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我國化歷史條件論文
時間:2022-08-24 03:1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我國化歷史條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成立的,因此從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確定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而1945年中國共產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說,“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1]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從黨成立也開始了,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特定概念和歷史使命提出則是1938年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這離黨成立已經過去了近20年。既然中國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其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為什么還要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而且是在共產黨成立近20年后才正式提出這一概念呢?
1、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依據
所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而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特點,而且是千差萬別的,這就要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正如列寧所說的,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則,而這些原則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2]。第二,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世界觀、方法論和行動的指南,只有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創造新的理論,才能解決實際問題,正如恩格斯說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同志也說過:“要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工具看待”[3]而不能當作教義;第三,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必須與時俱進。這是因為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不斷強調,對他們的理論、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4]“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5]以上這些都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2、黨成立后“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依據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本背景就是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道路。而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道路這樣重大而基本的問題上,在共產黨內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兩種不同的態度帶來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不同結局。尤其是在“本世紀20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國共產黨內,曾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6]正是有了這些經驗、教訓,共產黨人才從切身的感受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極端重要性。正如所說:“從黨的建立到抗日時期,中間有北伐戰爭和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我們經過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薄敖涍^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7]
3、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長期探索和思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作了理論鋪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雖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才提出的,但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卻是共產黨人一直思考的問題。
早在1921年,張太雷就指出:要“把國際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方法正確地運用于各國具體特點的基礎之上”。[8]惲代英也說:“解決中國的問題,自然要根據中國的情形,以決定中國的辦法”。[9]大革命失敗之初,曾經主持過中央工作的瞿秋白更明確地指出:“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薄皯民R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10]進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后,中國共產黨又開始了探尋不同于俄國革命的發展道路。1930年,發表了我黨歷史上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文獻《反對本本主義》,強烈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需要的,但是絕不能搞本本主義,中國的問題,要靠中國的同志了解中國的情況,“不要動不動就那本本來,嚇唬老百姓。”在瓦窯堡會議上,他又尖銳地批評了黨內關門主義不會把馬列主義“活潑地運用到中國的特殊的具體環境中去”,而把馬列主義變成死的教條。[11]1937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的告全黨同志書特別強調:由于“中國革命的復雜性與變化多端性”,“馬克思列寧斯大林主義的原則必須使之具體化,成為具體行動的指南針”,中國共產黨能否做到這一點,“將決定此次大革命能否勝利的命運”。[12]
以上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的提出,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醞釀過程,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多年探索和思考的產物,這時提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4、共產國際七大的決議,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國際條件
從二大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加入了共產國際,因此,中國共產黨一直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進行工作的。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是有幫助的,但也有缺點,那就是一般號召不與各國實踐相結合,具體布置代替了原則的指導,變成了干涉各國黨的內部事務,使各國黨不能獨立自主,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創造性。而我們黨的早期領導人又出現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因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后來在季米特洛夫負責共產國際時期召開的共產國際七大,作出了改變共產國際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的決定。要求共產國際要“把活動重點轉移到制定世界工人運動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線”上來,而“將日常領導集中于各國支部本身”。在決定任何問題時,都要“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而且一般要避免直接干涉各黨內部組織事務;“要避免機械地把一個國家的經驗套用到另一個國家”;各國黨要“善于利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問題的武器”,學會把馬列主義的方法應用到各國的“具體環境中去,應用到具體條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籠統公式去代替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共產國際的決定和關于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別國經驗的論述對中國共產黨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了一個催生的作用,也可以說是一個組織保障。那以后,我們黨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大聲疾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如,遵義會議后,在黨內負總責的無數次地強調要正確對待革命理論、共產國際決議和外國經驗問題。“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與公式,而是行動的指南?!币垢刹繉W會馬列主義的生動的革命精神,“能夠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分析具體的環境,并從這種分析中得出一定的行動方針”。“任何一國革命的經驗,都不能機械的搬運到別一國來。”[13]1937年6月,在黨的白區工作會議上,號召少些馬列主義的“耀眼詞句”,多些馬列主義的“真正內容”。還提出反對“黨八股”問題等。[14]
5、六屆六中全會前,黨內的一場爭論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直接推力
遵義會議后,我黨在為首的新的中央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引領革命事業不斷前進,尤其是抗戰爆發后,我黨在為首的中央領導下,制定了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政策。但是,1937年底,以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和政治書記處候補書記名義回國的王明,在黨的十二月會議上,以傳達國際指示和斯大林新政策為名,作主要報告,否定黨的洛川會議以來執行的正確抗戰路線和政策,點名批評劉少奇和不點名地批評的一些正確觀點和政策,甚至企圖以不正當手段奪取中央的領導權。而“與會者多數對王明傳達的新政策,產生盲目信賴,并以他的觀點總結統一戰線工作的得失,作自我批評”[15]196這表明,黨內相當一部分同志還沒有真正解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和共產國際決議的問題。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否維護的領導地位和洛川會議以來執行的正確抗戰路線,其實質就是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而這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16]正是在粉碎了王明的奪權陰謀,捍衛了黨的政治路線的這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概念和任務。并通過這件事,使黨的許多高級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基本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注釋:
[1]《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952頁。
[2]《理論動態2008年3月20,1773期
[3]《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26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76頁。
[6]《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P47
[7]《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2年1月30日
[8]張太雷.關于殖民地問題致共產國際‘三大’的提綱(草案)[A].張太雷文集(續)[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32.
[9]惲代英.列寧與新經濟政策[A].惲代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上):480.
[1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自序[A].瞿秋白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0.
[1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0):618-619.
[1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C](.11):202.
[13][114]文集[C].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2)P188、189
[15][16]黃允升.開辟革命道路的理論創新[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P196、P197
- 上一篇: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