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論文
時間:2022-09-10 10:1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一個嶄新的命題,也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具有挑戰性。在理論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實踐中,它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從分析以下幾對關系中尋求其內在的本質聯系,力求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真。
一、從特指和泛指的關系中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要的是必須正確理解這一命題的科學含義,我們可從特指和泛指兩個層面去把握,也就是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去把握。從黨的十七大提出這一重大命題的直接語境來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標志著中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達到了新的境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就是在當代中國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嶄新的概念,從總體上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從本質上揭示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關系。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十七大報告開宗明義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因此,從特指的含義來說,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直接的和最具體的要求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可以從泛指的層面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共時性和歷時性,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發展,會在當下歷史進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表現出各種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形態,這些新的理論成果或理論形態同樣需要大眾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當代中國的大眾化,也就是歷時性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在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條件下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最新理論成果的大眾化,是共時性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問題。在這兩個方面中,第一方面是當前的重點內容和重點任務,但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兩個方面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抓住重點的同時不要人為地把兩個方面割裂開來,因為它們是融會貫通的有機的統一體。
從特指和泛指來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含義,其實這兩者的性質和核心內容是一致的,泛指是特指的背景擴展,是廣闊的時空維度,是理論整體性的面;特指是泛指的重點內容,是一個鮮明突出的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好比一顆耀眼的明星點綴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蔚藍的天幕下。從這兩個角度的結合中去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含義,有利于我們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把廣泛性和針對性、整體和重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理論把握和實踐操作當中,強調在“當代中國”這樣的特定時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的同時,也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時性,做到點與面的結合。
二、從質和量的規定性關系中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質和量的規定性。
第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一般理論或思潮的大眾化。從歷史的層面看,大眾化是一個發展的范疇,只有那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理論,才具備實現那個時代的掌握群眾的價值。大眾化是一種內外作用相統一的過程,其中理論本身的內在吸引力是根本,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理論的徹底性。它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既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又是真善美的統一,它是真實客觀科學的,沒有虛假性。它是一種普世關懷,以解放全人類為終極價值目標。它以人為善,助人達善和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它有強烈的當代性,彰顯時代意義和價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和豐富來看,它充分順應了民族振興、國家成長和個人發展的不斷需要,并且注意將這幾個方面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因此,這種內容的質的規定性才能深入人心,用它來“化”大眾才能符合時代潮流,成為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
第二。“大眾化”的質的規定性還體現在理論受眾的質的規定性上。大眾應當是人民群眾,而不是特定的文化擁有者、享有者,人民群眾不僅是從事精神產品創作活動的主體,而且是積極的、實踐的歷史主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強調大眾化的主體就是實踐著的人民群眾,就是要以人民自創的文化來化育人民的文化大眾化。對大眾化的主體的首創權的尊重能有效防范大眾化滑向平面化和單一化的沼澤,克服了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弊端,西方大眾文化理論認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眾化,這種大眾化帶來的是大眾特性的標準化、公式化、重復化和膚淺化。它誘使大眾陶醉于通俗的、感性的、即時的虛假快樂中,遺忘掉嚴肅的、理性的、真實的價值觀,在大眾化的視野中,“大眾”絕不是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而存在,大眾文化更歡迎或是只需要狂熱而被動地消費各類文化產品的人群,他們是從屬于現代社會的特有的文化主體,是缺少個性和主體性的大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強調大眾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與這種具有主體性的大眾相結合,才能找到真正的生長點。因此,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這種質的規定性,在宣傳普及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大眾的實踐主體地位,發揮大眾自身的能動性,尊重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思想選擇,克服硬性灌輸,要正確引導,把“化”大眾與“大眾”化有機結合起來,只有使理論內化于大眾,使大眾掌握了真理,才會變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
第三,大眾化的量的規定性,主要是指理論受眾的范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成就一種全民投入、人人參與的事業,就是要成為一種時代風尚,要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為“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文化”,“文化是大眾的,因而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大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普及和推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超越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礙,跨越年齡、性別、職業、階層、地域等界限,在這量的規定中,無疑是要實現普及化,主要指受眾人群范圍的擴大,這種受眾人群可以散布或分布在社會的幾乎全部或大部分職業領域與社會活動場所,不僅包括目前主要活動在各種機關、學校、部隊中的干部、學生、部隊指戰員等,而且擴大到廣大工人、農民、市民、商人以及社會大部分成員,這些社會成員散布在各種不同的職業領域和社會活動場所,以致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場所中都可以輕易發現這種理論的影響力。
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保持質和量的高度統一,沒有量的規定就不是大眾化,只能是小眾化,無質的規定的大眾化也只能是虛化的大眾化,如泡沫甚至是庸俗化,無法引領時代潮流。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克服以往只注重和凸顯精英化,而大眾化嚴重不足的的傾向,要旗幟鮮明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和時代風尚,把來自廣大人民群眾實踐的馬克思主義重新交給人民群眾,落實到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使廣大人民群眾逐漸達到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最終真正實現實踐自覺。
三、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兩者的關系中來闡釋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好的兩大問題,從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來看,在中國******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說:“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能夠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而只有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所掌握,成為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自始至終十分注重創新理論的大眾化,把理論與實踐和時代以及人民群眾結合起來,使黨的理論充滿生命力,從而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動力。歷史已經證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之所以能不斷取得新勝利和新成就,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在指導思想上與時俱進,善于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勇于進行理論創新,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不斷深入人心、不斷為群眾理解掌握和大眾化的過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人民大眾生活聯系起來,結合起來,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現實指導,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眾化。這是真正把馬克思主義落實到實處的客觀要求,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使人民群眾真信、真學、真用的重要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石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組良性互動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原則要求和理論前提,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靈魂和核心,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的理論升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還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渠道。
四、從大眾化與通俗化的關系中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自然就同通俗化聯系起來,兩者是何種關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同于馬克思主義通俗化,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是指理論、觀點的存在形式及其適合群眾的水平和需要,容易為人們理解和接受的狀況,在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把握科學性、準確性、全面性與完整性,又要通俗易懂,善于將理論語言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生活話語。例如將深奧的概念原理變為淺顯的口語、寓說理于敘事等等,使之明白曉暢,人人都懂。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是理解之后的行動,是成為人民大眾生活方式、共同好尚的狀況。前者是理論、信仰的存在形式,后者是理論、信仰被世人接受的程度,兩者是不同的,但兩者又是有機統一的,大眾化需要通俗化作為基礎和鋪墊,通俗化是推動大眾化的必由之路,沒有通俗化就沒有大眾化。從動態來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因此,我們也不能把兩者人為地割裂開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理解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宣傳、理論普及等形式使馬克思主義主動接觸群眾的生活,為群眾所理解掌握,把它轉化為強大的思想武器,指導群眾的生活實踐,從而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和要求,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這個很樸實的道理,從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上來說,就是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道理。因此,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馬克思主義通俗化主要是指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達方式與表現形式提出的通俗化的要求。注重通俗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傳統,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風格品質。通俗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通俗易懂,在整理《資本論》第一卷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做了很多工作,力求做到讓別人“不能說這本書難懂”。列寧則直接用一個公式,簡潔而直觀地強調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馬克思主義=最通俗和樸實。”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這一傳統,、鄧小平等馬克思主義者樹立了通俗化的光輝典范。最善于運用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優秀成果去表述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生動樸實的民族語言去通俗地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的哲理,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濃郁的中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將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的標準界定為通俗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即“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在通俗性的實現的載體上把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柳提的《街頭講話》和馮契的《怎樣認識世界》等通俗化的讀本當作參照物和示范藍本,指出:“對一些哲學的基本概念,利用適當的場合,加以說明,使一般干部能夠看懂。要利用這個機會,使成百萬的不懂哲學的黨內外干部懂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鄧小平也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他認為,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去讀,去研究的,要求廣大干部和群眾都讀大本子,那辦不到,因此,“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來都是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和通俗化的,他們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的著作中,諸如《矛盾論》《實踐論》等,隨處可見他用非常樸素的人民群眾的語言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的深刻道理。例如,在論述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理論時,他是從分析農會的革命活動人手的,他說,“不許地主說話,把地主的威風掃光。這等于將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農會的會員還到“反對農會的土豪劣紳的家,一群人涌進去,殺豬出谷。”。鄧小平則用“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四川俗語來表達自己對特殊時期生產關系的看法,他說:“同志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我們之所以打敗,就是不講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現在要恢復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就是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深入淺出中蘊涵著馬克思主義的哲理。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中國人壽誠信拼搏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