階段的直立猿人,當時還未有性別分工,狩獵采集結合于一體,生產活動按年齡分群進行,一群人在一起生產和多半時間在一起生活,乃是產生群內通婚的一種必然條件。同一年齡段的諸成員結成生產群體就是所謂的“輩分”或“范疇”。其婚姻特點是按范疇來劃分婚姻集團,在一個家族內,摩爾根和馬克思將其劃分為5個范疇,即祖、父、己、子和孫,恩格斯在《起源》一書中劃分為4個范疇,即祖、父、己和子。不論多少范疇,每一范疇都是年齡相近的男女,《起源》稱他們是同胞兄弟和姊妹,屬于一個通婚圈子。這種通婚關系,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通婚,是實行同胞兄弟姊妹通婚的一種婚姻家族制度,其親屬制摩爾根取名“馬來式親屬制”。我國云南省基諾族解放前還實行馬來式親屬制,不少民族的傳說也有描述兄弟姊妹通婚的內容。

2、普那路亞家族。“普那路亞”是夏威夷人語,即伙伴之意,有的著作稱此婚作為“伙婚”。《起源》根據夏威夷人資料研究此家族形態。血緣婚進化為普那路亞婚,它提到兩個動因:第一是自然選擇的作用。當人們發現近親通婚的諸多弊端后,家族內部的通婚便漸漸受到禁止。恩格斯說:“不容置疑,凡近親繁殖因這一進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發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姊妹婚姻當作慣例和規定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1]因為實行家族外婚對體質有強壯和進步的明顯作用,原始人遂逐漸推廣起來。第二是生產力的發展。此時原始人已使用弓箭,獵物成了日常食物,可用皮毛為衣,大大促進人類本身的變化,人口比以前增加了,當時即舊石器晚期,全球有人口約300萬人,同以前比較,每1000年增長8%。由于以上兩個原因,使一些人口較多的血緣婚家族分裂成較小的家族公社,開始在家族內部禁婚,形成外婚集團。這種外婚集團的組成是,“一列或者數列姊妹成為一個公社的核心,而她們的同胞兄弟則成為另一個公社的核心。摩爾根稱之為普那路亞的家族形式”。[1]如圖:

附圖{圖}

圖中實心三角和實心圓圈表示同胞兄弟姊妹,彼此不能通婚;空心三角和圓圈系堂兄弟姊妹,可以通婚。這是走出血緣婚家族的第一步。“這種形式后來又有一系列變種,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定的家族范圍內相互的共夫和共妻,不過,妻子的兄弟(起初是同胞,以后更及于血統較遠的)被排除在這個家族范圍以外,另一方面也把丈夫的姊妹除外。”[1]換言之,上圖實心三角和實心圓圈逐一增加,即禁婚范圍由同胞兄弟姊妹擴展到堂兄弟姊妹,當全部變成實心而完成排出通婚關系之后,同一個普那路亞家族內就再不能通婚,實現了血緣家族內婚制向普那路亞家族外婚制的完全轉變。氏族由此而產生。《起源》指出,一個普那路亞家族就是一個氏族,并說:“看來,氏族制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從普那路亞家族中直接發生的。”[1]

當然,世界各民族也還有另外形式的外婚制,如澳大利亞的結婚等級。對此,《起源》說道:“澳大利亞的級別制度也可以成為產生氏族的出發點;澳大利亞人有氏族,但他們還沒有普那路亞家族,而只有比較粗陋的群婚形式。”[1]所謂“澳大利亞的級別制度”是:一個部落分為兩群人,即兩個婚級,一個婚級又分為男女兩個性級,同一婚級的男女禁婚,兩個婚級的男女則是生來的夫妻。這樣的婚級因實行外婚制,所以恩格斯說澳大利亞的婚級也是產生氏族制度的出發點。

3、對偶制家庭。《起源》根據易洛魁人資料指出:“對偶制家庭產生于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交替的時期,大部分是在蒙昧時代高級階段,有些地方剛剛達到野蠻時代低級階段。這是野蠻時代所特有的家庭形式”。[1]對偶制家庭(pairingfamily)是一對男女組成的并不穩定的家庭,若干個甚至幾十個對偶制家庭組成一個母系大家族。母系大家族之上是氏族,易洛魁人的“長屋”就是一個母系大家族的住宅,一排長屋內隔成許多小房間,一個房間有一個火塘,住一個對偶制家庭。對偶制家庭的婚姻是群婚后期向單偶婚過渡的一種家庭形態,乃個體家庭的萌芽。但對偶婚卻早已存在,《起源》明確說:“某種或長或短時期內的成對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1],但不能稱為對偶制家庭。

普那路亞家族發展成對偶制家庭的主要條件也是由于生產力的進步,即由物質條件引起的。不過《起源》沒有具體講述其內容,只講到易洛魁人的財產如工具、日用器皿、糧食、戰利品等為家族公有,個人財產一般只限于身上所攜帶的那一部分如衣服、裝飾品等。每個對偶制家庭輪流做飯,然后由女族長均分給每個家庭。由于實行大家族公有,對偶制家庭并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因而很不穩定。其主要特點有三:(1)氏族或母系大家族的男個體與另一氏族或母系大家族的女個體通婚,形成許多容易結合同時容易離散的對偶關系,子女仍屬女方氏族。易洛魁人的婚姻和納西族“阿注婚”即是。納西族有固定配偶和臨時配偶兩種,前者數年,后者數日不等,有的人除了固定配偶外,還有一兩個臨時配偶。(2)通婚范圍逐漸縮小。在易洛魁人中,凡為他們所承認的親屬都不能通婚,禁婚規范達數百種;納西族是同一個母系家族的人禁婚,三代以后可通婚。(3)夫妻關系很不牢固,男女都可以主動提出離異,又另尋配偶,有的人一生離合十數次甚至數十次之多。

《起源》還講到印度和西藏的多夫制,恩格斯認為這是群婚的一種特殊形式,“男子過著多妻制的生活,而婦女則過著多夫制的生活”[1]。它無疑也是一種對偶婚。

社會發展到野蠻時代高級階段時,生產力有了顯著的發展。在畜牧地區,人們開始把畜群據為己有,飼養牲畜成為男人的事情。宜農地區的一些民族,原來主要由婦女勞動的鋤耕農業,發展為主要由男子勞動的犁耕農業。財富增加了。在這種情況下,男子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婦女開始轉入家務勞動。男子為了把屬于自己的這些財產傳給自己的子女,就要求自己的子女是親生的,而且必須屬于自己氏族,世系必須按父權制來確定,這就發生了父權制代替母權制的轉變。恩格斯認為這個轉變很簡單,“只要有一個簡單的決定,規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員的子女應該留在本氏族內,而女性成員的子女應該離開本氏族,轉到他們父親的氏族中去就行了。這樣就廢除了按女系計算世系的辦法和母系繼承權,確立了按男系計算世系的辦法和父系的繼承權。”[1]《起源》根據肖尼人、邁阿密人和德拉韋人資料,認為是通過按父系氏族給子女取名字來達到此目的。可是從現代民族學資料看,母系轉為父系繼承權所經歷的過程是相當復雜和漫長的。納西族實行阿注婚地區,有少數雙系大家族,即在一個家族內,分男娶和女不嫁兩半邊,結果男子所生子女屬男方,開始建立父系家族,其姊妹所生子女屬女方,保持原有的母系家庭。兩半邊分屬父系和母系兩個家族,有的經過好幾代人之后完全轉變為父系大家族,但也有倒退到母系大家族去的。由母系家族轉變為父系家族,便是父系氏族,建立家長制家庭公社,個體家庭由此得到鞏固,開始了專偶制家庭的歷史。

4、專偶制家庭。專偶制家庭主要特點有三:(1)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2)是男子居于統治地位的固定配偶關系;(3)個體婚與雜婚并存,所謂專偶制僅是對婦女的要求,男子納妾不受追究。它是人類婚姻家族發展的第四個形態,與文明時代相適應。《起源》把專偶制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1)古典專偶制家庭。剛從對偶婚發展而來,經濟基礎是私有制,丈夫是一家之長,多以女奴為妾,妻子地位低下,職責是生育子女和做家務。《起源》說:“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制下的夫妻間的對抗的發展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同時發生的。”[1]由此萌生了階級和階級壓迫。

(2)現代專偶制家庭。雖然法律上也承認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但對違法者并不過問和追究。《起源》說,在資產階級中間,“婚姻都是由雙方的階級地位來決定的,因此總是權衡利害的婚姻。這種權衡利害的婚姻,在兩種場合都往往變為最粗鄙的——有時是雙方的,而以妻子為最常”[1]。無產階級無財產可以繼承,在家庭中男子沒有統治妻子的經濟基礎,妻子通常也參加社會生產,和丈夫一樣有收入供養自己,能與丈夫享有平等地位。《起源》認為,只有在無產階級中間,“才成為并且也才可能成為對婦女的關系的常規,不管這種關系是否為官方所認可”[1]。可是由于無產階級的貧困地位,生計沒有保障,和通奸現象也常有發生。這樣就決定了“專偶制的經常伴侶——淫游和通奸”難以克服。

(3)真正的專偶制家庭。歷史上專偶制家庭之弊歸因于婦女在經濟上受壓迫的地位。要克服其弊,必須徹底廢除不平等的經濟基礎,婦女必須像男子一樣參加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以及在法律上確保男女享有一切平等權利。具備這些條件,人們才能享受到結婚的充分自由,實現真正的專偶制家庭。

以上就是《起源》闡明的人類婚姻家族發展的全過程。“這樣,我們便有了三種主要的婚姻形式,這三種婚姻形式大體上與人類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相適應。群婚制是與蒙昧時代相適應的,對偶婚制是與野蠻時代相適應的,以通奸和為補充的專偶制是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在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在對偶婚制和專偶制之間,插入了男子對女奴隸的統治和多妻制。”[1]即是說,人類史有三種婚姻形態——群婚、對偶婚和專偶制婚,四種家族(家庭)形態——血緣婚家族、普那路亞家族、母系大家族和個體家庭。其中在母系大家族向個體家庭的過渡中經歷了長期的父系大家族。這就是《起源》所闡明的個體家庭的起源。

二、私有制的起源

《起源》最后一章《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著重論述了私有制的起源和階級的產生。

母系氏族社會使用石器工具,以采集狩獵為業,在大家族內實行集體勞動,集體享有,共同制作的東西都是共同財產。還沒有馴養動物,土地尚未得到利用,只有性別分工,“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婦女是家里的主人”。[1]部落間的戰爭多屬血族復仇,俘虜或放或殺,還無利可圖。可是到野蠻時代中級階段(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氏族社會的共產制經濟內部開始發生趨向財產私有的變化。其主要表現是:

1、生活資料的私有。自有人類便有生活資料的生產,并屬于制造者和使用者所有。《起源》指出:“男女分別是自己制造的和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漁獵用具的所有者,婦女是家內用具的所有者。”[1]這是講新石器時代對偶家庭階段的狀況,當時丈夫的責任是獲取食物,并制造為此目的所需的勞動工具,他是這些勞動工具的所有者。離婚時,他要隨身帶走這些工具和自己的衣物,游牧部落還要帶走他飼養的牲畜。妻子只能保留屬于她自己的家庭用具。這就是人類最早的私有財產。因原始公社的生產力低下,必須依靠群體合作勞動方有所獲,食物之獲取,園圃之開墾和種植,住所和小船制造,均是集體勞動產品,只有它屬于共同財產。人類遠古時代即存在財產所有的公私兩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公制逐漸減少,到新石器晚期,原為公制的多轉變成私人所有。

2、動物馴養業的產生。此時,生活在水草豐茂地區的獵人,開始馴養捕獲的野獸,很快繁殖成群,給人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料。動物馴養業使當時的社會出現四個方面的新景象:其一,由大家族集體狩獵變為對偶家庭(以后是個體家庭)飼養和看管牲畜,牲畜逐漸變為家庭的私產。其二,原先從事采集的婦孺也漸次放棄采集,轉為飼養牲畜和家務勞動。其三,由于牲畜迅速繁殖,需要更多人看管,人們遂以俘虜為奴,補充馴養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所以《起源》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并且使生產領域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制。”[1]其四,可以生產食用后有余的肉、皮、毛等生活資料,促進游牧部落與非游牧部落的交換。這四方面顯示,一旦動物飼養業發生,便開始財富私有的歷史。

3、耕地私有。與動物飼養業產生的同時,亞洲亞熱帶地區的一些部落,開始在住所附近種些可食植物,進而種植谷類,供人畜食用,豬狗家禽漸次被飼養起來。以前人們用主要精力采集,現在則用于園圃種植。種植業興起,向農業部落發展。種植所獲屬種植人所得,園圃也屬自家所有,唯大面積可耕地仍是公有。《起源》指出:“耕地仍然是部落的財產,最初是交給氏族使用,后來由氏族交給家庭公社使用,最后交給個人使用;他們對耕地或許有一定的占有權,但是沒有更多的權利。”[1]此處講的占有權即是使用權,當時個人還沒有耕地所有權,只有取消耕地定期重新分配以后,耕地才由氏族公有變成各個家庭的私有財產。農業部落種植私有較游牧部落牲畜私有晚些,而耕地私有則更晚,有些民族直到階級社會產生以后,還未完成耕地私有的轉化。

4、交換。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開始了游牧部落的牲畜、畜產品與非游牧部落產品之間的物品交換,它促進人們占有私有財產的發展。到野蠻時代高級階段,人們已知冶煉金屬,有力促進著生產力的進步,農產品日益豐富,使手工業生產獲得必須的原料。在此條件下,農牧民普遍從事家庭手工業以供自需。手工業生產日益多樣化。在像雅典那樣的城市,便有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于是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1]。開始出現商品生產。當歷史發展到即將進入文明時代時,又產生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1]這便是社會第三次大分工。金屬貨幣鑄造出來了,土地可以買賣和抵押,財富迅速集中到一個人數很少的階級手中,貧民和奴隸的人數迅速增加,“奴隸的強制性勞動構成了整個社會的上層建筑所賴以建立的基礎”[1]。當人也變成私有財產的時候,便開始了階級對立的歷史。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被視為財產的東西漸次增多,每當一種東西被人們認定為財產時,它便屬于私有物,由使用權遞升為所有權,向私人所有制全面發展。而在財產私有制形成中,繼承制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初由氏族繼承,而后由大家族(宗族)繼承,最后才由家庭的子女繼承。較婦女擁有更多財產的男子,總不愿意死后讓其財產歸入他人所有,遂用強行手段切斷婦女群婚行為,廢除按女系計算世系和母系繼承權,要她嚴守貞操,給自己生下屬于自己血統的子女,確立男系計算世系,實行父系繼承法,讓親生子女繼承自己一生掙來的財產。《起源》認為,實行父系繼承法是“人類所經歷過的最深刻的革命之一”[1]。依靠它,私有制得到全面鞏固和悠悠世代的延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國家的起源

國家的起源,亦是古代氏族的起源,故西文將兩者同稱Nation。《起源》第三——八章專門論述這個主題。

因國家和古代民族皆源于母系氏族的發展,所以恩格斯從氏族開始論述。氏族是原始公社的社會基層單位。《起源》用易洛魁人以及古希臘人、羅馬人和德意志人材料闡明由氏族部落發展成國家的全過程,同時也是說明由氏族部落發展成古代民族的全過程。

氏族源于一個共同始祖母,是一群血緣相近的人們。母系氏族最古老。19世紀易洛魁人正處在氏族社會發達階段,保留有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聯盟一系列完整結構。《起源》第三章專門進行研究,逐一闡明它們的特點。

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聯盟,均是易洛魁人氏族制度的各層社會組織。恩格斯贊道:“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氏族制度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沒有大兵、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有理的……家戶經濟是由一組家庭按照共產制共同經營的,土地是全部落的財產,僅有小小的園圃歸家戶經濟暫時使用,——可是,絲毫沒有今日這樣臃腫復雜的管理機關。一切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不會有貧窮困苦的人……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婦女在內。”[1]各民族在沒有分化為階級以前,其社會亦是如此。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之后,才使這種古老的氏族制度崩潰,發展成為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產生于早期階級社會的前夜,是它促進了階級社會的產生。《起源》第四、六、七章對希臘人、羅馬人、克爾特人和德意志人的父系氏族情況進行描述,其中以希臘人氏族最為典型。父系氏族乃是母系氏族更高一級的氏族,不同的是父權制按父系計算世系和繼承財產,實行私有制,部落戰爭頻繁,開始把俘虜當作奴隸,氏族和部落內部混雜有外族人,軍事首領職權已開始與議事會和人民大會的職權相對立,這些都顯示氏族制度在崩潰中。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所缺少的只是一件東西,即這樣一個機關,它不僅可以保障單個人新獲得的財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產制傳統的侵犯,不僅使以前被輕視的私有財產神圣化,并宣布這種神圣化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最高目的,而且還給要相繼發展起來的獲得財產從而不斷加速財富積累的新的形式,蓋上社會普遍承認的印章;所缺少的只是這樣一個機關,它不僅使正在開始的社會分裂為階級的現象永久化,而且使有產者階級剝削無產者階級的權利以及前者對后者的統治永久化。而這樣的機關也就出現了。國家被發明出來了。”[1]國家是父系氏族歷史的繼續。《起源》在以后四章里(5-8)探討國家起源時,提到父系氏族,因此所占篇幅比易洛魁人氏族多3倍多。

氏族制度發展成國家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是:氏族…胞族…部落→父系氏族…地區部落…部落聯盟→國家和民族。

《起源》敘述了歐洲國家起源的三種類型。

第一類型,雅典國家的形成。它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階級社會的條件下,直接從氏族結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世界上多數民族(包括中國)國家起源都屬這一類型。《起源》在第五章以希臘人父系氏族資料說明之,并指出“雅典人國家的產生乃是一般國家形成的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1]。

第二類型,羅馬國家的形成。羅馬國家也是從羅馬人父系氏族基礎上發展來的。公元前7—前6世紀,在生產力發展、地區擴大和人口增加條件下,整個“羅馬人民”形成三部分人,即出身于氏族上層的“貴族階層”,他們擁有大量私有財產,屬于“保護人”;廣大氏族民日益貧困,依附貴族,平時為其勞役,戰時出征,是貴族的“被保護人”;第三種人是外族人,他們是自由人,可占有地產和經商,但不能作官,不能參加人民大會等,沒有權利也不受法律保護,他們是“平民階層”。“被保護民”和“平民階層”與貴族存在著階級對立,平民與貴族的對立尤為嚴重,斗爭激烈,平民最后戰勝氏族貴族,建起羅馬國家。

第三類型,德意志人國家的產生。民族大遷徙時代,德意志人曾是父系氏族社會,有部落和部落聯盟組織,但還未發展成國家。而是在征服了羅馬帝國之后,在其“廢墟”上改造自己原有氏族機關并設置一部分新的機關的基礎上建起國家的。

這就是“國家在氏族制度的廢墟上興起的三種主要形式。雅典是最純粹、最典型的形式:在這里,國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從氏族社會本身內部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的。在羅馬,氏族社會變成了封閉的貴族制,它的四周則是人數眾多的、站在這一貴族制之外的、沒有權利只有義務的平民;平民的勝利炸毀了舊的血族制度,并在它的廢墟上面建立了國家,而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最后,在戰勝了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中間,國家是直接從征服廣大外國領土中產生的”。[1]國家起源無論屬于何種類型,均是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產物,它不同于氏族的主要點是:按地區劃分國民,設立公共權力機關,不論是君主制,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本質上都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綜上所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個書名準確地體現了專著的三個主題,開創了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武器,以民族的產生和發展為線索,把個體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三大課題熔為一爐,進行綜合研究的先河。列寧高度評價《起源》的科學價值及其研究方法,指出:“這是現代社會主義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話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憑空說出,而都是根據大量的歷史和政治材料寫成的……我所以提到這部著作,是因為它在這方面提供了正確觀察問題的方法。”[2]《起源》自1884年用德文出版后,至今已過去100多年,全世界已有50多種文字翻譯出版,人類社會也踏進了新的世紀。在“一球兩制”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在大科學大技術的知識經濟時代所推進的全球化新浪潮中,在給社會科學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機遇和挑戰中,《起源》所闡明的社會科學上述三大課題的科學思想,所應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所提供的“正確觀察問題的方法”,無疑對新世紀歷史大背景下的國家學說、民族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和創新,依然具有不衰的指導意義。

收稿日期:2001-04-09

【參考文獻】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5,25,26,33,34,35,35,36,38,38,50,43,58,53,63,69,70,73,73,159,161,161,163,166,168,95,107,118,169-170.

[2]列寧.論國家[A].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43-44.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方加方)下再加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