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民族精神弘揚論文
時間:2022-07-31 09:26:00
導語:馬克思主義與民族精神弘揚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從事的最偉大的事業之一,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也是千百年來尤其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推動時展和社會進步鍥而不舍的重要歷史使命。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極大的弘揚與培育。本文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過程分析和探討了它同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與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進程緊密、有機地結合。
【摘要題】傳統文化與歷史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民族精神/弘揚與培育/結合
【正文】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G[文章編號]1006-6470(2003)05-0042-05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凝結和積淀而成的優秀成果,是中華文明的精華與結晶。千百年來,它推動和支撐著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為人類文明史書寫并增添了偉大而壯麗的篇章。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史發展到近代的杰作,也是代表和開辟了人類社會前進方向的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在其逐步實現中國化的過程中,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及培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即是對二者的關系作一個簡要的歷史審視和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得到弘揚和培育的過程
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遭受屈辱和挫折的歷史,也是一部書寫抗爭和求索的歷史。中華民族在外來入侵中蒙受了巨大的痛苦與屈辱,也在反對外來侵略的艱難抗爭中苦苦求索走出落后與衰敗的出路,探尋實現民族復興的契機。縱觀近代以來種種救國救民、試圖挽救中華民族危機的努力,太平天國運動沒能走出歷史上農民起義歸于失敗的怪圈;封建地主階級自強自救的洋務運動也終告破產,資產階級維新改良的藥方不能醫治封建統治的痼疾;甚至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也因其歷史局限性而終歸失敗。在經過認真思索、反復比較和充分借鑒以后,馬克思主義最終被中國先進階級所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由此成為應答和解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進步問題的現實出路,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尋求實現偉大復興這一精神訴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現實指向和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偉大民族精神的古老而現代的民族。中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魯迅先生稱中華民族精神為“民魂”,并且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1]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注解和概括。馬克思主義首先代表了一種文化成果和文明結晶,因此,從文化層面與精神視角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及中華民族精神逐步交流、融合和實現整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由被融合和接納到被改造和運用,再到被推進和發展,與中國文化發生了種種聯系和持久的磨合,期間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揚
1.融會和接納馬克思主義彰顯了寬容、自強的中華民族精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觀念形態向實踐形態不斷延伸和轉化的過程。它必須首先跨越的是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這道門坎,只有被中華民族文化所認同和接受,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有機契合,才能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而且,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在不斷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能是一個不斷持續和發展的過程,只能始終都堅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保持其精神武器的作用長久發揮出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過程中,中國文化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接納馬克思主義,成功地實現其中國化。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中華民族的寬容和自強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氣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強奮斗精神。從厚德載物到民胞物與,從天人合一到包容萬物,從協和萬邦到和睦共處,從豁達寬厚到寬納異己,從兼聽則明到兼容并蓄,是中華民族寬容精神的鮮明體現。從修身自任到奮發有為,從勤勉進取到百折不撓,從剛強自律到勵精圖治,從勇猛頑強到舍生取義,從艱苦奮斗到堅韌不拔,是中華民族自強精神的生動寫照。中華文化在寬容和吸納中得到了豐富,中華民族在自強和奮斗中得到發展。遠的不說,單在馬克思主義初入中國之際,中華大地上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追求科學與民主的新文化運動,就體現了覺悟的中國人思想上的開放和精神上的寬容。在雜陳的中西文化中,以開放的態度迎馬克思主義到中國來,變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寶,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寬容精神和自強精神。
2.改造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體現了變革、求實的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于改革、注重求實的民族,長期以來養成了勤勉務實且又善于變革進取的精神。古人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富有探索和改革精神的體現。“貴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責實,重效致用”、“清談誤國,實干興邦”,也是中華民族求實精神的寫照。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經歷過變法革新,而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家也比比皆是、層出不窮。變革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新的發展,但這種變革也必須建立在求實的基礎之上,無論對于變革的實踐,還是對于變革的理論,這個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以學說形態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發揮出其巨大的理論威力和指導作用,“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2]也即,必須構建起立足于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平臺和實踐平臺。這就要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合理改造并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的實踐之中。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巧妙地開辟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道路;鄧小平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發展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智慧地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根據變化了的國情,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也同樣發揚中華民族求實、變革的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實現了理論創新,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歷程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不斷變化的中國國情,腳踏實地地改造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變革、求實精神不斷弘揚的過程。
3.發展和推進馬克思主義書寫了革故創新的中華民族精神
歷史上的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勇于創新,追求創新的民族。革故創新的觀念古已有之。《禮記·大學》云:“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傳·雜卦》也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它們所表露的都是中華民族與時俱進、除舊立新的精神。正是有這種不斷進取和銳意創新的精神,才有了中華輝煌文化和燦爛文明,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衍發展。只是到了近代,清朝統治者為“康乾盛世”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過分沉湎和滿足于“持盈保泰”而封閉保守、不思進取,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才被湮沒,中國才止步不前以至于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但是,在迷夢和危機中警醒的中華民族由此接受了教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又展現和發揚了革故創新的精神。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和頑冥的教條,它的創立本身和每一步成功發展都滲透和書寫著繼承與發展同在、革故與創新并舉的精神。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和繼承者都曾予以明確提示。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時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3]列寧也告誡說,“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于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復雜的問題”。[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動態的、不斷發展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要永葆生機和活力,惟一的方法就是使自身得到不斷豐富、發展和推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弘揚中華民族革故創新精神的典范。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在堅定地繼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把發展和創新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思想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現,是弘揚中華民族創新精神而結出的偉大理論碩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綜合變革過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為主體內容的中華民族精神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一根紅線。它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已經并將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得到不斷弘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持。這是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成功實現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二)中華民族精神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得到極大培育
流傳了幾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雖然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突出的優點,但仍需隨著時代的發展增添新鮮血液和時代內涵。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的碩果,也是來自異域的優秀文化結晶。作為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交流與融和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提供了寬廣的視野、嶄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弘揚和培育的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是塑造和錘煉中華民族精神的模具。以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民族精神為母體,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結合豐富的中國化實踐,在弘揚傳統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對之加以改造和發展,使之既具有傳統優勢,又增添時代特色,這不但是中華民族精神發展的自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直接催生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先鋒隊組織,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提供了堅定的實踐者和執行者,形成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時代角色和領導力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伴隨的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來支持,同時又必然會產生和培育出偉大的精神。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一場偉大的事業又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錘煉和提升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和廣闊的舞臺,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搭建了時代平臺和實踐場所。革命戰爭年代,中國革命事業鍛造和錘煉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井岡山精神、紅巖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偉大的中華民族革命精神得到新的鍛造,轉化并哺育了解放初期精神,后來又誕生了雷鋒精神、60年代克服困難精神等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精神。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后,在轟轟烈烈的建設大潮中,中華民族精神又得到新的弘揚和培育,產生了偉大的創業精神。對這種在新環境中培育的民族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頌揚了大慶鐵人精神、提出了“兩彈一星”精神、六十四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以及現代創業的“五種精神”等。
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中國化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合理結合,它沒有中斷中國文化傳統,而是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中華文化的延伸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拓寬了弘揚中華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道路,并從實踐上提升了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境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歷煉與培育,其核心與內涵不斷得到改造、充實和豐富,其精神與實質不斷得到堅持、弘揚與發展。傳統的中華民族精神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成為結合著時代主題、立足于時代要求、把握了時代特征、切準了時代脈搏、弘揚了時代旋律、突出了時代特色和體現了時代價值的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縱觀中華民族繁衍發展和民族精神傳承的歷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時期和任何一項其他事業能夠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所走過的進程那樣,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和有利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中華民族精神弘揚與培育的思想指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到中國豐富多彩的實踐之中,與中國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開始,其傳播、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已歷八十多個年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步重大發展和每一次重大飛躍,都激起中華民族思想的大解放和民族精神的極大宏揚。1919年帶來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思想的首次大解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1945年的,雖然只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次局部區域內思想運動,但卻最終催生了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統一了全黨思想,調動了全國人民投身革命洪流的積極性,指引著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1978年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討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澄清了人們的認識,統一了人們的思想,為改革開放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了強而有力的好頭。此后,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也都類似地帶來了全黨思想的大解放和全民族思想認識的大進步。時至今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三個重大的理論成果——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理論成果既是遵循和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結合了中國豐富而變化的實際,是由實踐中得來,又在實踐中檢驗,最后上升為理論形態的智慧結晶。它們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化身;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生動的中國作風和卓越的中國氣派。
作為思想體系,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能夠反映和代表中華民族最優秀分子和最廣大群眾實踐經驗和思想精華的科學理論體系,因而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從文化構成看,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結合。從形成歷程看,它們又是優秀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其形成以后,又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進一步弘揚和不斷培育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劉少奇在評價思想時指出,思想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它“把我國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從來未有的合理的高度”。[5]這也就是說,思想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評價鄧小平理論時也指出:“這一理論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奪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6]而作為對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樣是統一全國人民思想,凝聚全民族力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思想理論武器。它們在指導全黨全國人民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當中,發揮精神支柱的作用,號召和指引中華民族高揚民族精神的偉大旗幟,開拓進取,奮力前進,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三、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進程相結合
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是百年來處于落后之中的中華民族向往和追求復興的不滅夢想。在經歷短暫的彷徨與痛苦后,中華民族終于尋找到一條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歷經革命以及經過建設和改革的初步階段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給中華民族的復興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也帶來了巨大的希望。中華民族不但在理論上找到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思想武器,而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再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都預示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不二法門和必然選擇。但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緩慢的、長期的、艱苦的、復雜的奮斗過程,甚至還會是一個充滿挫折與坎坷的過程。
昂揚振奮的中華民族精神,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心,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意志力、協同力和凝聚力,可以激發中華民族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有這些,都為中華民族實現其理想和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極其強大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動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事實表明,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前提,弘揚和振奮民族精神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什么時候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揚和培育,民族復興的步伐就可以加快。而當民族精神萎靡,民魂不振之時,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就異常緩慢,甚至倒退。一旦失去了由民族精神提供的偉大精神動力,民族復興就顯得十分渺茫,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兩者的最終目的是毫無二致的。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不斷的弘揚和培育。而在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得到不斷推進和順利發展,兩者在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進程上也是并行不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關鍵也是要在繼承和堅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創造出具有嶄新時代內涵和富有時代氣息的蓬勃向上的中華民族精神。這說明,指導兩者發展的思想路線也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強領路人和偉大的實踐者。作為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也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優秀典范。這意味著,兩者在領導力量上也是統一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如果脫離了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那么,這個進程必定因遭遇挫折和兇險而受阻,而民族精神本身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培育和創新。與此同時,如果失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偉大事業,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也會失去棲身之所和寓身之地。因此,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與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進程緊密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堅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不但對二者都有裨益,而且也是二者的共同的、相互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魯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6):118—11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43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1.
[4]列寧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2.
[5]劉少奇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上):335,319.
[6]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上):650.
- 上一篇:電影資本奴隸管理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統計局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