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失業理論與主流失業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2 11:44:00

導語:馬克思失業理論與主流失業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失業理論與主流失業探討論文

當代中國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引起理論界的眾說紛紜。西方主流失業理論與馬克思失業理論相比,后者對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現實指導意義。根據馬克思失業理論,資本積累仍是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根源。然而發展中的中國,既要發揮資本積累的優越性,又要讓失業者適當分享資本積累的成果,并盡快提高其素質和能力,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型勞動者,以此,才能解決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西方經濟學;當代中國;失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率超過了9%,但就業率并未隨經濟增長而增長。學者們從不同側面來說明我國失業問題,但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十分復雜,需要系統的理論來解讀。

一、馬克思失業理論能夠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嗎

馬克思失業理論是建立在科學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其主要內容是:第一,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來源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第二種形式是相對剩余價值,它表現為工人勞動力的發展,就工作日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就人口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人口的減少。”即是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通過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使生產相同剩余價值的勞動力數量下降,必要勞動人口減少,使形成的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后備軍。第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失業人口產生的條件在于資本量及資本結構的變化。因為相對過剩人口是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的,而隨著資本積累的加速,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由此引起對勞動需求的減少。“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時,“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并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第三,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失業,還與資本家通過在內涵方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有關。因為當單個工人能夠較以前提供更多的勞動,則可變資本增大時,資本家無須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利用現有工人來推動更多的勞動。哪怕是可變資本相對減少了,也只會使就業人數減少得更多。“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此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減少,更為迅速。”第四,馬克思認為:相對過剩人口有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停滯的形式,而長期失業者往往與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有密切關系。處于長期失業的勞動力“不斷地從大工業和農業的過剩者那里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于手工業生產被工場手工業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部門那里得到補充”。第五,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技術進步形成機器排擠工人及其補償的問題。他認為資本家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而使用機器,主要是為了節約勞動成本,獲得最大的資本增值。“通過機器進行的資本的自行增值,同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的人數成正比。”特別是由于被機器排擠的工人,如果還受本身的技能制約,則社會總體的失業率還進一步地升高。同時馬克思并不同意“排擠工人的機器,會同時游離出相應地資本,從而可以如數雇用被排擠的工人”的觀點,并認為,可變資本減少,社會對生活資料的需求下降,長期下去會形成生產生活資料的工人失業。這樣,“機器不僅在采用它的生產部門,而且還在沒有采用它的生產部門把工人拋向街頭”。第六,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對擴大就業或減少失業有重要作用,因為分工能增加生產力。“機器生產同工場手工業相比使社會分工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因為它使它占領的行業的生產力得到無比巨大的增加”。但分工既有正面效應的作用,又有負面效應的作用。例如,正面效應表現在“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數的增加成為技術上的必要。現在,單個資本家所必須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另一方面要得到進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須進一步增加工人,而且只能按倍數增加”。而負面效應表現在它可以使工人長期處于技能單一,不能充分發揮才能,最后導致能力弱化,失業后難以再就業的境況。“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變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另一方面,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的專業”。這里,馬克思揭示了不穩定的工作與失業后不易再就業的矛盾。第七,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是受資本的支配及控制的。“勞動的需求同資本的增長并不是一回事,勞動的供給同工人階級的增長也不是一回事。”“資本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游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于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

馬克思的失業理論有嚴密的邏輯內涵和關系:資本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剩余價值特別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迫使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大量的產業后備軍。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排擠出大量的失業工人。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社會分工、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單個工人內涵的剝削,資本結構的變化都是造成工人失業的直接原因。馬克思失業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形成失業的原因、造成失業的手段、失業的表現形式以及失業的社會后果。

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是“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基本上不存在失業現象。盡管一些學者認為當時存在著嚴重的“隱性失業”,但這只是描述在計劃體制下,工人勞動效率低,未能發揮出勞動力應有作用的狀態。根據國際勞動組織關于失業、就業的界定,以及世界各國對失業的界定和統計口徑,特別是根據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失業內涵,這種“隱性失業”不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失業。改革開放后,我國失業問題日益突出,大量失業現象難以用一般的理論來解讀,這也是學者們觀點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國失業問題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原因。馬克思失業理論是科學而完整的理論,如果用馬克思失業理論來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必須要克服下列困難:第一,馬克思失業理論是否對當代中國失業問題有現實意義;第二,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內容,是否符合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

不可否認,馬克思的失業理論創立于100多年以前,而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形勢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個時差障礙成為其解讀中國當代失業問題的困難之一。筆者盡管不同意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觀點,也不贊成有的學者要用“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取代“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但要用馬克思失業理論解讀中國當代的失業問題,的確必須要說明其具有現實性。

此外,馬克思的失業理論,揭示的是資本為追求增殖所形成的一種必然的社會結果。當代中國的失業,是否也是根源于資本增殖,是否也符合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現狀,是否仍然受社會分工、產業結構變化、技術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變化的影響呢?如是,則解決當代中國失業問題,其理論指導作用將極為重大。

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能夠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嗎

西方主流失業理論有以下內容:

第一,認為技術進步促成的機器使用和勞動分工對勞動者技能造成損害及約束,從而限制了就業的數量,增加了失業的可能性。因為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家通過管理,會盡量降低雇傭勞動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在提高效率過程中,以大機器的使用為代表的技術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它的應用不光促進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還造成了對工人潛能的束縛。“機器可能做到的事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性都被資本故意挫傷了,而不是發展了”“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時代里,發展最迅速的大量職業部門是與科學技術關系最少的那些部門,機器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而是為了減少從屬于它的工人的數目。”即機器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減少成本,不是為了工人。這個觀點與馬克思失業理論的相關內容是類似的。

第二,認為工資高低會影響失業率。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只要按照邊際收益產品來支付工資,就能保證充分就業,即不會出現失業。這個觀點與馬克思失業理論研究失業問題的視角不同,且使用的經濟范疇也不同。

第三,認為消費需求對失業狀況有重大影響。美國經濟學家謝爾曼認為,消費不足與投資過度將起到雙重作用,使生產成本上漲及價格下降,從而造成危機導致失業。按照另一經濟學家卡萊茨基的模型,低工資反而無助于高就業。因為由收入分配決定的低工資往往使得消費增加。Marclavoie認為,高工資產生失業的理論是錯誤的,因為在現有的有效勞動需求條件下,工資下降使工人的消費需求不足時,需要依靠來自利潤的消費和投資的增加,才能維持總的有效需求。但無論是資本家的自主花費或政府花費,都將最終伴隨工人工資的降低,使得“失業的最終解決還需要降低工資”。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也得到相應的結果。Rowthorn及Glyn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在1979—1985年期間,一些人均消費大幅度出現負增長的國家,如西班牙、荷蘭、德國等,失業率也很高。公務員之家

第四,認為經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這是西方主流失業理論的重要觀點。宏觀經濟生產函數表明,經濟增長是由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正相關。當然,降低失業率的主要途徑有賴于經濟增長。另一著名的理論是奧肯定律,這個定律表明經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西方主流失業理論著重分析了技術進步、勞動分工、工資高低及消費需求對失業的影響,指出經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從現實性看,這些理論較之馬克思失業理論更符合當代時空條件。然而,其內容在解讀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時,有著較大的缺陷。其一,這個理論本身與西方國家實際情況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其理論的可信度差。其二,這個理論所描述的事實與趨勢,與當代中國失業的現狀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其理論可信度進一步減弱。例如,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科技進步盡管達到空前的地步,勞動分工也進一步細化,并形成了長達4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繁榮。但這種繁榮并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反而居高不下。英國中蘭開夏大學的高級講師密爾沃特200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不斷上升。英國1960年的失業率還不到2%,以后不斷升高,1983年甚至接近12%,1990年以來稍有下降,但至1997年,也僅下降到7.2%左右。在加拿大,1960年的失業率不到5.4%,1997年超過了12%。日本1960年失業率不到1.8%,1996年及1997年達到了3%的歷史高峰。德國1960--1966年基本上無失業,但以后失業率不斷上升,1995年達到13%左右,1997年仍在9%的高位。法國1980年的失業率為6%,1997年上升至12%。意大利1960年的失業率為4.1%,1997年升至12.5%。荷蘭在1970年,失業率僅為1.8%,1997年則達到6%。澳大利亞1960年失業率僅1.2%,1997年達到8,5%。在經合組織(OECD)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只有美國和愛爾蘭情況稍好,失業率時高時低,但總體水平仍較高。如美國在1982年和1983年,失業率超過9%,1997年也在4.8%左右。1997年以后,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失業率還將持續走高。本人認為在2009年將達到7%左右。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以上,而就業增長率除了1990年達到15.5%以外,其他各年份均遠遠低于同期經濟增長的水平。就業增長彈性雖然在不同的年份有升有降,但是從長期看,仍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79—1982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425%,同期就業平均增長率為3.075%,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O.414個百分點;1983--1988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1.9%,同期就業平均增長率為3.07%,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0.26個百分點;1991--2002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9.76%,同期就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19%,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O.122個百分點;而2003--2005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同期就業年平均增長率為O.97%,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僅增加0.096個百分點。

2006年,GDP增長10.7%,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業僅增加0.092個百分點。數據顯示,1991年以來至今,我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大幅度降低,奧肯定律在中國出現嚴重不相符合的情況。

三、理論的困惑及實踐的出路: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解讀

西方主流失業理論把失業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技術進步、勞動分工、工資率及消費需求的不足,而這些在馬克思的失業理論中也早有論述,只不過其表述手段及方法不同罷了。如果考慮到兩種理論在“失業”這個經濟范疇的內涵上并無根本沖突和歧義,且考慮到時序的延續性及理論的發展性,也可以認為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受到過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影響,或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馬克思失業理論。

然而,在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上,兩種理論產生了根本的沖突。馬克思失業理論要求從根源上解決資本無限地追求增殖而最大限度地進行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造成大量失業的問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則希望通過經濟增長的途徑達到失業問題的解決。雖然,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通過刺激需求、改變工資率等作為擴大就業的途徑,但實際上他們主張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仍是倡導經濟增長。

馬克思失業理論既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原因、表現形式,又指出了資本家造成失業的手段及引發的社會后果,顯得系統而嚴密。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對失業的原因分析得多,對失業的根源揭示得少;對失業的表現形式論述得多,對失業的社會后果及資本家造成失業的手段論述得少,其系統性不如馬克思失業理論。

通過兩種理論的比較,可以發現,馬克思失業理論與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在解讀中國失業問題的時候均會出現理論困惑:馬克思失業理論揭示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失業問題,而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失業問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盡管形成于當代歷史條件之下,具有現實性,但其理論與當代中國的現實狀況乃至與世界的現實情況嚴重不合。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任何理論都需要有系統性、現實性、相符性三大要素,其中最關鍵的要素是相符性。再精致的理論,如果不能被現實證實或檢驗,即沒有相符性,其理論的指導作用將不存在。因此,西方主流失業理論不能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理所當然地不能作為解決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理論依據。

盡管馬克思失業理論誕生于一百多年前,但仍對解讀當代中國失業問題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現實指導意義,即仍然具有現實性。其一,當代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成長著的社會主義及衰亡著的資本主義階段,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具有共性;其二,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理論與實踐所涉及的商品、貨幣、市場、價格等經濟范疇與馬克思時代相同;其三,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已無法由西方主流失業理論來解讀和解決,理所當然應由馬克思失業理論來解讀和解決。中國的現實情況表明,馬克思失業理論的相關內容,完全與中國現狀相符,即具有很好的相符性。其一,當代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在《勞動法》規定的用工時間約束下,仍努力追求最大利潤。從社會整體而言,基本上以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作為主要方式;其二,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是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以產權改革為主要形式的社會資本結構調整形成的;其三,當代中國已占“半壁河山”的非公企業乃至一些公有制企業,即使在《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時間以內,也能通過定額加大、要求過高的方式,形成對單個勞動力創造的剩余價值進行擴大的內涵式獲取;其四,當代中國具有的流動形式、潛在形式、停滯形式的相對過剩人口仍然存在;其五,當代中國高新技術的不斷采用、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地擴大,使得傳統產業不斷地縮小,從而游離出了大量傳統產業的下崗工人、失地農民等過剩人口;其六,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工隨社會的發展更為明細,因而對勞動者的專業技能要求更高,在不確定的市場條件下,會長期形成大量的難以調整技能結構、因而再就業困難的失業群體;如此等等。馬克思失業理論完整地解讀著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

但是,馬克思失業理論揭示的資本追求價值增殖,即資本積累這個資本主義失業問題的根源,難道也是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根源嗎?答案應是肯定的。第一,資本并無階級性,只有掌握資本、運用資本的人才有階級性。資本只要存在于社會之中,就可能導致包括失業在內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現象的產生。第二,當代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資本積累,這種積累是跨越時空條件的。第三,從整個社會而言,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迅速積累的最主要途徑,在當代中國也不例外,這將理所當然形成當代中國的相對過剩人口。第四,當代中國要盡快趕上發達國家,迅速地進行資本積累是不可避免的,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追求經濟效益及追求社會就業率方面,只能是從“效率優先、兼顧就業”而逐步過渡到“效率與就業”同時兼顧,直至最終完成“就業優先,兼顧效率”,達到人的全面進步,實現“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的目的。

所以,解決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仍應以馬克思失業理論為指導,正確處理當代中國的資本積累問題。既要發展,又要通過失業率的控制、失業人口的安撫求得社會和諧。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充分發揮資本積累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又要讓被資本排擠的過剩人口適當分享資本積累的成果,并盡快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在更高層次上重新成為新型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勞動者。