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驗啟示論文
時間:2022-09-01 05:18: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經驗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方能有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踐需要相結合,才能發揮指導作用。8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艱難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其重要標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適應特定的時空條件,又一脈相承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這些適應中國實際需要、符合時代特征要求、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理論和思想指導下,中國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勝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形成于19世紀4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是對當時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經驗的理論反映。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作為接受體,當時的中國顯然與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天壤之別。所以,當中國共產黨接受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那一刻起,便同時領受了一項更為艱巨的任務,這就是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既要全面、系統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思想方法和理論原則,又要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時代需要加以靈活掌握與運用。簡言之,即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率先垂范,首開先河——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思想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這一問題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隨著革命斗爭實踐的深入開展,面對中國革命大起大落的復雜形勢,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以后,許多共產黨人紛紛開始了中國革命新道路、新途徑的苦苦探索。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獨特的理論勇氣和驚人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創造一切機會對中國的過去及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結合井岡山的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壯大等親身體會,理性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發現并提出中國革命迥異于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特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決階級問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決定了它是一支中間力量,可以爭取為革命的同盟軍,而不能像西方無產階級革命時將其視為革命對象;中國革命的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廣大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而不能像俄國十月革命那樣把城市無產階級作為主要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首先是工農武裝割據,建立和發展農村根據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樣,首先舉行中心城市的武裝起義,等等。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
盡管東西方的國情差異日漸明朗,但由于的地位和所處環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沒有能夠在黨內起到決定作用,在當時的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內依然存在著嚴重的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神圣化傾向,本本主義依然在黨內屢屢泛濫成災,終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毀于一旦,紅軍被迫長征北上。
隨著遵義會議上在黨內領導地位的確定和革命大本營到達延安后,繼續專注于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篇文章,聯系中國革命斗爭的實際寫出了《實踐論》和《矛盾論》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趨向成熟。1942年,又親自發動和領導了運動,黨內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得到了徹底清算,確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最終在黨的七大會議上將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引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成功地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后,又滿懷信心地率領全黨開始了對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一樣艱巨和復雜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思想在許多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成功地指導了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2、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
令人遺憾的是,自上世紀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來,由于的晚年錯誤,使“左”的教條主義重新籠罩了中國大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因此而中斷,歷史的重任落到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肩上。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破除思想僵化,沖破個人崇拜的束縛,在黨內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此基礎上,將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并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論的準備。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擴大,鄧小平理論也逐步展開和發展,到黨的十三大,通過總結改革開放的現實經驗,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同時,還發揮和發展了一系列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科學理論觀點,包括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關于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觀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的觀點等。這些觀點構建起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標志著鄧小平理論已經形成。
以鄧小平南巡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通過進一步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又從理論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個方面: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在發展階段上,強調不能脫離實際,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在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條件上,指出既要堅持獨立自主,又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在政治保證上,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戰略步驟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國統一問題上,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使鄧小平理論進一步系統化,從而走向成熟。到黨的十五大,鄧小平理論作為全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被正式確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了又一次飛躍。
3、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際上,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新格局開始形成,圍繞知識經濟而展開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從國內情況看,我國社會已經和正在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社會結構、利益關系、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大量涌現。這一切既給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保證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如何使黨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21世紀的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面對的又一重大課題。
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繼承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格,從事關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高度,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總結,科學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歷史課題,這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鞏固立黨根本,堅實執政基礎,擴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因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歷史的合法性;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使其獲得了道義的合法性;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爭取了現實的合法性,即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因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政治宣言和執政興國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又一新的具體理論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啟示
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三次飛躍,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規律性的經驗啟示,對于我們今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1、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貫主題
消滅一切壓迫和剝削,通過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者的最高追求和奮斗目標。因而,無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還是在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中,從根本上說,都貫穿著這樣同一個主題。由于這一主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數代甚至數十代人的持續努力,所以,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必然展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內容和任務,而且又會因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狀況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這就要求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每一個時期的領袖人物或領導力量,必須首先立足于所處時代的背景,各有側重地解決自己時代的主要課題,保證這一主題的最終解決。思想主要是圍繞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時代課題展開的,鄧小平理論主要是圍繞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課題展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圍繞加強黨的建設、永葆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拒腐防變能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帶領全國人民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課題展開的。她們的主題是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連續篇章。
2、堅定信念,不丟“祖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
自近代中國以來,許許多多的先進分子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曾經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政治主張和思想主義,卻無一成功。只有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探索中國的前途與命運,發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并引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走向勝利。
可以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探索和付出代價后做出的正確抉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理論基礎,是引領我們立黨興國的“老祖宗”。正因如此,曾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鄧小平則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丟。”指出:“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個理論、學說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盡管現在世界情況有很多新變化,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并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規律。”所以,無論何時,都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個“老祖宗”都不能丟棄。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地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認識與實踐過程。
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革命斗爭過程中,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前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堅決斗爭,對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加以科學地理論概括,從而形成了思想。
結束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領導全黨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根據國內外形勢和歷史條件的變化,面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個別論斷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突破,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重大認識問題,形成了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
馬克思領導創建了無產階級政黨,但他們沒有共產黨執政的實踐。列寧曾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執政6年多時間,對執政黨建設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就中國共產黨來看,較好地解決了奪取政權時期的黨的建設問題,但在成為執政黨后的建設上走了彎路,沒有使黨從整體上實現由領導革命斗爭的黨向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執政黨的轉變。鄧小平對執政黨的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思想,但在其有生之年所解決的主要課題是如何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總結和對待前人的經驗,結合新形勢、新情況的需要,對執政黨的建設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的又一次具體體現。
4、立足國情,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意義,是以各個國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設實際為依托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只有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地加以創造性運用,才能轉變為巨大的推動力量。
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與革命的學說,既堅持了十月革命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提供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普遍經驗,又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對中國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與闡釋,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與十月革命先城市后農村完全相反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內容。
同極端重視國情一樣,鄧小平也把對國情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并進一步將其置于世界大環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國現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進而對在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實際基礎上,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設計,開創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重大轉變,使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出現了眾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使中國共產黨面對著更加艱巨的任務;隨著黨員數量的增多,黨員成份的多樣性、黨員思想意識的日益活躍和反腐倡廉的需要,使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正處于歷史性的關鍵時刻。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是面對這些新的實際情況和問題,而提出了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5、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征
作為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決不是自我封閉的僵化體系,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活的思想體系,具有深厚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品質。這正是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卻歷經150多年仍然充滿活力而長盛不衰;雖然產生于歐洲,卻傳遍全世界的根本所在。所以,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科學態度,必須體現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鮮明特征,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應該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條件,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善于創造新經驗,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是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實踐,大膽突破和揚棄了其中的某些具體論斷而形成的新的歷史性飛躍,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性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產物。
6、代表絕大多數群眾利益,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本色
《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所以,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本色,又是共產黨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就個人來說,、鄧小平、作為三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人物,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將關心人民疾苦,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視為“一點也不能看輕”的大事和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將為人民利益而死視為比泰山還重。鄧小平講,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做官,不能有私心雜念,不能有別的選擇。他強調,人民利益標準是壓倒一切的標準,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的出發點和歸宿。則一再指出: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謀人民所求、解人民所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努力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盡管內容豐富、深刻,但其根本立場就是引導中國人民清除一切壓迫和剝削,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繼而迅速擺脫貧困和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富民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這正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正因如此,她們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充滿生機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在革命戰爭時期,廣大人民群眾才始終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前赴后繼,堅貞不渝;在和平建設年代,廣大人民群眾更是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中。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是科學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題中要義,更是8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的重要和突出問題。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地處理了認識與實踐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指導意義與中國自身特點和時代特征的辯證關系,使馬克思主義成功地實現了中國化,其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產生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也為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正確堅持和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啟示。
- 上一篇:團體保險業務發展論文
- 下一篇:保險推進消防工作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