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論文
時間:2022-08-24 03:43:00
導語: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者認為,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是從事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及相關活動的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這種經濟基本單位在工業社會主要是以企業法人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基本組織。本文就有關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概念理解的相關問題給予了具體說明。
關鍵詞:馬克思學說;出發點;人的概念;說明
筆者認為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是從事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及相關活動的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這種經濟基本單位在工業社會主要是以企業法人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基本組織。現就有關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概念理解的相關問題作幾點說明。
一、馬克思學說出發點是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理論依據
我們之所以認為社會經濟基本單位,在工業社會主要是以企業法人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基本組織是馬克思學說的出發點,是基于對馬克思學說的創立、前提、條件,以及構建的基礎的分析。
(一)馬克思學說創立的過程是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概念確立的過程
馬克思學說創立的過程可以說是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概念確立的過程。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以自我意識為主體,《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已把客觀現實作為主體,《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開始突出勞動主體的地位,把生產中的個人作為主體。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開始了社會主體——人的范疇的變革,提出了新哲學的社會主體——人的范疇不是直觀的,不是孤立的、個體的人,指出了主體的活動是實踐,指出了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但是,《提綱》并沒有具體指出這一主體——人是什么,實踐又具體是什么實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揭示了社會主體——人的范疇的內涵,提出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現實的個人”是自己學說的出發點,實現了社會主體的理論轉向。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1]明確了生產關系這一范疇,也就明確了馬克思學說的出發點——人的范疇。馬克思學說中人的概念的確立,特別是人的社會形式——生產關系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學說得以創立的關鍵。它使馬克思找到了解開“歷史之謎”之鑰匙,找到了創建自己學說的基礎和出發點。學說的出發點——人的范疇不僅是新哲學與舊哲學的主要區別,也是青年馬克思與成熟的馬克思的根本區別。[2]
(二)馬克思從社會生產主體——人出發構建了自己學說的體系
馬克思是如何構建自己學說體系的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主體出發,把社會生產主體——社會生產基本經濟單位或組織的多重矛盾關系歸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列寧認為通過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即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馬克思指明了社會的基本關系,明確了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即生產關系,在一切社會關系中居于主導的、決定的、支配的地位,一定歷史階段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和思想上層建筑,決定社會形態的性質。馬克思學說區別于以往社會歷史學說,馬克思實現人類思想史上的變革,最重要的是馬克思在提出社會生產主體的社會形式——生產關系范疇的基礎上,揭示了社會有機結構內在的關系,透過變幻紛紜的社會歷史現象,抓住其中根本的、決定的、主要的,即實質性的東西。正是因為對于社會生產主體——人內在關系及其與其他各種社會現象關系的正確認識,馬克思才揭示了社會歷史的真實關系,第一次把社會歷史學說提到科學的水平。
馬克思通過對生產主體的內在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的分析,揭示了社會歷史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馬克思學說從社會生產主體出發,通過對社會生產主體——人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形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會生產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隨生產力變化而改變著自己的社會形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力決定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關系,即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產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社會生產主體或社會經濟基本單位構成社會的基礎,決定社會政治的、思想的方面,社會生產主體或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發展的趨勢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共產主義是社會生產主體運動的必然結果。
(三)馬克思構建其學說的方法和條件
在理論方法上,把生產的主體作為前提,把握住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解剖“現實的個人”這種主體,從這樣的主體出發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是馬克思構建自己學說最基本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這兩篇馬克思概述性論述自己學說的代表作中,馬克思運用的方法都是把社會生產主體看作多重矛盾關系的統一體,同時,把社會生產主體的多重矛盾關系歸納為兩種基本關系:生產中的自然關系與生產中的社會關系,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3]生產力是生產主體的客觀物質基礎或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主體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反映的是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關系反映的是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構建其學說體系的方法就是從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社會生產基本經濟單位——人出發,把社會生產主體——人的多重矛盾關系歸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通過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揭示社會歷史的規律,而矛盾解決的方式“是由建立新關系來解決”,即建立新的社會生產主體來解決。
馬克思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為典型形態分析社會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內在矛盾及其關系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主體——“現實的個人”的分析是有一定的假設條件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我們假定,農業和工業完全一樣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支配農業這樣一個假定,包含著這樣的意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統治生產的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部門,因此它的下列條件,如資本的自由競爭、資本由一個生產部門轉入另一個生產部門的可能性、同等水平的平均利潤等等,都已經十分成熟。”[4]這段話表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研究是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進行的: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統治生產的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部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十分成熟”。即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經濟基本單位主要是高度工業化的企業法人生產組織,這些企業法人生產組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包括農業也高度工業化,“農業越來越變成僅僅是一個工業部門,完全由資本支配”,[5]個體生產者作為生產的基本單位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
正是在上述假定的條件下,馬克思在論及社會經濟基本單位時往往用生產主體——生產單位——生產組織的概念,甚至直接用企業或工廠來表示。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許多地方都把工廠或企業與社會主體——人在同一意義上使用,在同一意義上表述。在《資本論》以及其他許多地方,在指工廠或企業的地方也用“勞動組織”、“社會勞動組織”,或“勞動的組織”概念代替。在《哲學的貧困》中明確指出現代工廠,這種生產主體的社會形式才是社會關系,“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6]
二、生產關系范疇是理解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概念的關鍵
在馬克思之前已有學者提出生產力概念,這些學者看到了生產中物的關系,生產力——生產中物的因素是可以計算的。生產關系概念則是馬克思提出的,是馬克思學說中特有的概念。馬克思不僅看到了生產中物的因素,而且看到了生產中人的關系。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作為有生命的生產主要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生產力,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所以生產關系應是社會生產主體中表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更是明確地指出“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7]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或者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主體——人的兩個不同的方面。生產力是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客觀物質基礎或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社會形式。可見,在馬克思學說中生產關系與生產主體、人、生產組織這幾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既然在馬克思那里生產關系與社會生產主體、人、生產組織這幾個概念是有區別的,那么,為什么馬克思又說“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呢?馬克思的說法不錯。如果我們不能理解生產關系是社會經濟基本單位——人的社會形式,就不能理解馬克思學說中人的概念。如果我們理解了生產關系是社會經濟主體的社會形式,理解了工廠或企業就是社會生產主體的一種社會形式,就能理解馬克思所說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就能理解馬克思學說中人的概念,才能理解馬克思理論體系的真實意蘊。
三、馬克思學說中法人主體與自然人主體的關系
筆者認為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是從事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及相關活動的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這種經濟基本單位在工業社會主要是以企業法人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基本組織。但是,我們并不否認馬克思學說中有自然人主體的存在,筆者認為自然人也在馬克思研究的視域之內,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僅明確區分了自然人主體與法人主體這兩個不同的范疇,與前人比較,馬克思從全新的視角研究這一問題。[8]
(一)馬克思提出了法人主體這一范疇,但并不否認自然人主體的存在
馬克思以前的學者看到了個體主體在歷史中的作用,甚至在物質生產中的作用,如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了資本家個人在生產中的作用,但他們所說的主體——人僅僅是指自然人主體。馬克思超出了他的前人,明確提出了生產中不同于自然人主體作為組織的人格人主體的存在。馬克思認為這種社會組織作為主體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與自然人不同。對此我們反復強調馬克思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的那一段話,“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與自然人不同,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人格化的人,法人的人格與個人不同,法人的權力和利益與自然人的權力和利益有關聯但仍不同,所以馬克思說“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
(二)馬克思學說中的法人主體不是脫離自然人主體而存在的
馬克思學說中的法人主體與自然人主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兩種生命的生產:“通過勞動而達到自己生命的生產”或“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筆者認為“通過勞動而達到自己生命的生產”不僅僅指自然的人的生產,還包括作為社會生產主體“人格化”的人的生產,即資本主義社會法人的生產。馬克思講法人,并沒有脫離自然人,馬克思講“生命的生產”,不僅講“通過勞動而達到自己生命的生產”,還講“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法人生命的生產不僅僅是“通過勞動而達到”,也離不開“通過生育而達到”的自然人生命的生產,法人也離不開自然人。
法人雖然是基于物——財產關系建立起來的,法人離不開自然人。馬克思以前的學者們只看到了物的關系,只看到財產的作用,如英國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資本是資本家獲得財富的源泉。與以往的學者不同,馬克思透過物的關系看到了物背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揭示了生產中自然人主體間的真實關系。正像列寧所指出的:“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商品交換商品)的地方,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9]馬克思透過物的關系揭示了社會生產主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微觀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主體進行研究,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主體中自然人主體——之間關系的分析,揭示了工人和資本家之間形式上等價交換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平等交換關系,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主體——社會生產組織中,真正起作用的自然人主體,不是資本家,而是工人,揭示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這才產生了馬克思的第二個偉大發現——剩余價值規律。
與以往的學者不同,馬克思不是僅就自然人研究自然人,而是聯系社會整體、社會組織研究個體,聯系群眾、階級,包括政黨、政府、企業這些社會組織研究自然人主體,特別是基于企業這種社會生產主體,研究工人和資本家的關系。馬克思也研究個人,包括普通的個人和在歷史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但這種研究是聯系這些個人所在的階級、政黨,以及生產組織進行的,而不是把人僅僅作為生物學、人類學中個體的、自然的人進行研究。
(三)在法人主體與自然人主體關系上,馬克思強調法人主體的作用
馬克思學說之所以區別以往的學說,不僅在于明確提出了生產中不同于自然人主體的法人主體的存在,還在于馬克思充分肯定并強調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基本組織法人主體的作用,馬克思洞察到社會生產主體發展的趨勢。
近代以來,前人對個體主體、自然人主體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很多。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社會物質生產中法人主體的作用已顯現出來,馬克思突破前人的視域,看到了物質生產中不同于自然人主體的法人主體的存在和作用。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稱贊法人主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作用,說它們創造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社會形態里不可能“料想到”的“社會勞動里蘊藏”的“生產力”。
在法人主體與自然人主體關系上,馬克思不僅肯定并強調法人主體的作用,而且科學地預見了法人主體與自然人主體發展的趨勢。通過對社會生產基本組織的內在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考察,馬克思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產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大,生產中個體主體的作用越來越小,甚至達到微不足道的情況。這一點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說:“新的生產方式越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在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里占統治地位,并從而把個體生產排擠到無足輕重的殘余地位”。[10]《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之作,馬克思還親自為恩格斯的這篇文章作了序,馬克思顯然是同意恩格斯文中的觀點的。這里需要說明,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并沒有給出像后來《德國民法典》中那樣一個明確的法人概念,馬克思在使用主體這個概念時,并沒有像我們今天把自然人主體和法人主體區分的那么清晰。追究這種現象的原因,在馬克思的時代,法學上還沒有給作為生產主體的企業法人一個明確的概念,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才對企業法人給予明確的界定,才形成了現代民法中自然人與法人并立的二元主體制度。法人主體概念的明確,現代民法中自然人、法人并立的二元主體制度的確立,是一個浩大的工程,[11]馬克思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揭示社會歷史的規律,創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馬克思沒有把精力花費在概念的文法界定上。但是,毋庸諱言在馬克思的文本中的確存在著法人主體的概念,馬克思已經區分了自然人主體與法人主體。
四、馬克思不同表述的一致性
馬克思是一位治學嚴肅,思維嚴謹的學者。但是,馬克思對自己學說的出發點和自己學說的基礎確實有過不同的表述。如果我們用本文所提出的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觀點的含義去分析馬克思的不同表述,就會發現馬克思的不同表述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在本質上是內在同一的。
(一)社會生產主體:人、生產關系、生產組織——馬克思在相同意義上使用的不同概念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主體、人、生產關系、生產組織這些概念的表述具有內在聯系。作為生產主體——經濟關系人格化的人——生產組織是同一對象的不同表述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容易被接受,對于生產關系與這些概念在相同意義上使用可能不那么容易理解,這正是長期困擾我們對馬克思社會主體——人的理解的關鍵,也是長期困擾我們對馬克思基礎和出發點的理解的關鍵。
前面我們分析了生產關系是馬克思學說中一個最重要的范疇,因為它是理解馬克思學說中人的概念的關鍵。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基本單位(即基本經濟單位)的社會形式。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說:“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12]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沒有使用生產關系的概念,與生產力對應的交往形式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后來被馬克思界定為生產關系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還說“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13]從社會生產主體的角度分析,馬克思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生產的主體是許多個人組成的。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樣,并不是一個經濟范疇。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14]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稱生產主體是“現實的個人”,在《資本論》中稱現代工廠或企業是社會生產主體,在《哲學的貧困》中說現代工廠或企業是社會生產關系,可見,人、生產關系、生產組織,這是馬克思在相同意義上使用的不同概念。這幾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只能從社會生產單位的社會形式理解。
(二)主體與主體的活動——靜態與動態的不同表述
馬克思在不同地方,甚至在同一文中既說自己學說的出發點是人,又說自己學說從社會物質生產出發,那么作為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與作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產一定是內在統一的,這種統一不是自然人這一范疇可以實現的。從自然人出發,如果把自然人作為馬克思學說的基礎和出發點,勢必造成出發點與馬克思學說理論上的矛盾,因為馬克思學說的理論體系確實是建立在社會物質生產基礎上;如果把社會物質生產作為馬克思學說的基礎和出發點,又如何解釋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復強調自己學說的出發點是人,這是理論界面臨的兩難選擇。正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就造成對馬克思學說的邏輯起點到底是人還是物質生產的長期爭論。但是,如果我們把馬克思學說出發點的人的理解為社會經濟基本單位,在工業社會就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生產組織,理解為人格化的人,這種矛盾就消除了。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自己學說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學說的出發點又是從事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它們的特點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是什么樣的,這些人就應當是什么樣的。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與從事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出發,這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的表述。從從事生產的人出發是對出發點的靜態表述,這個出發點就是從事生產的主體——生產組織——人格化的人;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這是對出發點的動態表述。出發點可以是靜態的,但是,一旦從這個出發點出發對歷史進行考察時,就必須從出發點的活動出發,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停留在靜態,必須在生產主體的生產活動中,即動態中才能考察歷史,揭示歷史的規律。所以說,人作為馬克思學說的出發點,或者社會物質生產作為馬克思學說的出發點,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二者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是對主體及其活動的不同表述,是對同一事物靜態和動態的不同表述。
(三)人與社會經濟的基礎——微觀和宏觀的不同表述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15]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馬克思又說:“我的這種不是從人出發,而是從一定的社會經濟時期出發的分析方法,”[16]馬克思學說中的社會主體——人,從微觀看是一種社會生產組織,是人格化的人;從宏觀看,這種社會生產組織構成社會經濟的基礎,是決定社會形態的基礎,所以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說自己從社會生產出發與說自己的學說是從經濟時期出發,是不矛盾的,這是馬克思對其學說出發點從微觀和宏觀視角的不同表述。
(四)人的形態與社會形態不同表述的一致性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根據所有制提出五種社會形態的理論。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種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第三種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還有“現代的所有制”即資本主義所有制,以及共產主義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馬克思認為,生產的主體,生產的基本單位是以財產公有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不同的形式,“同時也是勞動組織的形式,從而也是所有制的形式。”[17]這些不同的勞動組織形式,或所有制形式,構成了不同社會形態的基礎。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人的發展三種形態的理論。馬克思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18]馬克思對人的形態的劃分是依據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社會經濟基本單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著自己的社會形式。前資本主義社會人們主要使用以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建立在個體勞動基礎上,受自然界的支配,“個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較明顯的人的關系,但他們只是作為具有某種規定性的個人而互相發生關系,如作為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農奴等等,或作為種姓成員等等,或屬于某個等級等等。”“一切人身紐帶至少都表現為人的關系”;[19]在人的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為主,社會生產是建立在聯合勞動或協作勞動基礎上,“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20]“個人”是獨立的社會生產主體,也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通過貨幣交換把它們互相聯系起來。共產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勞動的性質將發生變化,不是交換賦予勞動以一般性質,而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和生產的共同性一開始就便勞動的產品成為共同的一般的產品。
總之,不管是五形態說,還是三形態說,馬克思都是以社會經濟基本單位——人的發展形態為依據的。社會經濟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人的形態是劃分社會形態的基礎。社會生產主體——人的特點決定社會所有制的特點,也就是生產關系的特點,也就是決定不同社會形態的特點。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把人的發展形態也看作是社會形態的發展,馬克思對于人的發展形態的劃分與對社會形態劃分是一致的。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也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
參考文獻:
[1][6][12][13][14][15][17][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161、161、123、80、161、73、115、279.
[2][8]李云峰.馬克思學說中人的概念[M].人民出版社,2007.69-141,220-225.
[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C].人民出版社,1998.101、101.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693-694.
[5][18][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人民出版社,1995.48-49,107-108、113.
[9]列寧選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5.31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5.744.
[11]馬爾夫·克尼佩爾.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M].法律出版社,2003.17-53.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人民出版社,196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