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現代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06 08:3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現代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性在不同的國家與民族有不同的實現方式?,F代性在中國的生成與建構,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現代性的建構,歷史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任務與方向。因此,有必要認真清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與中國現代性建構的內在關聯。
一、中國通過馬克思主義確立并獲得現代性的資格與身份
中國現代性的建構并不是設定好的規劃,而是首先需要爭取權利。正是為了爭取這一權,20世紀前期,中國的一批精英,在眾多西方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走上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與此同時也開始了現代性的建構歷程。中國為什么要引進并實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的境遇以及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世界以及整個現代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大影響有關。從外部境況看,中國是在西方強勢的現代化背景下表達其現代化訴求的,并且,西式的現代化從本質上否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內生性與自主性,也否定了中國獲得現代性身份的可能性。外部條件已不允許中國以同一的方式參與全球性的資本主義運動,而近代西方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不僅從理論上、也從利益上拒斥和否定中國現代化。從內部境況看,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體,只能展開一種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更無法擺脫依附性的和弱勢的民族地位,中國的民族解放與獨立道路,必須要解放和發揮大多數社會中下階級的主體性與創造性。而且,在近代中國,基于自身的弱勢處境以及對自身文化傳統的信心不足,中國已無法內生性地開出一種堪與西式現代化相抗衡、進而能夠積極地影響全球現代化浪潮的思想文化資源。
歷史表明,中國現代化的思想資源,不能純粹源自于西方,但又要求具有西方形式;不能直接源自于自身的文化傳統,卻又要充分考慮到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換的內在要求。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背景。馬克思高度肯定了資本主義所創造的歷史成就,并認為資本主義帶來了現代性的世界圖景:“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迸c西方學者總是把現代性與資本主義制度捆綁在一起不同,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促進了現代性的歷史形成,但現代性本身的拓展和完善卻要超越和揚棄資本主義。在西方社會已經建構起一個相對穩定的資本主義秩序時,馬克思斷定資本主義必然走向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只是為現代社會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在政治制度與精神文明方面反倒構成了現代文明的障礙,因此,必須變革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批判其消極頹廢的精神文明狀況,創建新的政治制度與精神文化體系。
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之間,存在著一種斷裂性的歷史轉折,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主體將通過反叛和革命促成這一轉折。而且,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轉變,實際上也是“西方化”的終結、以及歷史由區域歷史向世界歷史時代的轉變。當黑格爾等哲學家把現代性與西方化等同起來并看成是歷史的完成時,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歷史尚未開始,因為真正的歷史必然是向包括非西方在內的整個人類開放的,現代性也要歷史地表達為人類性。可見,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內在地反叛和超越西方近代思想、蘊含著非西方價值與關懷、并直接指向人類共同未來的現當代思想文化。也正是其面向時代的開放性與深刻的人類性,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社會獲得現代性身份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接著”馬克思思想的開放性“往下說”的。的確,按照馬克思本人的觀點,社會主義應當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實現,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才具有使西方歷史地轉變為社會主義的條件。這看起來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限制,但馬克思對西方世界政治與文化結構的否定性批判,使得中國的知識界與思想界有理由放棄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模仿,晚年馬克思對俄國能否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問題的高度關注,也激起了東方馬克思主義的想象。蘇聯十月革命的成功,直接奠定了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解:總體上落后的國家,完全可以通過首先取得政治權利,然后開展現代化建設。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接口,正如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中國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并最終取得了政治的合法性,從而確立起中國現代性的資格與身份。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實現了兩大啟蒙任務
就個體的群體性啟蒙而言,中國文化傳統歷來具有群體觀念并強調高度的群體整合性,但這種群體觀念一般說來還是消解個體自我意識、并以君王觀念為軸心的籠統的群體觀念,具體整合方式也是抽掉了個人性的“集體”主義,在這種群體觀念及整合方式中,不僅個性得不到保證,而且團隊、族性、社會以及人類,都難以得到一種反思性的理解與自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野內,個人的群體性啟蒙不同于資產階級啟蒙,資產階級啟蒙強調的是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不僅難以為中國文化傳統接受,更難以為正處于族群認同焦慮的近現代中國人所接受,但是,個人面對群體的自覺或者群體對個人的責任又需要得到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回答的正是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的現實統一:個人首先認同于其所隸屬于的那個階級,并通過階級意識體現其個人意志,個人不再只是以前的籠統的群體中的無差別的散漫個人,而是積極參與集體性事業并以恰當的角色發揮反思功能(集體內民主)的戰士;群體作為共同體也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因為群體本身就包含并承擔著個人的發展要求,“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因而,共同體本身就具有積極的人格,先進的政黨正是這一積極人格的代表。因此,新的群體整合的綱領不再只是諸如君主的個人意志,而是具有群體契約性并發揮著社會示范效應的政黨組織、黨性觀念、規章制度以及集體主義精神,政黨組織的先進性遂成為整個社會系統現代性的榜樣。
民族意識的現代性啟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性的政治任務。自進入世界范圍的現代化以來,中國的民族性始終處于焦慮狀態,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的種種折磨與屈辱,也不斷動搖著國人對民族認同的自信心。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野內,正如無產階級只要具有反抗意識并付之于行動,就一定會成為先進的社會主體,處于被壓迫的民族,通過階級的或民族的自覺也會完成向現代民族性的轉換。在馬克思那里,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主要發生于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東方馬克思主義則把這一矛盾進一步拓展到西方資本主義與非西方落后國家的矛盾,并在這一矛盾中將西方資本主義本質化為帝國主義。斯大林曾賦予十月革命以一種東方民族現代性覺醒的意義:“第一,它擴大了民族問題的范圍,把它從歐洲反對民族壓迫的斗爭的局部問題,變為各被壓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從帝國主義之下解放出來的總問題;第二,它給這一解放開辟了廣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這就大大地促進了西方和東方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把他們吸引到勝利的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巨流中去;第三,它從而在社會主義的西方和被奴役的東方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建立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边@一段話,正是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引用的,其用意就在于強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民族解放與人類建構意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樣也將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方法運用到了東西方民族矛盾的分析上,并通過國家及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初步實現了現代性的民族自覺。
當然,相對于整個中國現代性建構使命而言,上述啟蒙還只是初步的,它還需要歷史性地拓展和提升為面向現代性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深度啟蒙活動。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
從文化層面上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蘊含著兩方面內涵:第一,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家為主干的中國文化傳統具有精神上的相通性;第二,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文化傳統當代轉換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標示著一種信仰的轉型,即從有神論轉變為無神論,對神的崇拜讓位于人的自我肯定,從存在的形上學轉變為生存的形上學。馬克思通過這樣一種極端的反叛方式終結了西方傳統,并開創了西方思想文化的現代性。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已經事實上取代了上帝,但商品拜物教同樣要讓位于人自身的解放與歷史性建構,對于馬克思而言,現代性一經確立,必然是自身的不斷持續和完善,現代性的歷程與人的自我解放的歷史道路是同一的,這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诖?,有理由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無神論時代的信仰確證方式。這一信仰確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確遇到了受一神論深深影響著的西方文化傳統的拒斥,但卻被東方社會、特別是中國這一無神論或多神論精神的文化傳統所接受。以儒家為主干的中國文化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不奇怪,馬克思主義與儒家都強調實踐,并以超越自我、變革社會并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儒家作為一種本土化的信仰方式,顯然有自身民族性的限制,但20世紀恰恰也是儒家通過訴諸于某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入世哲學為依托、從而獲得現代性意義的時代,由此,儒家與馬克思主義兩種入世的信仰體驗方式發生了一種“視界融合”。儒家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遇,成就了儒家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儒家,并不是沖突對立的關系,而是融通共進的關系。歷史已經表明,否定儒家文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接氣,而排斥馬克思主義的儒家也會失去對當代中國的解釋力進而失去時代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與儒家,二者共同體認和承擔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的現當代命運,推進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并積極地參與了全球現代性的重建①。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持續不懈的努力背后,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因此,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型,絕不是用馬克思主義替代儒家文化,不是造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而是要在代表著人類現代性方向的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下,使作為代表中國民族性的儒家獲得現代性,進而促使整個中國文化傳統形成現代性的生長機制與內涵。
現代性包含著一套相應的社會思想觀念,其特征是:接受現代社會已經形成的領域分化的社會系統,并形成一套組織化的和物化的理論解釋系統。馬克思則在區分經濟、政治與文化等社會領域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等社會要素及其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從而直接確立和闡釋了組織化的社會構成系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別是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和弘揚,則直接帶來了當代中國面向現代性社會的觀念變革與制度建構。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框架及意識形態中,道德、宗教、藝術等文化領域與經濟及政治領域是分離的,抽掉了經濟關系后的意識形態,在解釋思想觀念與現實的關系時,必然表現出虛假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批判的正是這種意識形態,馬克思要求從人們的經濟活動及其關系入手,并把道德的批判轉變為社會政治批判,因而,“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這實際上是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傳統二元社會結構的秘密。在更大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初步形成了一種具有現代性意義的意識形態觀念:政治不是由道德決定的,而是由經濟決定的,道德觀念、政治制度,都要求還原為相應的經濟關系,社會發展的動因歸結于經濟增長與經濟變革,而整個社會系統的變革與發展,都是經濟增長與經濟變革的必然要求,科學技術則作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得到強有力的肯定。上述觀念已經顯示出一定的組織化與物化特征,并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觀念支撐與功能整合作用,也是中國現代性得以實現自我超越和完善的觀念基礎。
四、中國現代性建構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中國現代性的建構首先是一個政治性任務,其目的是確立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的獨立自主的國家制度,包括面向現代性的民族啟蒙與自覺。服務于這一任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表現為對現存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的反叛與否定,并且形成了一套以革命為核心觀念、以政治解放為主旨的話語系統。這一話語系統歷史性地引導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并確定了中國現代性的起點。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從經濟、科技、社會、文化與環境等各個方面展開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構,包括政治現代性的自身變革、人的全面啟蒙等等,以形成能夠最大限度保證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與之對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任務就是要求確立以建設為核心觀念、以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主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系統,并構造一整套符合全球時代要求、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及長治久安、并具有自檢與防御機制及能力的開放性的社會、政治與文化體系。
本質地看,從以政治解放為主旨的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到以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為主旨的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的轉變,是一種內在的理論轉換過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馬克思所謀劃的正是通過政治解放、并將政治解放揚棄于人類解放的現代化之路。只有當人意識到自己作為“類存在物”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政治力量轉化為社會力量,需要主體將階級意識轉換或提升為社會與人類意識,需要從哲學人類學的高度進行社會化建設?,F代性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物質、精神與制度的現代化狀況緊密關聯在一起的,通過革命以獲得現代性的身份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而現代性的全面建構,則是更為繁重而復雜的歷史任務,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處理好革命與建設的關系。應當說,新中國以后頭三十年、特別是十年,中國一直受制于以革命為核心觀念的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的束縛,政治任務代替了經濟任務與文化任務,階級啟蒙代替甚至抹煞了人的全面啟蒙,致使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受到嚴重貽誤。而中國二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關鍵就在于毅然擺脫了以革命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的束縛,從實踐上抓住了現代化建設這一中心任務,初步確立并堅持了以建設為核心觀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系統,建構起自主的、開放性的、具有中國特色與氣派的現代性,具體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確立與逐步完善。鄧小平關于“發展是硬道理”以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有關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一代中央集體提出并推行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新時期中國人民為改革開放及現代化事業所展開的偉大實踐活動,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也都凝聚著中國現代性建構的不懈探索與追求。
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構,不僅是政治與社會實踐方面的探索,也需要理論上的創新與探索。但相比之下,理論創新遠遠落后于實踐,比如,目前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與敘述,包括現代性啟蒙,基本上還只是局限于政治解放層面,在唯物史觀影響下所形成的現代性社會思想觀念,也過多地受制于惟經濟決定論,缺乏現代性應有的張力與彈性。如何從中國現代性全面建構以及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出發,展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推進現代性社會觀念與意識形態的成熟與完善,是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五、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構與公民社會理論及機制的建立
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構,面臨著多方面的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與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構相適應的公民社會。這是一項重大的時代課題,牽涉到從理論到實踐方方面面的問題,目前在理論上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公民社會理論。
公民社會是現代性社會的基本社會構成形式,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在于克服西方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弊端,完成中國社會的轉型,實現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公民社會的轉換。不過,目前人們對公民社會的認知與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于資產階級市民社會,對馬克思思想中蘊含的現代公民社會理論的重視還很不夠。我們知道,對市民社會作為基本的社會存在或社會事實的揭示,正是馬克思提出唯物史觀的入口:“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瘪R克思針對的是黑格爾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觀念,馬克思所批評的市民社會,也特指以法蘭西第三等級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市民社會(burghersociety)。正是通過這種批判,馬克思使得作為“物質交往關系”或“經濟交往關系”的市民社會獲得了自身的獨立性,進而為與國家分離開來的現代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civilsociety)奠定了理論基礎。正如將現代性與資本主義區分開不是要拋棄現代性,而是要發展和完善現代性一樣,馬克思揚棄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理論,其目的并不是要否定市民社會的存在,而是要建構一個更合理、更人道的公民社會。在《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這里,“市民社會”即資產階級市民社會,而“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正是馬克思構建的現代公民社會,也是馬克思本人所強調的共同體主義的實質。馬克思之所以要在現實關系上將人的本質看成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目的就在于確立起個人、共同體以及人類社會協調統一的現代公民社會,這樣一種公民社會當然有理由成為當代中國的實踐目標。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佛教觀研究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