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成果研究

時間:2022-10-27 11:00: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成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成果研究

[內容提要]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最新成果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上豐富和拓寬了我們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弘揚這一永恒主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境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最新成果的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地認識這一問題,無論對于理論創新還是推進實踐都十分重要。

理論來自于實踐,理論主題由實踐主題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賴以形成的實踐,主要是指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這個實踐的主題,毫無疑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即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新階段、新實踐,催生新理論。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自覺認識和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這些重要階段性特征,提出了“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不難發現,這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各方面內容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它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地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它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都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來展開的,都是抓住黨的建設這個關鍵來深化的,都是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的。都是堅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個馬克思主義立場的。

從歷史上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征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我國進入了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黨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和以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分別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別在于,它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在兩個具體歷史階段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成果,后一歷史階段的成果既是對前一歷史階段成果的堅持和繼承,又是對其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另外,從黨的第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全國代表人會政治報告所采用的題目來看,十四大報告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為題;十五大報告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為題;十六大報告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為題;十七大報告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為題。這四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縱跨15年,但無一例外地都突出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新成果都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鮮明主題而展開的。展望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還要經歷許多發展階段,這些不同發展階段的新成果都將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展開。用這個主題及其內在邏輯整合每個階段的新成果,并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r新的理論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上豐富和拓寬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

1、對我國社會所處歷史方位的階段性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科學把握歷史方位,既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前提與基礎,又是黨制定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客觀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總結了我國以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時代特征和我國國情,重新審視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作出了我國現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并科學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基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后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議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就是說,我國現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方位。以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對我國所處的這一歷史方位科學判斷的基礎上,強調要深入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并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精辟分析了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階段性特征。這就大大深化了對我國所處歷史方位的認識,使我們能夠真正理解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

2、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把社會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這是黨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社會主義社會本質作出的嶄新論斷,是從理論上對社會主義社會本質認識的深化。從鄧小平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到同志代表黨中央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進而“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到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的過程。3、拓展了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路。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對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目標和發展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回答,從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大大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思路。黨中央強調,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而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為我們黨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走城鄉良性互動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的問題,提出要在思想理論、治國理政、奮斗綱領、組織和黨員隊伍、黨風廉政、黨內制度體系等六大方面繼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從而強化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障。黨中央提出的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國際戰略思想,對爭取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部環境提供了理論指導,最根本的就是把對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對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結合起來,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中國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思想進一步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和精神七的旗幟,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精神力量、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想進一步明確了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一切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拓寬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路。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這個主題將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各個發展階段。作為一種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要經歷許多發展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在未來的各個發展階段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一定會取得一系列新成果。但眾多發展階段上的新成果都應當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理論主題貫穿始終。在前進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么復雜局面,無論遇到什么風險考驗,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