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

時間:2022-05-13 09:01:00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

內容提要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是遠程販運、囤積居奇、亦工亦商。其利潤流向,分為生息性流向與消費性流向。商人資本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變革,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貴族等級制度松解,也使文學趨利、棄本逐末、法制與教化惡化。

關鍵詞春秋戰國商人資本歷史作用

作為前資本主義的商人資本,是一個非常廣袤而幽邃的歷史領域。它“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得早,實際上它是資本在歷史上更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1〕從廣義上說,商人資本不僅僅指商品經營資本,也包括商業利潤在內。它在流通領域的運動公式與簡單商品運動公式有著根本的不同。它不是商品——貨幣——商品,而是貨幣——商品——貨幣(貨幣增殖)。在這里交換價值的獨立形態——貨幣是商人資本的出發點,交換價值的增殖即獲取商業利潤是它的全部活動的動機和決定的目的。這種商人資本在我國商周時代已有其端緒,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則有長足發展,第一次在歷史長河中卷起洪波巨瀾,猛烈地沖擊著各個社會領域,成為推進社會急劇變革的杠桿之一。本文僅就這個時期商人資本的來源、流向及社會影響略作探索,以就教于專家學者。

春秋戰國時期以富商大賈作為典型化身的商人資本,通過在流通領域的中介作用,積聚了大量的貨幣財富,“家累千金”,“貲擬王公”者比比皆是。這些富商大賈通過中介商品流通不僅使各個生產部門互相結合起來,把產品發展為商品,而且通過攫取生產的余額,使貨幣發展為資本。賤買貴賣,是其商業活動的規律。這種不等價交換正是商人資本積累的主要源泉。具體說來,它一般表現為下面三種營利方式。

1.輾轉異域,遠程販運

富商大賈舟車并用,輾轉異域,進行遠程販賣性商業活動,可視為在當時列國并立的政治環境中從事的“國際”貿易。進行這種貿易活動的條件在當時已經基本具備了。首先,諸侯各國為著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在兵戎相見之余,還得對列國間商旅貿易往來網開一面,實行開放與扶植的優惠政策。如衛國“務材訓農,通商惠工”〔2〕。晉國“輕關易道,通商寬農”〔3〕“齊桓公”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以為諸侯利”〔4〕,并在葵丘之會訂立“無忘賓旅”、“無遏糴”〔5〕的盟辭,大力清除列國間通商的障礙。鄭國還與商人立下惠互利的盟誓,楚國給個別商人以部分免稅特權,即使戰國中后期開始嚴厲互抑商的秦國,也對這種“國際”貿易持肯定態度,故秦宮可以得到不產于秦而又為秦所藏的大量珍奇玩好。正因為列國鼓勵和發展“國際”間的貿易往來,才為一些富商大賈進行遠程販運創造了條件。其次,比西周時期遠為發達的水陸交通把列國各大經濟都會連為一體,形成一個龐大的銷售市場,給商賈們西行周,北至晉,南下楚,東適齊造就了一個可以縱橫馳騁的營利大舞臺。再次,各國金屬貨幣的鑄行,尤其是從春秋中晚期開始黃金成為流通領域功能齊備的重要貨幣,為富商大賈跨越國界進行遠程貿易提供了便利。這樣,商賈們就可以不受地域以至國別的限制,“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①貴”〔6〕,牟取高額商業利潤。

古代交通工具的落后,致使遠程販運的貨物通常只是體輕價昂如珠玉一類奢侈品和此有彼無的地方土特產品。如《荀子·王制》說:“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qū@②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可見中原市場集散的貿易物品來自四面八方,種類還是相當豐富的。春秋時期見于文獻記載的第一個從事遠程販運的大商人是鄭國的弦高。前627年,弦高將西市于周,道遇秦師襲鄭,當即“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7〕,表示鄭國早有防備,迫使秦軍回師滅滑而還。弦高犒秦之物即是皮革、牛以及璧玉等販運商品。戰國時陽翟大賈呂不韋“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8〕,也是靠長途販運起家的。做這種買賣的大商人名不見經傳者當不在少數。如1957年在安徽壽縣花園發現的兩組鄂君啟節,就是楚懷王發給貴族鄂君啟經商的優待通行證。節上規定:陸路運輸的車數一次不得超過五十輛,如用畜力或人力運輸,每十匹牲畜或二十個背子當一車;水路運輸的船數不得超過一百五十條,并且不得載運馬、牛、羊一類商品。在這些規定內,憑節可免稅。其經營活動范圍涉及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廣西等省,所過城邑達二十余個〔9〕。楚國地處“江淮以南,無凍餒之人,亦無千金之家”〔10〕,商品經濟遠不如中原地區發達,還有鄂君啟這樣受到一定限制的大規模的遠程販運,其他各國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進行遠程販運,盡管千里迢迢,多有艱險,但商業利潤卻是很高的。時稱“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11〕。這十分之二的資本利潤(毛利)率為春秋戰國時代從事工商業的一般利潤率,而遠程販運比這一般工商利潤率要高得多。《墨子·貴義》云:“商人之四方,市賈倍徙,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徙”與蓰通,是五倍的意思。這說明遠程販運的商業利潤高達一倍到五倍,比從事其他工商業更賺錢。因此,不少富商大賈不遠千里,周流四方,“轉轂以百數”,“貰貸行賈@③郡國”〔12〕,利用不同地區物價的差額買賤賣貴,把遠程販運作為牟取厚利的主要經營方式之一。

2.樂觀時變,囤積居奇

除遠程販運外,商人資本在流通領域營利的又一主要方式是囤積居奇。這是由于“政有急緩,故物有輕重,歲有敗豐,故民有羨不足,時有春秋,故谷有貴賤,而上下調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13〕囤積居奇,無需長途跋涉,往來奔波,只要有足夠的商品經營資本,又能準確把握市場商情的變化,即可坐地生財,卒成巨富。《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贛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饒益。”又《仲尼弟子列傳》云:“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常相魯衛,家累千金”。集解云:“廢舉謂停貯也。夫物賤則買而停貯,價貴則逐時轉易,貨賣取資利也。可見子貢的“饒益”途徑不過是買賤賣貴、囤積居奇罷了。范蠡“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14〕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故歲孰轂,予之食。”〔15〕他們都是采用的這種牟利手段。從表面上看,這種買賣贏利不過十分之一左右。比當時的一般利潤率還要低,但由于經營的物品多為糧食、六畜、絲漆一類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生產生活必須需品,因而具有較為廣大的銷售市場,只要經營得法,也是可以獲取“什伯其本”的高額利潤的。

當然,搞囤積居奇的買賣,沒有足夠數量的周轉資本不行,但有了資本單憑僥幸取勝的心理,沒有審時度勢的營利眼光也不行。如果說遠程販運主要是利用不同空間物價的差額以牟利的。子貢“與時轉貨貲”,范蠡“候時轉物。”白圭“樂觀時變”,無不重視一個“時”字,這實際上已多少帶有探索經濟規律的性質了。

第一,“時”所體現的生產與交換的關系。范蠡等人強調的“時”,首先是指農業經濟形勢的變化。他說:“太陰(指歲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16〕白圭亦云:“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17〕他們利用歲星紀年與五行關系的學說來探索農業豐歉的規律,當然談不上多少科學性,但他們注意到農業生產的豐歉是制約“積著”的決定因素,卻反映出相當精明的經濟頭腦。只有把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聯系起來統籌兼顧,才能在商品交換中達到“積著率歲倍”的目的。

第二,“時”所體現的市場供求關系。范蠡認為,“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18〕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根據生產形勢的變化,及時觀察商業行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市場的供求規律。在預測商業行情變化的基礎上,積貯物資以將來迫切需要者最為有利可圖,所謂“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是也。掌握了市場供求變化的規律,就敢于“人棄我取”,達到“人取我與”的營利目的。

第三,“時”所體現的物價漲落關系。在范蠡看來,物價的漲落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因此經營者要有“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膽識和勇氣,“務完物”(妥善保管貨物),“無息幣”(加速資金流轉),把握物價漲落的趨勢,及時抓住買進賣出的有利時機,此即白圭所說“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同時,還要不貪求過分的高價,即“無敢居貴”,要從加速商品和資金的周轉中來增加利潤,做到“財幣欲其行如流水”〔19〕。這就叫做“良賈不與人爭買賣之賈(價)而謹司時”。〔20〕

由此看來,囤積居奇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商業投機活動,它需要準確把握生產與流通的連動關系,預測市場變化的客觀規律,精通商品營銷的微妙技巧,才能達到“乘時射利”〔21〕的目的。所以白圭曾自詡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22〕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3.亦工亦商,產銷合一

商人資本一般只獨立活動于流通領域,但也有可能逐漸侵蝕生產本身,是時亦工亦商的經營者就屬于這種情況。這樣,商人資本的“賤買”環節便被直接剝削勞動者以壓低商品生產價格的過程所取代,而“貴賣”則是在大規模的自行運銷過程中,通過剝削消費者得以實現的。這種情況在當時的鹽鐵生產部門表現較為突出。因為鹽鐵產品是民眾不能自給而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得到的生產生活必需品,所以這種耗資巨大,需用人力甚多,但銷售市場廣闊的大手工業就成為商人資本牟取暴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投資場所。例如猗頓原為魯之窮士,“耕則常饑,桑則常寒,……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23〕以后他又投資經營池鹽之產銷,成為一個兼營大手工業的大商人。又如“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24〕。從其后輩所承襲的經營方式來看,這些工礦企業主也應具有亦工亦商的雙重身份。如蜀卓氏“致之臨邛,大熹,即鐵山鼓鑄,運籌算,賈滇蜀民”〔25〕;“程鄭,山東遷虜也,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宛孔氏遷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26〕。可見他們生產的產品并未直接賣給別的運銷商,使自己脫離流通領域,而是自產自銷,其利潤也主要是通過運銷來獲取的,甚至銷售市場的狀況還制約著生產的發展。如蜀卓氏遷蜀之時,不愿身處其地“狹薄”的葭萌,乃求遠遷臨邛,主要考慮到那里“民工于市,易賈”〔27〕,才作出遠為遷徙的選擇。這種企業的生產規模一般比較大,所役使的勞動者的社會構成也相當復雜。據《鹽鐵論·復古》載:“采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大抵盡收放流人民也,遠去鄉里,棄墳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窮澤之中”。從齊國“聚庸而煮鹽”〔28〕和蜀卓氏”富至僮千人”〔29〕的情況來分析,這些“依倚大家”的“放流人民”中應是雇傭勞動與奴隸勞動并存的。可見商人資本向生產領域滲透,采取產銷合一的經營方式,反映了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的商品經濟的不成熟性,與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商人支配生產的情況是截然有別的。

以上我們考察了商人資本的三種營利方式,說明富商大賈是怎樣通過買賤賣貴的不等價交換來獲取高額利潤的。但是,“商人資本按其使用機能來說,分成商品買賣的預付資本及商品運送與保管的預付資本,因此,產生了商人資本利潤的兩個組成部分:由買賣價格間的差額而形成的固有商業利潤及由于剝削擔任商品運送與保管職務的工人而獲得的利潤”〔30〕。關于商人資本怎樣在流通領域榨取為其役使的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情況,這里也略作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富商大賈在商品的運送、保管乃至交換的過程中所役使的勞動者主要有雇工、奴隸和伙計。云夢秦簡《治獄程式》中涉及到的“市庸”,應該就是為富商大賈役使的雇工。白圭“與用事僮仆同苦樂”,刁閑收取奴虜“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終得其力,起富數千萬”〔31〕,則是以剝削奴隸勞動發家的。至于伙計制度在當時也出現了。史載,“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洛陽街居在齊、秦、楚、趙之中,貧人學事富家,相矜以久賈,數過邑不入門,設任此等,故師史能致七千萬。”〔32〕這些學事富家的洛陽街居貧民,范文瀾先生認為就是大商人使用的“伙計”〔33〕。榨取這些不同類型的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即是商人資本利潤的另一大來源。

從商人資本這兩方面的利潤來源來看,它代表的是一種掠奪制度。這既是由當時封建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也是與之相適應的。“只要商人資本是對不發達的共同體的產品交換起中介作用,商業利潤就不僅表現為侵占和欺詐,而且大部分是從侵占和欺詐中產生的。”〔34〕子貢“常相魯衛”〔35〕,范蠡離開越國后曾為齊相,白圭也做過魏相,他們都以亦官亦商的身份搞囤積居奇的買賣,自然能象鄂君啟那樣享有減免稅收等多種特權,比別的自由商人更容易賺錢。一些與官爵無緣的大商人則通過賄賂達官貴人,以便從官府那里撈到好處。如絳之富商“能行諸侯之賄”〔36〕,刁閑也不惜“連車騎,交守相”,宛孔氏則“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有游閑公子賜與名。然其贏過當,愈于給@④嗇,家致富數千金。”索隱云:“謂孔氏以資給諸侯公子,既已得賜與之名,又蒙其所得之贏過于本資,故云‘過當’,乃勝于細碎儉嗇之賈也”。〔37〕這種官商合一或相互勾結的做法,無疑是一種隱蔽的掠奪手段。至于商品貿易過程中的欺詐成交,更是商人資本掠奪本性的反映。《韓非子·說林下》載:“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瑕,得千鎰焉。”監止子利用賣璞玉者不識其真實價值這一弱點,玩弄卑鄙手段,買得璞玉,經過加工變賣賺取了高達十倍的商業利潤。又如“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十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牛馬。”〔38〕一個“間”字正好反映出戎王與市場隔絕,不知繒物與牛馬交換價值,烏氏倮巧妙地利用這一點與其交易,結果也嫌得十倍其本的高額利潤。由此看來,商人資本利潤的來源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掠奪性的一面,而且通常是以掠奪性為其主流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的發展,產生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暴發戶。“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39〕。那么,商賈們賺取的巨額商業利潤具體是如何使用的?或者說流向怎樣?這個問題過去往往被忽略,以至妨礙了我們對商人資本的全面認識。在這里,我們準備對商人資本利潤的流向問題分成生息性流向與消費性流向兩個方面來談。

1、生息性流向

(1)擴大商品經營資本

商人資本的根本目的是不斷追求更多的財富,因而它只有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中才能實現其滾雪球般的增殖。“‘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功)也。”〔40〕這個道理商賈們是懂得的,所以他們決不會使已有的商品經營資本停止運動而肆意揮霍掉,相反,他們還會把一部分商業利潤追加到商品經營資本中去,以獲取更多的貨幣財富。如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并未就此中斷商品經營資本的運動,“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遂至巨萬。〔41〕尤其是一些本小利微的買賣,商業利潤恐怕大多投資到經營方面去了。因而才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胃脯(賣羊肚),簡微耳,蜀氏連騎”〔42〕。可見商人只有通過連續追加商品經營資本以不斷重復為賣而買這一行為,才會加速貨幣財富的積累。

這里還有必要討論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有無商人資本流向土地的問題。從現有材料看,尚無這方面的直接證據。但“以未致財,用本守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這個時期不能說不會發生。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耕于海畔,苦身戳力”〔43〕,這用于耕種的土地很可能就是買來的。而且范蠡后來似乎還做過土地買賣的生意,他說:“陰且盡歲,亟賣六畜、貨財,以益收五谷,以應陽之至也。陽且盡之歲,亟發糴,以收田宅、牛馬,積斂貨財,聚棺木,以應陰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44〕這說明當時確有商人資本流向土地的可能。只不過由于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過程中,這種情況還比較少見。

(2)經營貨幣借貸

貨幣借貸也是一種古老的資本形式。恩格斯說:“在使用貨幣購買商品之后,出現了貨幣借貸,隨著貨幣借貸出現了利息和高利貸。”〔45〕先秦時期的借貸產生于西周,到春秋戰國便盛行開來,形成了糧食借貸和貨幣借貸兩種形式。而貨幣借貸也可分為兩類:“一是常利借貸,一是高利貸。所謂“子貸金錢千貫(百萬)”,年利率為“什二”,一年便有“千戶之君二十萬”〔46〕的同等收入,就屬于與經營工商業一般利潤率相同的常利借貸。多于“什二”之利的貨幣借貸則是高利貸。《管子·輕重丁》說到齊國貨幣借貸的利息在北方是20%,在南方是50%,前者是常利借貸,后者則屬于高利貸。高利貸的主要對象是小生產者:“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而上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47〕。“倍貸”即利息率為100%,這就是名副其實的高利貸了。曹邴氏”貰貸行賈@③郡國”,是一個既經商又放債的人物。馮huān@⑤在薛邑燒毀債券后對孟嘗君說:“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其子民,因而賈利之。”〔48〕馮huān@⑤把孟嘗君放債看作與商人一樣的求利行為,足見當時富商大賈經營貨幣借貸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商人資本向高利貸資本轉化,是實現其自身增殖的重要流向之一。

2、消費性流向

富商大賈擁有的財富是巨大的,其消費水平之高也是驚人的。就其家庭消費支出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必需的生活費用,包括衣、食、住、用、行等多方面的消費支出。商賈們未成巨富之前,生活并不十分優裕。如范蠡言其長子“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49〕白圭亦“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50〕,緊縮生活開支。但隨著財富的不斷積累和擴大,商賈們的生活就愈益講究并奢華起來。范蠡說他小兒子“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吝惜。”〔51〕此時商賈們“金玉其車,文錯其服”〔52〕,“衣食之欲,恣所美好”〔53〕,生活是極其氣派的。這種奢移生活與勞動人民的貧困形成巨大的社會反差:“富者被文錦,犬馬余肉粟,而貧者shù@⑥褐不完,hán@⑦菽飲水。”〔54〕盡管富商大賈發財致富后生活極端奢侈,消費支出增多了,但在整個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卻未增大,而是越來越小,這與勞動人民生活需用占消費結構的絕大部分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類是家庭經營費用。它包括的范圍很廣,主要有家務勞動,養老育幼,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消費支出。從《商君書·墾令》“以商之口數使商,令之斯,輿、徒、重(僮)者必當名”的記載來看,他們的家務勞動大概是有一定分工的奴仆們去干的。這些奴婢的生活費用和勞務開支,即成為家庭經營費用中的一部分。養老育幼,保障家庭成員的生命安全,培養子女的謀生技能,也屬于這類開支。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關進監獄,他以千金之財設法營救,以其長子吝惜錢財未能奏效,但還是花去數百金的家產。至于文化娛樂活動可以滿足商賈們多種生理和心理需要,他們在這方面的消費支出就更為可觀。“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55〕這不可能是一筆小數目的開支。“臨@⑧甚富而貴,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56〕。富商大賈參與“吹竽鼓瑟,擊筑彈琴”,尚屬正當的娛樂活動,而“斗雞走犬,六博蹋鞠”則在娛樂之中增加了不少揮金如土的賭博成份。還有的商賈攜娼狎妓,尋求刺激,生活相當糜爛。時有“趙女鄭姬,設形容,xiē@⑨鳴琴,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57〕這種富厚之家必有不少富商大賈在內,成為趙女鄭姬出賣色相的追逐目標。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色善舞者與居”〔58〕,時稱“美人之賈(價)貴,……買之三千金”〔59〕,他不花一筆大價錢是不會把趙姬占為已有的。把上面這些開支合起來,就是一筆龐大的家庭經營費用。

第三類是有關維系家庭社會地位的開支。不管富商大賈處在何種社會形態之下,都不免要受到國家政治和社會關系的制約。為了鞏固并提高自己的家庭經濟地位和社會政治地位,他們還得花錢來應付各方面的利害關系。鄭國的商人能得到政府的優惠待遇并取得同盟者的社會地位,不在財力上對國家予以支持是不行的。如弦高犒秦,竟能以國君之禮使秦師深信不疑,這應是一筆巨大的財力支出。“楚國之法,商人欲見于君者,必有大獻重質而后得見”〔60〕。既曰“國法”,必是由來已久,這說明商賈與國君之間也是有經濟聯系的。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他自己風光了不說,還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61〕。范蠡居齊,曾一度“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62〕,后居陶,“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63〕,這些表示也不會白費,及其次子被殺“喪歸”,“邑人盡哀之”〔64〕,頗有點休戚與共的情味。可見富商大賈為維護并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是需要一大筆消費支出的。

作為家庭消費結構中的三類支出,第一類是基本的,到了一定程度便會相對穩定下來,在商人資本利潤的消費流向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越來越小。第二類和第三類支出在不同的家庭之間差距很大,而且變動也很大。但二者結合起來通常在家庭消費結構中占絕大部分。然而,不管富商大賈以何類支出作為主要消費方式,但都表現出奢侈性的浪費特征,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不相協調的。

前面我們考察了商人資本的來源與流向,側重于說明商人資本自身的運動過程。但商人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力量在社會上運轉,對社會發生什么影響?有什么歷史作用?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研究。

從商人資本運動的目的來看,它并不是為購買者或生產者服務,而是為了增殖貨幣追逐利潤。它通過不等價交換獲取超額的商業利潤,本質上代表的是一種掠奪制度。但從客觀上說來,商人資本對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卻是不可抹殺的。這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從春秋時期開始,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各國先后進行田制和稅制的改革,作為農村公社份地制的井田制趨于瓦解,逐漸改變了先前“三年一換土易居”的公有性質,開始向小農土地所有制轉化。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個體小農為了繳納國家沉重的賦稅,并購買自己的生產生活必須需品,常常把自己的耕織產品較多地投入市場,不免遭受商人的中間剝削。尤其是一遇水旱饑饉,生活難乎為繼,“又稱貸而益之”〔65〕,或者“倍貸以給上之征”〔66〕,忍受高利貸的重利盤剝。這樣,個體農民的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土地買賣也會隨之發生,封建土地私有制終于最后確立下來。可見,“在公社內部,原始的自發的分工被交換排擠得愈多,公社各個社員的財產狀況就愈加不平等,舊的土地公有制就被埋葬得愈深,公社也就愈加迅速地瓦解為小農的鄉村。”〔67〕當時社會經濟結構所發生的這場重大變革,商人資本所起的催育作用無疑是社會進步的杠桿之一。

第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資本在流通領域的廣泛活動,不斷擴大了商品市場,到處使生產朝著交換價值的方向發展,使只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發展成為具有交換價值的商品,這對閉塞的停滯不變的自然經濟體系來說,不啻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僅使手工業得以充分開發自然資源,進一步擴大商品生產,以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而且使農業的商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增強了小農經濟的自我調適能力。是時,“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粟;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荻;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⑩茜,千畦@①①@①②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68〕這種農副產品大規模的專門化生產,正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突出表現之一。而商品經濟的發展總是有利于增加社會財富,改善人民生活狀況的。

第三,加速了貴族等級制度的松解。富商大賈以其雄厚的財力與社會上層廣泛交游,不斷尋求政治支持,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地位。他們“無秩祿之奉,爵色之入,而樂與封君比者”,并不滿足這樣的“素封”〔69〕地位,還要千方百計躋身于政治舞臺。“官職可以重求,爵祿可以貸得”〔70〕,金錢成為打開貴族政治大門的武器。象呂不韋這樣的大商人,不惜重金作政治交易,還爬上了秦國卿相的寶座。而不少貴族、官僚也直接參與經商活動,孜孜求利,使社會再也不好繼續賤視商人了。“衛國茍有難,工商未嘗不為患,使皆行而后可”〔71〕,工商業者已成為關系國家政治大局的依靠力量。過去“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72〕,現在士農工商皆為“國之石(柱石)民”〔73〕,貴族等級制度的堤@①③被沖毀了。這種社會政治結構的重新整合,是有其歷史進步意義的。

當然,我們在看到商人資本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負面影響也不能忽視。商人資本的積累以其巨大的誘惑力,致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74〕,到處籠罩著逐利的煙云。連所謂“無恒產而有恒心”的文學之士其價值觀念也不免因此發生動搖。魯人曹邴氏“以鐵冶起,富至巨萬,……鄒魯以其故多去文學而趨利”〔75〕。結果“其流致于士庶人,莫不離制而棄本,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貨有余”〔76〕,這就嚴重削弱了小農經濟這一封建制度的基礎。“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法律的尊嚴受到嚴峻的挑戰。在金錢的誘惑面前,“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者,沒于賂遺也”〔77〕,使國家機器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法治和教化更趨惡化。“其在閭巷小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鑄幣,任俠并兼,借交報仇,纂逐幽隱,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鶩者,其實皆為財用也。”〔78〕禮法制度對社會的約束力被極大地削弱了。由于商人資本的發展所產生的這一系列社會矛盾,封建統治者無力予以解決,就只好“困末作而利本事”〔79〕,實行嚴厲的抑商政策,以確保社會的安定和統治的穩固。這就使中國商人資本一開始就面臨著悲劇性的命運,它沒有也不可能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1〕《馬恩全集》第25卷第363頁。

〔2〕《左傳》閔公二年。

〔3〕《國語·晉語四》。

〔4〕《國語·齊語》

〔5〕《孟子·告子下》。

〔6〕〔73〕《管子·小匡》。

〔7〕《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8〕〔58〕《史記·呂不韋列傳》。

〔9〕譚其驤《鄂君啟節銘文釋地》,《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

〔10〕〔12〕〔15〕〔17〕〔18〕〔19〕〔22〕〔24〕〔25〕〔27〕〔29〕〔31〕〔32〕〔37〕〔38〕〔41〕〔42〕〔46〕〔50〕〔53〕〔55〕〔57〕〔61〕〔63〕〔68〕〔69〕〔74〕〔75〕〔77〕〔78〕《史記·貨殖列傳》。

〔11〕《史記·蘇秦列傳》。

〔13〕《管子·七臣七主》。

〔14〕〔43〕〔49〕〔51〕〔62〕〔64〕《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16〕〔44〕《越絕書·計倪內經第五》。

〔20〕《戰國策·趙三》。

〔21〕《史記·平準書》集解。

〔23〕《孔叢子·陳士義》。

〔25〕〔54〕〔76〕《漢書·食貨志》。

〔28〕〔39〕《管子·輕重甲》。

〔30〕巴克《一部關于封建農奴制俄國商人資本的研究作品》,見《史學譯叢》1954年第3期。

〔33〕《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第179頁。

〔34〕《馬恩全集》第25卷第369頁。

〔35〕《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36〕〔52〕《國語·晉語八》。

〔40〕《韓非子·五蠹》。

〔45〕《馬恩選集》第四卷,163頁。

〔47〕〔66〕《管子·治國》。

〔48〕〔56〕《戰國策·齊四》。

〔59〕《戰國策·韓三》。

〔60〕《韓詩外傳》卷八。

〔65〕《孟子·滕文公上》。

〔67〕《馬恩全集》第23卷第201—202頁。

〔70〕《韓非子·亡征》。

〔71〕《左傳》定公八年。

〔72〕《左傳》桓公八年。

〔79〕《韓非子·奸劫殺臣》。

注釋: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敖加隔去左邊

@②原字為紅去工加去

@③原字為遍的繁體字。

@④原字為纖的繁體字。

@⑤原字為馬加鸛去鳥

@⑥原字為衤右加豆。

@⑦原字為口加含

@⑧原字為艸下加甾。

@⑨原字為扌右加契。

@⑩原字為后的上部加巴

@①①原字為姜的繁體字。

@①②原字為艸下加韭。

@①③原字為壩的繁體字。(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