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教學論文
時間:2022-01-07 06:4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把握實踐的科學內涵
關于實踐內涵的界定,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有涉及。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第一次對實踐范疇作出了科學的規定,揭示了實踐的本質內涵。然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實踐范疇的論述散見于眾多的經典著作中,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把握也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足。現在高校普遍采用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中,對實踐界定為“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定義雖指出了主體客體間的認識和實踐關系,但沒有進一步揭示出實踐是一種什么性質、怎樣的相互作用,因而顯得有些寬泛了。
要準確把握實踐的內涵,還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中來找根據。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在這里,馬克思批評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理解感性世界的片面性,主張既從人的、主體的方面,又從物的、客體的方面來把握感性世界,強調主體與客體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馬克思認為,在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一方面主體具有積極、能動地反映客體本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受客體本質與規律的規定或制約。這不僅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即人的能動性的重要表現,也是客體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客體主體化的表現,這就克服了費爾巴哈只是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客體的不足。在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馬克思認為,一方面主體要受到客體本質與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主體在實踐中具有積極能動改造客體的功能。這不僅是主體人的能動作用的突出表現,也是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主體客體化的表現,這就克服了黑格爾神化或“抽象地發展”主體“能動的方面”的缺失。
基于上面的分析,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范疇的內涵可概括為人的自覺自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過程[2]。實踐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就是主體人能夠自覺地把外部對象作為他所需要的對象、作為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的對象來加以改造,根據自己的主觀要求和價值目標,使客體由自在之物不斷地轉化成為我之物。實踐是人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就是說,人在實踐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它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3]人不僅構造對象世界,也現實地塑造自身,“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了他自身的自然。”[4]總而言之,實踐作為人的感性對象性的活動,一方面否定并超越著人和世界的既定狀態,另一方面則為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可能。通過實踐,人與世界形成全面的“為我”關系,人成為“自為”的存在物。可見,實踐不僅是人現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還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手段,是人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
二、厘清實踐、認識、真理、價值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在講這對關系時,可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在認識問題上的不同回答入手,導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科學回答,即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并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受實踐的檢驗。可見,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實踐和真理的關系。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人類的認識活動從總體上講是為了獲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導實踐,以取得實踐的成功。在講這一對關系時,可先闡明真理是什么,什么樣的認識才是真理,說明真理的本質特征及其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突出只有實踐才能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當然,人們在實踐中也必須遵循反映了實踐對象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的真理,用真理來指導人們更好地實踐。這就是實踐的真理尺度。
實踐和價值的關系。講述這對關系時,首先要分辨哲學上的價值概念與其他學科所講的價值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概括出哲學上價值概念的內涵及特性。然后分析價值評價的特點和功能,最后引申出實踐和價值關系的三層意思:一是實踐是價值形成的基礎。價值的形成離不開價值主體、價值客體、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等基本要素,而這些基本要素無一不是實踐造就的。二是實踐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才包含有價值,創造價值的源泉只能是社會實踐。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單純的自然物質,只要沒有人類勞動物化其中,也就是說,只要它是不依賴于人類勞動而存在的單純物質,它就沒有價值,因為價值只不過是物化的勞動。”[4]三是實踐的價值尺度,即人們在實踐中必須要遵循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內容的價值目標。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基礎上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須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即按科學規律辦事,又符合價值尺度即滿足人的需要,并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價值的形成和實現是以堅持真理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人們對實現價值的追求,構成了實踐的動因,但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對相關真理的正確把握為前提。總之,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真理的發展促進價值的實現,而價值的實現又推動真理不斷的發展。三、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意義。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論成果的基礎上,一方面把實踐觀點引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科學地規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就是說,主體是為了實現一定認識目的而自覺地、主動地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們對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一個認識主體能動地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把辯證法運用于反映論,科學揭示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識看成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認識就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從而創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認識的產生和發展規律問題,實現了人類認識史的偉大變革,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方法論意義。首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使哲學思維方式由黑格爾思辨思維方式經費爾巴哈人本思維方式向實踐思維方式轉變,這是對一切舊哲學根本思維方式的變革,是人類思維把握存在的根本方式合規律性發展的偉大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將傳統哲學的抽象辯證法改造為實踐的主客體辯證法,從而最終克服了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原則和舊唯物主義機械決定論原則的局限,建立了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辯證決定論的方法,為哲學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論。再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自然界和歷史之間對立的缺陷,既從歷史考察自然,也從自然考察歷史,確立了“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的唯物史觀,實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來源于實踐,也指導實踐,它要求人們不把理論當教條,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才形成了黨的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這無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深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成為“四有”新人,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工具,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積極改造主觀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有所作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摘要: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教學中要注意三個層次:首先,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核心范疇即實踐為起點,科學把握實踐的內涵;其次,要厘清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理論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最后,要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實踐觀;認識;真理;價值;教學;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張曙光.如何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M].北京:教學與研究,1996,(2):2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202.
- 上一篇:教師馬克思主義哲學素質培養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