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人學底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3 04:4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人學底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人學底蘊分析論文

一、對“以人為本”內涵的理解

1.對“人”的理解。以人為本中的“人”,絕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機械的人,而是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即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生活和活動著的人。

2.對“本”的理解。以人為本中的“本”,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本原”,而是在價值論意義上使用的。

3.對“以人為本”的理解。以人為本即以人民為本,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同時又不局限于人民范疇,在具體條件下應適當兼顧一定范圍內類或個體的利益。其核心是以人民為本,其本質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本,同時對其他人也要講人道主義原則,尊重一切人作為人的權利。其基本要求就是高度重視人的價值、尊嚴、主體地位、利益和需求。因此,正確理解以人為本,就不能把它僅僅看作以簡單的個人為本,看作以抽象的人為本,看作以社會中的強者或有貢獻者為本,也不能簡單的歸結為人類中心主義,否則都會背離以人為本的真諦。

二、“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人學底蘊溯源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偉大的思想傳統,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成果,其實質和核心就是以現實的人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它所具有的人學意蘊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

這樣,馬克思第一次把人置于中心的地位,并且對人的理解建立在嶄新的實踐基礎上,因為沒有實踐就不會生成人,因而也就不會有現實的世界。如果說把實踐著的人作為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出發點,那么,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則是馬克思人學思想追求的最高殿堂。由此可見,馬克思的人學絕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論建構,而是要求具體化為個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爭取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武器,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簡言之,以實踐的人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為最高追求就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精髓。

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理論飛躍,無疑具有豐富的人學思想。在人和物的關系上,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在人的價值上,始終以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作為自己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在革命生涯中,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他思想和活動的基礎。他自身的實踐也體現了這一思想。他說:“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由此看來,在的思想中,一貫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的實現,并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

鄧小平作為一位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奮斗終生的黨員,在改革開放之后,首先舉起人學批判的旗幟,平反冤假錯案,恢復人的價值和尊嚴,從思想上徹底否定“”對人的侮辱和摧殘。緊接著他對“”散布的貧困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批判,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的。”中國用改革開放和人民逐漸富裕的事實昭示著鄧小平理論中豐富的人學內涵,證實了人學理論雖然重要,但實踐比理論更重要。由鄧小平開創的旨在重視和高揚人的生存和價值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正在繼續拓展。

在新舊世紀更替的時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運而生,“三個代表”作為完整的科學體系,正如同志所言,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中所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蘊涵著以人為中心,以民為根本的哲學底蘊,是對馬克思、列寧、、鄧小平人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三、探究“以人為本”人學底蘊的現實意義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只有在現實中被切實地加以貫徹執行,才更有意義。這就需要我們黨:

首先,要把為人民謀福利作為制定一切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策是領導者的基本職責。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的決策對于人民利益和國家命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要不斷深化體制改革來調整利益關系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在我國,人民群眾就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而作為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群眾的具體利益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通過深化經濟、政治及文化體制改革來不斷調整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有機地統一和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能動性,才能為改革和建設獲取最廣泛可靠的群眾基礎。

再次,要加強和改進黨風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僅取決于黨的路線、方針及政策的正確,還取決于黨風。黨風的好壞是能否代表人民利益的最直接體現。我們黨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能否起到“代表”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風。這就需要用共產主義信念武裝全黨,以從思想上保證黨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還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從組織上保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從作風和紀律上保證黨成為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參考文獻:

[1].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8:163-16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人民出版社,1972,5:262.

[3]選集(4卷).人民出版社,1991:1512,1128.

[4]選集(3卷).人民出版社,1991:1004.

[5]鄧小平文選(2卷).人民出版社,1983:312.

【摘要】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內涵極其豐富,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人學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